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街名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19
颗粒名称: 四、古街名士
分类号: K825
页数: 8
页码: 64-71
摘要: 东门古街孕育一批名人学士。宋代进士及第有王羽仪、王遇,明代有李威,清代有名画家郭楠、郑遐龄、周崇荣。近代有名教授、作家许地山,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名教授黄仲琴,辛亥革命志士林者仁、陈智君,实业家孙宗蔡,留美工程博士、教授黄启伦,经济地理学家陈佳源。还有著名儒医徐梦龄、蔡潮初、蔡咸甫、吕纪瑞、叶宾,泥水“状元”李明月,民主人士蔡竹禅等等。有的事迹被收入志书,以启示后人。据《漳州市志·人物志》载,许地山1920年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皖南事变发生后,许地山等联名呼吁团结一致,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现仙字潭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物游览地。同年7月,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古街名士

内容

东门古街孕育一批名人学士。宋代进士及第有王羽仪、王遇,明代有李威,清代有名画家郭楠、郑遐龄、周崇荣。近代有名教授、作家许地山,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名教授黄仲琴,辛亥革命志士林者仁、陈智君,实业家孙宗蔡,留美工程博士、教授黄启伦,经济地理学家陈佳源。还有著名儒医徐梦龄、蔡潮初、蔡咸甫、吕纪瑞、叶宾,泥水“状元”李明月,民主人士蔡竹禅等等。有的事迹被收入志书,以启示后人。
  名教授、作家许地山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原籍龙溪县。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清廷战败割让台湾给日本,他随父许南英从台南回漳落户管厝巷。据《漳州市志·人物志》载,许地山1920年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在京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发表文章参与“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许地山与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在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以“文学为人生”为宗旨。许用“落花生”笔名在该会刊物《小说月报》发表小说《命命鸟》、《缀网劳珠》等多篇,奠定他在五四时期的文学地位。
  1923后,他赴国外留学,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文学硕士。他对宗教情有独钟,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与印度哲学,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又赴印度大学研究梵文与佛学。1927年到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教授,并在清华、北大、北师大兼授印度哲学、人类学等课程。1934年创作长篇小说《春桃》,被誉为现实主义杰作。
  1935年,许地山受聘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并举家迁港。他对港大文学院大力改革整顿,革除保守、迂腐的教学内容,使文学院面目一新。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地山大力宣传抗日。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许地山与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当选为理事,许兼任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促进会理事。皖南事变发生后,许地山等联名呼吁团结一致,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许地山一生留下的学术著作有《中国道教史》(上册)、《国粹与国学》、《语体文法大纲》等。文学创作集有《缀网劳珠》、《空山灵雨》、《危巢坠简》等。许地山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也蕴蓄慈悲、忍辱、精进的佛教含义。
  著名教授黄仲琴黄仲琴,另名嵩年,1906年江苏法政学堂毕业后,先在漳州劝学所任职,后擢升龙溪县丞,参加九龙江北溪治水工程。据《漳州市志·人物志》载,辛亥革命漳州光复,黄任军政府教育局长。他坚持新学制,停止私塾,发展学堂,发动各界人士助学兴学。
  1914年,黄仲琴当选国会议员赴京履职。时袁世凯称帝,他愤然离京,赴粤任教。1918年漳州建“闽南护法区”,黄回漳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龙溪县初级中学,龙溪甲种商校、石溪中学(龙海一中前身)校长。
  民国15年(1926年),他结识厦门大学顾颉刚教授,因而酷爱考古之学。民国17年撰写的《仙都之蓄奴》一文,追述所见华安仙都蓄奴的陋俗遗存。此文引起厦门大学的重视,1982年派研究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写出《昔日华安仙都的蓄奴》,证实黄仲琴50年前论文的价值。黄早年写的《华葑观石记》,是最早介绍千姿百态,纹理斑烂的“华安璧玉”的文章。现“华安璧玉”已进行开发,并成为游览区。民国24年,黄仲琴写的《汰溪古文》(仙字潭),登于《岭南大学学报》。现仙字潭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物游览地。他和罗雅达、陈汉际合写的《关于华南民族通讯》,民国22年刊登于《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文章对华南各民族作深入的研究。
  民国16年,黄仲琴任中山大学教授,后转任岭南大学教授,所交的容肇祖、邓尔疋、商承祚等人都是当世名学者。民国26年,抗日战争兴起,黄随校迁云南省征县(今澄江县),继续从事讲学与考古工作,后受任香港文化协会委员兼香港福建学校校长。民国30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香港,敌伪威迫利诱他就伪职,他以文弱多病之躯拼死抗拒。因积愤致疾,于民国31年逝世。著有《嵩园诗草》、《湖边文存》、《木棉庵志》等诗文集。
