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骚故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01
颗粒名称: 杨骚故宅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7
页码: 20-26
摘要: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漳州南市街街面上有座不显眼的商店,商号叫“怡瑞”,经营绵纱、布匹等纺织品;商店旁也有座二进房屋作“怡瑞”内宅,系二层“竹竿厝”,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杨骚故居。杨骚,漳州城区人,少时就读于汀漳龙师范附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和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后回国加入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久,又与诗人穆木天,任钧等组织“中国诗歌会”。杨骚创作出版许多作品,如新诗《福建三唱》、诗剧《记忆之都》、《心曲》以及散文等,被誉为“新诗先行者”。1952年回国,先后任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代表。1957年1月15日,因脑血管栓塞在广州逝世。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史迹探寻

内容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漳州南市街(现香港路)街面上有座不显眼的商店,商号叫“怡瑞”,经营绵纱、布匹等纺织品;商店旁也有座二进房屋作“怡瑞”内宅,系二层“竹竿厝”,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杨骚故居。
  杨骚(1900—1957年),漳州城区人,少时就读于汀漳龙师范附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和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后回国加入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久,又与诗人穆木天,任钧等组织“中国诗歌会”。杨骚创作出版许多作品,如新诗《福建三唱》、诗剧《记忆之都》、《心曲》以及散文等,被誉为“新诗先行者”。抗日战争期间,他随作家战地采访团到太行山等前线采风写作,以后辗转到南洋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952年回国,先后任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代表。1957年1月15日,因脑血管栓塞在广州逝世。
  杨家开设的怡瑞棉纱行,创业人系杨骚祖父杨文样。他在棉纱经营方面,精明能干,商业往来,人缘也好。在清末民初,漳州西部、南部农民、渔民都认为怡瑞棉纱行是城区老字号,信誉笃著,大家都喜到该店做买卖。因此生意兴隆,颇有积攒。于是又买下与怡瑞行相连的另二间店屋。中间店屋,出租给“宏盛”纸店,另一间店屋,外有店面出租,内有二层“竹竿厝”,共三进间带石埕,作为杨家住宅。有时从上海进货多,这里也堆满许多的棉纱包,成为小孩捉迷藏的好地方;宅内的石埕北边,尚有自成一局的一座楼房,杨骚童年及少年是在这个角落度过的。
  要说南市街杨骚故居,应是这座竹竿厝及靠北边这座楼屋才是。杨骚之子杨西北在《奔云流水话杨骚》的杨骚纪传中,对这座故居有较清楚的描述:
  “……进老家有三个门,正门临街面,两个边门都开在小巷子里。这条不过几百米的小街南北走向(即现在的香港路),是旧漳州的商业小街,做生意的人多。杨家的正门座东朝西。两个边门,一个朝东北,位于杨家宅院的最东边,在一条通向龙眼营——一条僻静的小、街的小巷底部,这个边门用得很少,通常总是关着;另一个朝北,在一条通向香港路的小巷里,这个边门就经常出入着人。”“细算起来,杨骚已经有二十一年没有回家了。(1953年3月)这天下午,杨骚在亲人陪同下,从临街的正门回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漳州不少老房屋被人称为‘竹竿厝’,就是从街面走进去,象竹竿一样的长长直直地通到底。杨家正门进去也属这类房屋,而这类房屋的底层一般光线都很差。杨骚进门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潮湿灰暗,许多地面砖都已纹裂脱离,墙皮也剥落了。这房子和这家族一样,已经老了。”“房子的第二落有一个小天井,天井上去是个厅堂,厅堂比够深,采光就是靠天井,所以显得有些森森然。厅堂里墙的上方悬着一个匾,上面镌着‘拔元’两字。这是杨骚的养父上京朝考所得,曾是杨家的荣耀。匾的下面是一条案桌,案上有香炉,供具什么的,原来这里也是杨家祭祖的地方。大概多年的香火熏燎,楼顶是黑乎乎的,牌匾成为一种酱色,‘拔元’这两个写得还算有分量的字显得含糊起来,两边墙壁的色泽很暧昧,谈不上象什么。但是看得出这里刚刚清洗过不久,收拾得还算干净。”“杨骚在这里站了一会儿,先前进门的笑意没有了。也许他想起几十年前养父的调教,少年时候没有少来这里上香祭拜,但自己走上了与封建礼教完全相反的一条路。也许这里实在晦暗,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窒闷,他静静地看看,然后静静地从边门向前走去。”
