六、古街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21
颗粒名称: 六、古街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0
页码: 75-84
摘要: 古街的名胜古迹有烈女庙、表忠祠、州主庙、接官亭、元魁庙、东廓宫、东湖、东嶽庙、“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等,其中部分已圯废。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名胜古迹

内容

古街的名胜古迹有烈女庙、表忠祠、州主庙、接官亭、元魁庙、东廓宫、东湖、东嶽庙、“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坊、“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等,其中部分已圯废。
  清代石牌坊
  “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坊,横跨岳口街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为福建陆路提督蓝理建。坊高12.5米,宽10.60米,为三间五层十二柱。第一层是长5米左右,50公分直径的圆形蟠龙浮雕。第二、三层是各长5米左右,宽50多公分的缕空石雕。第二层有18个人物,有差役步行开路的,有拿凉伞的,有骑马举旗的:还有骑马的护卫;另有6个官员在官邸议事。这幅石雕似是表现蓝理荣归故里的盛况。第三层有20个人物,有站立的、有坐椅的,形态各异,似是在向蓝祝贺。另有一幅浮雕很引人注目,有一洋人头戴礼帽,身穿洋服,躬身与端坐在花园树下的一官员交谈,意境令人寻味。第四层是康熙的“勇壮简易,所向无敌”御书,褒扬蓝理在统一台湾海战中的战功。
  蓝理,漳浦人,康熙年间随靖海将军施琅进军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元月,蓝理率领水师先锋队进攻台湾门户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令曾遂迎战。两军海战自辰至午,十分激烈。忽有炮弹飞来,蓝理腹部受重伤,血染战船,肠子外流,部将急将肠子纳入,用布包扎。蓝理带伤又站立船头,继续指挥战斗,大喊冲杀,将士深受鼓舞,奋力拼杀。经激烈战斗,击沉郑船二艘,曾遂败退。几天后,蓝理又带伤上阵,为海战危急的施琅解围。清军乘胜攻下澎湖。台湾收复后,清廷以蓝理破腹拖肠带伤战斗,功居首位,擢升左都督。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蓝理应召上京,康熙帝召蓝理到御前,令其解衣,察抚伤痕,大加慰勉,擢升陕西神木营副将,后又升宣化镇总兵,挂镇朔将军印。三十年(1691年)任浙江定海总兵。四十二年(1703年)移任天津总兵,赐花翎冠服。四十五年(1706年)蓝理升任福建陆路提督,他大力整顿治安,修建漳州学宫、筑田里港、修江东桥、筑漳州浦头港、石码港。又在泉州建新桥、开街道、发展贸易、为民谋利。
  蓝理英勇善战,为人简直坦易,康熙帝御书“勇壮简易,所向无前”赐给蓝理,在漳州府城东门街建坊表,以示后人。
  “闽越雄声,楚滇伟绩”牌坊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为荣禄左都督许凤所建。与蓝理坊相对峙。坊高12米,宽11.2米,为三间五层十二柱。石坊气势宏伟,雕琢精美。有树木、花卉、麒麟、蟠龙、人物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第一层有长5米左右,直径约60公分的圆形石横梁,梁上的浮雕龙腾云飘,藏身露头,富有动感。第二层第三层是各长5米左右,宽50公分的缕空石雕。二层有10多个人物,形态各异,有举旗开路的,有拿凉伞的,有拿遮阳大扇的,还有骑马的卫队。另一幅是官员在官衙议事,表现许凤官场生涯的威严与显赫。第三层是一群文人在花园,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奕棋、有的在弹琴、有的在欣赏书画,桌上还摆着茶具,反映许凤对文人的尊重与对琴棋诗画的偏爱。第四层是康熙御书“闽越雄声,楚滇伟绩”,每字约40多公分,是珍贵墨宝。第五层是“恩荣”匾额,匾额四周双龙蟠绕,体现牌坊的“无比荣贵”。许凤,海澄人,官到漳州总兵,荣禄左都督。
  此两牌坊,现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州主庙
  州主庙位于东门古街首段,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配祀陈珦、陈酆、陈谟。是对开漳先贤的崇拜。