  辛亥革命志士林者仁、陈智君1909年,陈兆龙在漳州建立同盟会漳州支会,秘密吸收志同道合者入会。时林者仁、陈智君冒坐牢、杀头的风险加入同盟会,并成为漳州支会领导人。为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林者仁、陈智君等同盟会员和进步人士在东门州主庙设立“阅书报所”,介绍革命思潮,传播共和思想。还以州主庙为据点,开办“讲演堂”,邀请进步人士讲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封建帝制的衰败。鼓吹革命,救国兴邦。
  1911年初,林者仁、陈智君、宋善庆、李纪堂等以创设“图书仪器社”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印刷革命者邹容的《革命军》。《革命军》是二十世纪初年鼓吹革命最具影响的论著,论述专制制度的罪恶和革命的必要性,把革命称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世界公理”,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人人有言论、思想、出版自由”的“中华共和国”。林者仁等从厦门同盟会拿到此书后,立即进行翻印。为了方便传阅,改书名为《图存篇》,分寄本地及漳属各县,作好光复漳州的舆论准备。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震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林者仁、陈智君与陈兆龙、宋善庆、李纪堂等着手创办《录各报要闻》于11月6日刊出,反映各地反清兵变四起,人心归向革命军;清廷内外交困、帝制气数已尽的要闻。鼓吹立即响应,参与革命,推翻清廷。
  11月9日福州宣告光复。10日林者仁、陈智君参与漳州同盟会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光复大计。11日,林者仁、陈智君、陈兆龙等拆下汀漳龙道门前的龙旗,在明伦堂(文庙)升起革命军五色旗,庄严宣布漳州光复。是日同盟会带领200多农民武装入城示威安民。林者仁代表中华民国漳州府,致电闽都督孙道仁,要求省派员来漳管理地方行政。省派刘蔚为漳州地方司令官,陈培锟为漳州道尹,从此,封建帝制在漳州的统治宣告结束。
  林者仁肄业于漳州中西学堂,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民国成立后,曾任护法国会议员,内参部参事。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在东路军攻克福建后任福建高等法院院长、龙溪县长等职。
  陈智君,曾留学日本,曾任参议院议员,后任汀漳龙道道尹。国民革命军入闽后,任福建省财政厅会办等职。
  实业家孙宗蔡孙宗蔡,字次典,东门孙厝巷人。父母早丧,承营上辈留下的纸店又坚持读书,21岁考取秀才,后入学丹霞书院。据《漳州市志·人物志》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办学堂,孙宗蔡率先在城西文昌宫(今东铺头小学)修建校舍,创办龙溪县高等小学堂,担任学堂堂长。后又在城东办城守营小学(址在今巷口小学),城南办乙商小学(今西桥小学),城北办乙农小学(今漳州印刷厂)。学堂设国文、算学、修身、图画、手工、游戏等课程,男女兼收,成为漳州新学之先导。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漳州光复,孙参与光复会参事委员会工作,后补为参事兼财政局副局长。他竭力筹建浚河局,以利兴修九龙江水利;筹办漳州警察学堂,培训治安人员。后因内部派别纷争,孙弃政经商,着手开拓实业。他扩展父辈初创的椿记纸行,使纸品远销东南亚,成为漳州巨商。
  民国3年(1914年)他集资兴办龙溪电灯公司;民国7年,孙宗蔡当选龙溪县商会会长。同年7月,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当局指派工务局长周醒南配合宗蔡,向海内外集资10万银圆,创办漳浮始兴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周任董事长,孙任总经理。民国9年春节漳码公路通车,年底延伸至浮宫,开通漳、厦水陆联运。这是福建省第一条汽车运输线。后汽车又西通靖城,北通浦南、长泰,东通江东桥衔接北溪船运。
  时拆城墙扩城区整顿街面,他带头拆除拓宽道路需经的官园“孙厝祖祠”;为开辟下沙路,拆掉自家楼房;为修筑“圆圈”,又拆下钦赐其母的“节孝碑”。
  民国10年,他认股投建漳州至程溪轻便车铁路。民国14年他兼任旧桥改建董事会董事长,把木石结构的旧桥,改建为可行人通汽车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中山桥。至今中山桥纪念碑还记载孙任董事长及造桥收支等资料。
  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赵以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漳州接官亭,其父编制斗笠为生。以成小时在华英小学、寻源中学就学。1929年北平燕京大学毕业,1934年获北平协和医院博士学位。协和医院为院、校合一单位,赵既当医生又任助教。后被选为神经外科研究员。据《漳州市志·人物志》载,1938年冬,赵以成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科研究所任住院医生兼研究员。在加拿大期间,深受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首任所长潘菲尔教授器重,在潘指导下,潜心进行神经科学研究。1940年,在回国途中,赴美国各大城市医院神经外科参观。回国后在协和医院潜心研究神经外科。
  珍珠港事变后,日军接管北平协和医院,赵以成辞职自行开业行医,以“起死回生”为座右铭,热心为病者服务。1943年举家迁天津开业。
  1948年天津解放后,赵任河北医学院名誉教授及天津市总医院神经外科顾问。1951年参加天津抗美援朝救护队奔赴朝鲜战场,冒枪林弹雨抢救志愿军伤病员。次年回国后,受命在天津总医院建立脑系科,后赵被调到北京同仁医院建立神经外科并任该科主任,另兼任北京医学院教授。1959年,神经外科迁入以脑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宣武医院,赵任院长。不久又兼任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赵在京津曾分批举办神经外科进修班,为各省、市培养数百名神经外科医生,这些医生后来成为我国发展神经外科的骨干和支柱。
  1962年,国家邀请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老战友潘菲尔教授夫妇访华,老教授评价赵以成的神经外科技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访华团访问京、津、沪等地神经外科,盛赞中国在神经外科学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赵以成被认为是我国神经外科医学创始人,在医学、科研、教学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许地山
相关人物
黄仲琴
相关人物
林者仁
相关人物
陈智君
相关人物
孙宗蔡
相关人物
赵以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