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史迹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798
颗粒名称: 香港路史迹寻踪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6
页码: 10-15
摘要: 香港路是漳州千年古街,也是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漳州宋初筑城,明隆庆元年海澄月港兴起,漳城南隅的南门头、南市街、双门街,“人烟辐辏,商贾咸集”,出现了“甲第连云,朱甍画梁,负研争丽,门柱庭砌,备极广长”的繁荣景象。来自广东潮州与诏安、云霄、漳浦的客商,通过横跨九龙江西溪通津桥,经漳城南门进入城内经商。南门头、南市街是漳州古城历史上有名的闹市,沿街商店毗列,来往客商有骑马、有乘轿、有步行的,热闹非凡。香港路北接台湾路,南跨厦门路至澄观道。路的两侧一律建成“骑楼”式楼房,全砖木结构,下为店面,上作住宅。在广南路除出售土产杂货店外,还有多家专营婚、丧、喜、庆物品的店铺,凡民俗丧喜事需要的东西,一应齐全。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史迹探寻

内容

香港路是漳州千年古街,也是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漳州宋初筑城,明隆庆元年(1576年)海澄月港兴起,漳城南隅的南门头、南市街、双门街(即今香港路),“人烟辐辏,商贾咸集”,出现了“甲第连云,朱甍画梁,负研争丽,门柱庭砌,备极广长”的繁荣景象。来自广东潮州与诏安、云霄、漳浦的客商,通过横跨九龙江西溪通津桥(也称南桥、旧桥,即今中山桥),经漳城南门进入城内经商。南门头、南市街是漳州古城历史上有名的闹市,沿街商店毗列,来往客商有骑马、有乘轿、有步行的,热闹非凡。
  香港路北接台湾路,南跨厦门路至澄观道。清代以前,这条路自北到南由双门顶、南市街、南门头、旧桥头四个路段连接组成。民国9年,陈炯明驻漳,开展市政建设,拆城墙,对自双门顶至旧桥头四个路段取直拓宽,改铺为石砖路,路面宽5.5米,改称广南路。路的两侧一律建成“骑楼”式楼房,全砖木结构,下为店面,上作住宅。在广南路除出售土产杂货店外,还有多家专营婚、丧、喜、庆物品的店铺,凡民俗丧喜事需要的东西,一应齐全。因此,过去凡要举办婚丧喜庆的城乡人家,大都集中到这里采购;在原南门头街面上,每天都聚集众多的商贩,有的设店,有的摆摊,兜售土特产品、贩卖风味小吃,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这两个路段,是漳州古城四市场之一。
  据民国33年(1944年),龙溪县政府翻印的《漳州市全图》记载,原广南路己称为香港路。漳州解放后,于1954年对香港路原有石砖路改为混凝土路面,而两侧的“骑楼”和店面仍保留完好。
  香港路北端双门顶路段,古时候与左府前街,右卫口街相含接。据史书载:“双门顶宋州治钤司署外门也”。左曰崇仁、右曰怀恩。以楼篆书州额其上、内有鼓楼置铜壶漏箭以司昏晓。后来钤司署改于城东。明永乐重修。前有亭曰“漳南壮观”。由此看来双门顶这一段本来就是钤司署,州治东西两门的外门。
  双门顶有三座坊表,其中“两台秉宪六代承恩”坊已废,现尚保存完好的有“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两京剔历”坊,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并己修缮一新。
  “两台秉宪六代承恩坊”为赠御史洪明、子参议洪异、孙知府洪公谐、玄孙封按察佥事洪文馨、云孙兵备道洪时蕃立。据史书载“洪异字大同、明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授通州学正分考应天,擢知崇德县、扲江淮剧盗、开天长河道通江湖数十里,溉田万余顷。擢监察御史,执法敢言,巡按粤东、平海寇之乱,升四川佥事,以母老乞终养、服除起浙江佥事,迁广西参议。镇静自持、不严而法。年七十乞归,十有七年乃卒。异和而正,言不及私、家居未尝以事干有司,乡人高之。
  这里还有一座钟公祠,明正德年间为知府钟湘建。后毁于火,崇祯间知府施邦曜重修,至民国8年圯废。
  香港路北段(原双门顶),于2001年12月,进行历史街区修缮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对保存完好的两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坊都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呈现三间五楼十二柱的结构。楼顶置有鱼形脊饰,檐翼角都有潇洒自然的起角。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体硕大的梁、柱、枋及精雕细刻的斗拱、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花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雕刻手法,雕刻出龙凤、花卉、人物等。有写实,有夸张,有工整,有奔放各展风采,形象生动,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深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特点。两座牌坊跨街耸立,与所处的旧城老街,组成极富有特色的古街区景观。