  陈元光河南固始人。总章二年(669年)随父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进泉、潮间平“蛮獠啸乱”。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逝,陈元光袭父职代领军众,先后剿广寇“陈谦之乱”,平“盘陀岭蛮寇”,绥靖“南海边邑”,且耕且战,且战且抚,历经近10年的征战才基本平定“啸乱”。陈元光认为“兵革图威于外,礼让仍格其心”,“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在兴庠序(学校)”。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书《请建县州表》获准,并诏陈元光为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开漳后,实行“畿荒一德”政略(《请建州表》),对城畿及边野百姓一样实行德治,“率众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工惠商”。对峒民及归顺的“蛮獠”,落籍平原地带安居生产,不役不税,鼓励农耕,接受儒家文化陶薰。进漳部属也就地落籍,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与峒民联手拓展农本。漳地日趋安定发展,由刀耕火种改变为“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景云二年(711年)广寇蓝奉高奔袭营地,元光轻骑出战,在岳山被蓝奉高刃伤而殁。民颂其功,称“开漳圣王”,建庙立像敬祀。唐廷赐谥“忠毅”。
  陈珦,陈元光之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考中明经,授承旨直学士,见武后称制,上书乞归养回漳。龙溪县令席宏聘珦主“松州书院”,与士民讲习。元光战殁,唐廷命珦代理州事。开元三年(715年)珦轻骑夜袭獠峒,斩杀元凶蓝奉高,为民除害,为父报仇。后辞去刺史,仍在松州书院授业。天宝元年(742年)卒,唐廷谥“文英”。
  陈酆,陈珦之子,举秀才,授辰州宁远县令。陈珦辞刺史职后,新任漳州刺史朵伯梁、偏将许平国贪污受赂,州事松废,盗贼迭起,害民殊深。耆老朱兴家、余拱辰等数百人,联名举告朝廷,谓“陈酆通达国体,历练政事,愿得为本州刺史,以恢扩先业,克绍前修,慰边土来苏之望”。朝廷命准,授陈酆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刺史。州士女得讯欢呼,“州主将军孙来矣。”此即州主庙名称由来。卒谥“忠宪”。
  陈谟,陈酆之子。大历十四年(779年)陈鄷卒。建中二年(781年)谟代父理刺史事,因为政率直,不协民情,州民言告观察使。唐廷以柳少安刺州事,陈谟以中郎将检校本州别驾。少安精地理,上请在龙溪建州治,朝廷未准。贞元二年(786年)陈谟再上请,朝廷才批准,并以上辈平广寇有功,复兼漳州刺史。
  州主庙是纪念陈元光开漳及其后代建漳有功而创立的。约建于州治迁漳州之后,历朝香火不断,屡有修建。
  辛亥革命前夕,漳州同盟会在州主庙设立“阅书报社”,“讲演堂”,反对封建统治,鼓吹共和思想,成为宣传革命的据点。
  表忠祠
  表忠祠在东门古街首段,祀元朝漳州“达鲁花赤”迭理弥实。表忠祠后有迭理弥实墓。按《元史·百官志》,改“府”为“路”,漳州路设总管府,总管府的长官称达鲁花赤及总管。迭理弥实即漳州的达鲁花赤。表忠祠是对封建忠烈的崇拜。
  迭理弥实姓合鲁温,西域蒙古人,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举孝廉,为京都监督御史,二十五年(1365年)出任漳州路达鲁花赤。
  元统治者执政后,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苛捐杂税剥削,贪官污吏勒索,蒙古、色目官吏的荒淫、残暴,逼使百姓纷起反抗。漳州从元初到元末的80多年间,就有陈大举、李志甫等十六次较大规模的反元起义。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将军汤和、李文忠进军福建,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元守将伯帖木尔,举家“守义”自焚。福建各路望风归附。是年汤和率军下漳州,迭理弥实因孤城难支,自刎而死,全家投井“殉节”。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廷就迭理弥实全家“殉节”,敕户部侍郎夏原吉建“表忠祠”以表忠烈。并就其井垒石为茔立碑,碑写“元漳州路忠烈守臣迭理弥实之墓”。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姜谅任漳州太守,见祠宇荒颓,碑石不存,询其后代帖朝辅,朝辅说,曾祖普颜贴木儿入元廷为官,因避讳改姓帖。元亡后,帖家后代衰落。墓地被占,碑石遗失。姜谅重修祠宇,重立碑石,并写《表忠碑跋》。嘉靖元年(1522年)漳州知府张鹏督造“石牌坊”,立于表忠祠前。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诏福建巡抚刘世爵重修祠宇,重立茔碑。清末,里人又蠲金修葺,并以“表忠”撰联:“表里河山犹带砺,忠贞珉石自春秋”,以示表彰。