  “他来到屋后的大院子里,这是一个大石埕,此刻阳光铺满院内,一棵高大的龙眼树枝叶茂盛,这棵龙眼树也很有些年纪了,当年杨骚还能很轻易地爬上去采龙眼,如今树身变得那样粗,自己手脚早已不灵便。院子的东南角新长出两株黄皮果,出落得挺秀气的模样。院子东北角那间被称为‘棉仔间’的房子仅剩几堵断墙,这是以前做棉纱生意时的作坊间。这里开阔,有自由的空间,能顺畅地呼吸。这里旧的在废去,新的冒起。杨骚心情也觉得轻快起来。他在这里流连着,和亲人们谈着,回忆着旧时顽皮的事情。”
  “他还到住过的房子走了一遭,然后在挨北边门的另一个院子里与长辈、同辈和晚辈十数人一起留了影。他们背后的院墙上,从砖缝里生出几丛凤尾草,这是繁殖能力很强的草……”
  杨骚原是长房儿子,幼时父亡,过继给三房杨鸿盘为养子。杨鸿盘字宝石,是品学兼优的厚生,每月有官发的一份膏火费。清制每十二年一拔贡,由各省学政在每府州县生贡中选拔,会同督抚咨送礼部,由礼部奏请钦命大臣考试,取入一、二等者,授塌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教职录用。杨鸿盘性情恬淡,不慕名利,被选拔后,不想晋京朝考。父杨文样不依不饶,天天一大早,在石埕对着杨鸿盘的窗口破口责骂。那时,杨骚已7-8岁了,下面还有二个弟弟,晚年谈起此事,很不以为然,为养父忿忿不平。后来,杨鸿盘还遵父命晋京朝考,下榻宣武门外椿树上头条龙溪会馆。1952年杨骚上京,还特地去龙溪会馆看了看。
  京考后,杨鸿盘授职广东省新会县七品正堂候补知县。他不赴粤候任,径回漳州,仍读书教书自乐,杨文祥也无奈他何。但儿子到底有了功名,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照样竖旗、挂匾、祭祖如仪,风光一时。
  杨家“竹竿厝”第一进是天井,只有几平方米罢了。靠南墙石条凳上,种有几盆剑兰、国丹和山茶花。据说是杨文祥亲手植的。墙上题镌斗大“纳庵”二字,字迹遒劲,无具名,不知出自何人手笔,为这小院增添几分雅意。但“纳庵”二字着实多少带有商人的气息。
  第二进天井不叫小院,因有一口食水井,别无他物,叫天井很恰当。第三进的天井,更小,有天无井,纯是采光透气而设。三进屋后就是一个大石埕,内有一口井,不饮用,专给夏天各房小孩冲凉或洗衣之用。
  石埕北边,有一座不与“竹竿厝”在一直线上,而自成院落的楼房。前面说了,这是文祥公留给嫡子三、五房的。前院有一口食水井,是一口清凉的甜水井,邻舍人家常来汲用,有一边门通街面。西墙上有几丛凤尾草,很写意。墙下石板凳上,也种有剑兰、国丹、仙人掌等花草。后院是厨房和养猪的地方。
  这座楼靠南的一半属三房所有。楼上是杨骚养父母的寝室。杨骚小时也住在这里。养母是南郊小梅溪人,那里出产有名的水仙花。养母也好伺弄花花草草,楼上没地方,她就在窗口下的“过水”上,扒掉几行瓦楞,用方地砖砌成一块小平台,种上几盆茉莉、月季、梅花和芦荟。芦荟是养母每天梳头用来护发的。从窗口浇花,探腰伸手可及,有时也可跨出到平台上,整理花草。杨骚小时候一定帮过养母浇过花。他二次从上海回家,就和养母及陪伴养母小堂妹,住在这间房。在窗口下,临时铺上一张小竹床,白天当写作台,晚上就是睡床,就这个简陋的地方。1948年寻源中学教历史的小宋老师及上海艺专毕业的一位教语文的老师,慕名来参观过。小宋老师在上海也写过诗,发表过诗作。
  靠北边另一半属正房所有。其楼下住着杨骚的生母,我印象中是上世纪30年代,住了好些年,由孙女韭菜姐陪伴着。杨骚的生母年纪比养母大一些,大家和睦相处,谈起来还是堂妯娌呢。杨骚一向经济很窘,但听说有一、二次从上海寄过一点零用钱给生母用,这无可厚非,人之常情。抗战初,我们避回北溪丰山,1940年搬回漳州时,这位老伯婆己不在那里,过世了。
  晚年杨骚对养父养母有过这样的评说:养父性情温和,从不大声呵责孩子,但喜欢屈指敲人脑壳,漳州人叫“吃橄榄”,杨骚吃过不少,养父“吃橄榄”说完轻轻一敲,一点都不痛,有时吃“橄榄”,不一定有什么错,而是在鼓励你或喜欢你。他很感激养父小时对他的教诲。而对养母就有点微词。说养母人不坏,待他如己出,不好就是爱打人,用打来教育孩子,不管对或不对。他挨过不少打了,说很讨厌。这点我后生几十年也有体会,小时在丰山,我和妹妹也常挨祖母打。
  南市杨家其兴也勃,其败也忽。据说怡瑞棉纱行在鼎盛时,拥有南市店铺房产,及其他地方的房产和乡下的田产,计有十万家财。这是估计之数很难说,不过,杨家确是殷实商户,绝非深宅大院的大富大贵之家。所以,当1915年71岁的文样公双目一闭西归,翌年嫡子杨鸿盘又得时疫亡故(年38岁),家产一分,杨家一蹶不振,很快就衰败没落。至抗战时,知名四乡的“怡瑞”老字号,也资金周转不灵,关门歇业了。
  回首杨家,富不过三代就零落了。但几间旧宅倒留了下来。因后人陆续搬出,又年久欠修,日益破败空落不堪。不过,它昔日有过一时的光彩,父子二代出了一位文人和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名字的作家,凭这一点,虽陋屋湫隘,也须写上几句,藉以缅怀先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洗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