  “尚书探花坊”,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县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京考试中进士,御试中探花,后来官居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面匾额题刻楷体巨字“尚书”是他的官职,背面题刻“探花”是他科举名次。台湾路东边旧府路头的“聚奎坊”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桢、石应岳立,亦在万历间建,是林士章另一座牌坊。
  “三世宰贰两京〓历坊”,在双门顶“尚书探花坊”北29米处。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尚书蒋孟育及其父封侍郎蒋玉山,祖赠侍郎蒋相立。蒋孟育字道力,龙溪人(今芗城区),万历进士。致仕后曾在漳州结“伭云诗社”于芝山。优逸风雅,与张燮、郑怀魁等齐名,人称漳州“七才子”。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历”,工整秀丽,笔劲遒古,为研究书法艺术好材料。此坊以圆雕四力士置正楼顶部四角支撑坊顶。力士道像古拙中透秀气,严谨里露诙谐。
  在双门顶路段上,除了两座牌坊外,还有一座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面积仅3平方米,比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小6平方米小庙还小一半。庙建于双门顶东段小巷顶上,建于何时及其来历却无人知晓。该庙过去被民居所包围,此次修缮双门顶段古街工程时,也对它做了“修旧如旧”的整治,使这座尘封60多年的小庙重见于世人面前,成为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
  跨过修文西路四叉路就是南市街,本来南市庵(原名真武庙)建在四叉路上正中,坐北向南,东西两边通道很窄,只能供轿或单人独马通过。南市庵祀玄天上帝,是漳州口碑的三庵之一。1918年陈炯明拆城建路之时被拆废,移建于西桥南侧,现己改为食杂店。
  南市街路段,连接南门头、旧桥头。南市街是明清古街,是古城内繁荣的商业市街。这里也有很多坊表,是为旌表科举进身的举人进士,以及名臣名宦。《乾隆府志》中标名已废的“都宪坊”(明成化间为名臣魏富立)、“司徒大夫坊”(明正德间为户部郎中颜阶立)、“多贤坊”(明嘉靖间为已酉科举人立)。在民国9年,陈炯明开展市政建设时拆除的,有:“父子进士坊”(为明进士黄文豪、黄一龙立)、“父子少卿坊”(为明万历间封少卿吴流川、吴华立)、“殿中执法坊”(明万历间为御史刘霖立)。
  南市街两侧房屋仍保留着明清时代和民间期间的骑楼建筑风貌。这里是古商贾市场,有着很多老字号和名人故居等富有历史意义。
  南市街南段东侧有文坛名人杨骚的故居。现这条古街虽然尚未进行修缮,但其古朴幽雅,明清风韻仍展现于人们眼前,我们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感到无限的欣慰。
  南市街原在月城内。过去出口是南城门,后城门墙拆除,拓宽为博爱道,博爱道南北两侧均建“竹竿厝”骑楼,成为横贯香港路东西向的道路。南市街南段过了十路口是南门头,明清年代这里商贩汇集,经营饮食业和食什店,从凌晨起至夜间4—5点钟还有人经过和买卖,故被称为“不夜市”。
  香港路的繁荣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由于工商业发展,香港路南端的九龙江西溪边形成了码头,香港路逐渐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几家老字号如“太义方药店”、“南园酱油店”等。还有海产干果店,如协美、德发、荣美、祥美、鸿美、永昌、永兴、永合等十多家;银庄“均通”,当店“泰来”;纸铺“逢源”、“颜锦源”以及颜锦华木板年画,驰名闽南各地就是这一家。还有一家茶行“颜裕美”,它是漳州较大茶行,与东坂后“林奇苑”,市仔头“张源美”等茶行齐名。尤其是这条街门前多有骑楼,称为“五骹忌”(漳州方言音,又称“五脚居”)。这种独具特色“骑楼式”街廊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因漳州地处亚热带,高温雨季天气偏多,走在“五脚居”下,则不必担心日晒雨淋,尽可悠闲自得地沿街购物。一套“竹竿厝”,就是一个家庭作坊和生活空间的组合。而这种建筑样式,是乡村传统氏族生活在都市中的体现和创造,它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漳州建筑与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及民俗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洋溢着南国风情的乡土美和艺术魅力。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士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