  接官亭
  接官亭在东门古街中段。据《漳州府志》载,接官亭“前为甘公书院,清康熙间建,祀海道甘国基,嗣废为接官亭”。接官亭地处省城、京畿要道,上级官员来漳,府、县官员要出城到此欢迎接待,以示尊崇与恭敬。接官亭到东城门约二里,道路宽敞笔直,便利轿、马行进。接官亭废后,该路段沿称“接官亭”。
  接官亭地段宋时有“萧状元府第”,附近东湖边有“萧国梁状元墓“。传说这里有个萧凤,原籍龙岩永福,为人忠厚,家境穷困。有一天,夫妻因生活难度口角,萧不辞而别,立誓发迹后才回家。他到广东谋生,先当挑夫度日,吃苦勤俭,积蓄后做小本买卖。后经营水果、布行,成为大商贾,并另娶妻生子。
  萧凤发迹后,思念老家妻儿。一天,他雇船载米谷及布匹回归漳州故里,舟泊东门后港,直奔老家。儿子已长大,但不认识他。萧凤自称是远房亲戚,要找他父母。儿子说,家父早年离家,未有音信,生死未卜。家母因日夜思念家父,前年已过世,是念着家父的名字咽气的。萧凤听后悲戚交加,流着眼泪说,我是来还债的,你母亲不在,这一百两银子你先收下,还有米粟、布匹在船上,我去命人送上。他给儿子安慰一番就走了。不一会儿,来人送来谷子、布匹及一封信。儿子拆信开阅,才知道还债的人正是他的老父亲,急赶到后港寻找,父亲及船都不见了。
  萧凤回家后,日夜思念已故结发妻子,精神恍忽,忧郁成疾,临终时把儿子萧国梁叫到床前嘱咐说,要刻苦攻读,求取功名;仕途有进,要回漳州故里认亲。
  萧国梁自小聪明好学,他遵父训,日夜苦读,宋乾道二年(1166年)京考进士,殿试第一,高中状元。他回漳州认亲,与异母兄弟相认,祭祀祖宗,建状元府第,轰动城乡。萧状元在漳游东湖,盛赞东湖美景如诗画,留连忘返。萧国梁曾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讲、礼部侍郎等职。萧姓后代为纪念萧状元,在状元府立神位敬祀,在东湖边建萧状元衣冠墓。清代太平军进漳,状元府被付之一炬,唯留萧状元墓在东湖之滨。萧家悲欢离合的传说,对后人如何正确面对生活有所启迪。
  东湖
  东湖,今九龙公园。宋时东湖面积千余亩,湖水通九龙江西溪。《漳州府志》载,“宋绍兴间(1131—1162年)郡守刘方邵、林安宅、赵汝铛相继修治”。东湖原有两亭,后有绿护亭、道院亭、望月亭、茆亭、八角亭、湖心亭、文苑亭。东湖边有墩十二,名罗星墩,有池七口,名罗星池,传为大儒朱熹守漳时倡导筑浚。
  湖边还有“东湖草堂”、“萧状元衣冠墓”。“东湖草堂”是宋儒王遇故居。王遇父子进士。父王羽仪,绍兴十二年(1142年)登进士,官到朝清郎,任州通判,有文名。王遇居东湖边,学者称东湖先生,居所自称“东湖草堂”。《志》载,王遇乾道八年(1172年)登进士甲科,曾任临江教授、靳州教授。
  王遇先后授业于名儒朱熹、张栻和吕祖谦。王治学注重精思力行,不喜口耳浮泛无根之谈。在靳州任教授,常与诸生宣讲《论语》、《孟子》及经史,直到深夜,靳州士子深受教化。权臣韩侘拟升他为掌故官,要他登门拜见。王遇认为为升官而登门拜见是“自取其辱”,不往。后任长乐知县,任期内,樽节浮费,积钱数千缗(每缗1000文),用以兴修大塘水利,灌田千余亩。后升任赣州通判。
  嘉定初年,王遇调任太学博士,未几改任诸王宫教授。后升任毗陵(今江苏常州)知州,时值毗陵大旱,王遇尽开仑储赈济饥民,停止一切公款馈送、宴饮及犒费,积钱数万缗用于籴米赈饥,自己也捐俸助赈。他鼓励民众努力发展贸易,以丰富物资。他亲临乡村视察灾情,将被官吏豪绅侵占、填塞成田的太湖垸地重新开浚通流,以利防治水旱灾害,万民赞颂。王遇被提任宗正寺丞,再迁右曹郎中。
  嘉定四年(1211年)王遇去世,朱熹赞其“纯笃”,吕祖谦誉其“笃实”,黄榦谓其“学识之精,义利之明,超然于流俗之中,不以一毫私意累其心”。明嘉靖间,提学副使邵锐与知府陆金始倡建王东湖祠于东湖边,专祀王遇,岁以春秋致祭。
  东湖景色优美,湖中广植荷花,夏日荷花开放,红白相映,景色如画。太守郭祥正有诗云:
  东湖北淑水相通,十里荷花半白红。
  冷艳已能消酷暑,暗香时复散清风。
  欲眠别浦无鱼艇,且倚疏栏学钓翁。
  云超仙庭飞晚雨,洒然身世出尘笼。
  郭祥正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守漳州,这是他游东湖所作,描写东湖的广阔、幽美、冷艳及超尘脱俗的感受。
  宋政和二年(1112年),龙溪知县林迪也留下《东湖》诗:
  林梢乍过黄梅雨,湖面闲来白昼风。
  六月游人不知暑,恍惊身在水晶宫。
  高下人家绕郡城,隔湖遥认笑谈声。
  黄庭阅罢无余事,却依朱栏看月生。
  来莲游女惬轻衣,争弄兰舟一叶飞。
  过尽绿荷人不见,夜深时带月明归。
  林迪因平易近人,为民办事,百姓拥戴,秩满民乞留任凡九载。这是他游东湖的即景诗。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