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18
颗粒名称: 三、古街文化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南宋绍熙元年大儒朱熹知漳州,重教化、整弊俗,兴学校,倡儒学。由于朱熹“过化”,东门古街也尊儒重教。明代有履正书院,清代有甘公书院,岳口塾馆、管厝巷塾馆,还有家族、士绅办的塾馆。塾馆主要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进而读《论语》、《中庸》、《千家诗》、《古文观止》、《左传》等书。书院规定“经以明理,史以纪事”,要求“士子读书以变化气质为先”。强调“自学”、“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解”。因古代“学而优则仕”,《四书》、《五经》是科举仕试规定的内容,是士子必读之本,研读儒学,宏扬儒家文化成为古街的传统。岳口锦歌社成立于民初,常在夜间工余及节日演唱。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古街文化

内容

(一)兴办书院、塾馆、诗社、学校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大儒朱熹知漳州,重教化、整弊俗,兴学校,倡儒学。由于朱熹“过化”,东门古街也尊儒重教。明代有履正书院,清代有甘公书院,岳口塾馆、管厝巷塾馆,还有家族、士绅办的塾馆。塾馆主要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进而读《论语》、《中庸》、《千家诗》、《古文观止》、《左传》等书。书院主读《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书院规定“经以明理,史以纪事”,要求“士子读书以变化气质为先”。强调“自学”、“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解”。因古代“学而优则仕”,《四书》、《五经》是科举仕试规定的内容,是士子必读之本,研读儒学,宏扬儒家文化成为古街的传统。
  明代万历间,漳州出现由张燮、蒋孟育等七才子组成的“伭玄云诗社”,主张开放海外贸易,振兴经济;褒扬良吏,鞭挞贪官;切磋诗艺,宏扬风雅。在伭云诗社影响下,府城兴起结诗文社之风。清末民初东门古街出现“莲社”,“谈何容易诗社”等。“莲社”由南山寺僧阭愚、性发主持,地点在东嶽庙。“谈何容易诗文社”址在管厝巷。诗社定期举行活动,吟诗论文,研讨诗艺,谈古论今,探讨人生,宏扬贤良,评击腐恶。时有举行“诗钟”赛会,定题定时诗作吟唱,当场研讨评比,既交流创作经验,也进行学术探讨,儒学之风颇盛。
  清末,清军屡败在西方坚舰利炮之下,暴露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空虚无力的弱点,显出科学技术与民主制度的重要。在洋务派与维新派推动下,清廷不得不废科举办新学。民国初年,古街废除塾馆,首办城守营小学堂,后改称东华小学。岳口塾馆改办岱东小学。课程设国文、算术、修身、手工、图画、唱歌、体操。高年级增加自然、历史、地理等。既学“诗文”又学“理工”,既重“修身”又重“健身”,注重培养德智体人才。
  (二)西方文化传入
  鸦片战争后,英美基督教会由厦门进入漳州传教,也办学堂、设医院,传输西方文化。光绪三年(1877年),英基督教会在接官亭建教堂,附设“女塾”(进德斋)、“男塾”,(华英斋)后又在古街周边相继改办或创办进德小学(附幼儿园)、漳东小学、中西育才学堂、进德女中、华英中学、华英小学等。这些学校仿效西学模式,建教学楼,美化环境,还有实验室、图书室、标本室、球类、田径运动场。基督教徒子弟从小学毕业,可进入教会办的寻源中学、进德中学;中学毕业后可进入协和大学,女生可入福州华南文理学院或金陵女子大学,而后留学英美。在校学生学习费用可得到学校的优惠,目的是培养“教会人才”。
  基督教会在漳州办医院,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籍医生阿巴美在接官亭礼拜堂附近民房施医,设备简陋。这是西医入漳之始。后建福音医院(平房),有诊室、药房、手术室、病房及传教的礼堂。起初因对西医不了解,就诊者寥寥无几。医院采取初诊交二角钱取“诊病证”,即可看病一年,以吸引病者就诊。也因某些西药具有速效的作用,就诊者渐多,“诊病证”取消。医院因医务发展,开始招收学徒协助医护工作。首批招收十名,对象是教徒子弟。学徒毕业后无系统的医学理论,但有临床经验,有的留院工作,有的自己开业施医。这是漳州最早出现的西医诊所。
  民国初年,英美基督教公会为培养本地的传教士,在古街东端马公庙建漳州神学院,后神学院迁龙岩。民国25年(1936年)福音医院迁往原神学院址,扩大为协和医院,并附设护士班。护士班后易名为仁恕护士学校,是漳州第一所护校。
  (三)民间文艺活动
  漳州文化源远流长,自唐陈元光开漳后,中原文化随之在漳传布。陈元光《漳州新城秋宴》诗云:“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缥渺纤歌遏,婆娑妙舞神”,反映唐时民间笙歌曼舞的新况。清末民初,古街有岳口锦歌社、教子桥赛龙舟、官园大鼓凉伞舞,城守营斗鸡场、顶田霞“三坛鼓(哪吒鼓)”、元魁庙宣讲善书、市尾武馆的弄狮、东廓宫的舞龙。还有郑福来布袋戏,九和堂提线木偶、民乐十、八音、大鼓阵等民间文艺。
  岳口锦歌社成立于民初,常在夜间工余及节日演唱。锦歌曲调流畅朴实,易学易懂。演唱的乐器主要是南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演员的唱腔婉约柔细,安逸动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陈三磨镜》、《安童闹》、《无影歌》、《赌钱歌》、《白扇记》、《尪姨》等,是漳州著名的锦歌社之一。元魁庙设讲善书场始于清末,时屡有商家为发善举,设场雇说书人在晚上宣讲善书。场中堂挂佛象立香案,两边有对联:“宣扬道德劝人为善,讲解礼义使人明理”。宣讲内容有《二十四孝》、《警世通言》、《目莲救母》、《聊斋志异》等,颂扬孝子、贤妇、善人、义士及因果报应。甚受民间欢迎,听众常近百人。城守营斗鸡场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据说,明清时期漳州就有斗鸡,随着漳州移民把斗鸡传到印尼、菲律宾等地。民初漳州斗鸡日盛,在土埕斗或树下斗。因观众多,也在马路上斗。1932年夏在城守营设斗鸡场,有场主主持活动,规定每星期三、五下午为斗鸡时间。斗鸡场是用高80公分、阔5公分的竹片,围成一个约20平方米的圆圈。斗鸡每场有一百多观众,名鸡出场,观众多达二三百人。斗鸡饲养很考究,有时要喂鳝鱼、肉类,有的还喂人参,以健身壮力。东门吉成号一只斗鸡,一次争斗了109银圆,被号为109,名震斗鸡场。斗鸡场还出现“无敌牌斗鸡”。无敌鸡开斗,观众特别多。圈主送给胜方优胜旗,授穿蓝长衫、礼帽、帽上授围红丝线,以示敬意与鼓励,全场鼓掌欢呼,十分风光。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