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探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797
颗粒名称: 史迹探寻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17
页码: 10-26
摘要: 香港路是漳州千年古街,也是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漳州宋初筑城,明隆庆元年海澄月港兴起,漳城南隅的南门头、南市街、双门街,“人烟辐辏,商贾咸集”,出现了“甲第连云,朱甍画梁,负研争丽,门柱庭砌,备极广长”的繁荣景象。来自广东潮州与诏安、云霄、漳浦的客商,通过横跨九龙江西溪通津桥,经漳城南门进入城内经商。南门头、南市街是漳州古城历史上有名的闹市,沿街商店毗列,来往客商有骑马、有乘轿、有步行的,热闹非凡。香港路北接台湾路,南跨厦门路至澄观道。路的两侧一律建成“骑楼”式楼房,全砖木结构,下为店面,上作住宅。在广南路除出售土产杂货店外,还有多家专营婚、丧、喜、庆物品的店铺,凡民俗丧喜事需要的东西,一应齐全。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史迹探寻

内容

香港路史迹寻踪
  张胡山
  香港路是漳州千年古街,也是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漳州宋初筑城,明隆庆元年(1576年)海澄月港兴起,漳城南隅的南门头、南市街、双门街(即今香港路),“人烟辐辏,商贾咸集”,出现了“甲第连云,朱甍画梁,负研争丽,门柱庭砌,备极广长”的繁荣景象。来自广东潮州与诏安、云霄、漳浦的客商,通过横跨九龙江西溪通津桥(也称南桥、旧桥,即今中山桥),经漳城南门进入城内经商。南门头、南市街是漳州古城历史上有名的闹市,沿街商店毗列,来往客商有骑马、有乘轿、有步行的,热闹非凡。
  香港路北接台湾路,南跨厦门路至澄观道。清代以前,这条路自北到南由双门顶、南市街、南门头、旧桥头四个路段连接组成。民国9年,陈炯明驻漳,开展市政建设,拆城墙,对自双门顶至旧桥头四个路段取直拓宽,改铺为石砖路,路面宽5.5米,改称广南路。路的两侧一律建成“骑楼”式楼房,全砖木结构,下为店面,上作住宅。在广南路除出售土产杂货店外,还有多家专营婚、丧、喜、庆物品的店铺,凡民俗丧喜事需要的东西,一应齐全。因此,过去凡要举办婚丧喜庆的城乡人家,大都集中到这里采购;在原南门头街面上,每天都聚集众多的商贩,有的设店,有的摆摊,兜售土特产品、贩卖风味小吃,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这两个路段,是漳州古城四市场之一。
  据民国33年(1944年),龙溪县政府翻印的《漳州市全图》记载,原广南路己称为香港路。漳州解放后,于1954年对香港路原有石砖路改为混凝土路面,而两侧的“骑楼”和店面仍保留完好。
  香港路北端双门顶路段,古时候与左府前街,右卫口街相含接。据史书载:“双门顶宋州治钤司署外门也”。左曰崇仁、右曰怀恩。以楼篆书州额其上、内有鼓楼置铜壶漏箭以司昏晓。后来钤司署改于城东。明永乐重修。前有亭曰“漳南壮观”。由此看来双门顶这一段本来就是钤司署,州治东西两门的外门。
  双门顶有三座坊表,其中“两台秉宪六代承恩”坊已废,现尚保存完好的有“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两京剔历”坊,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并己修缮一新。
  “两台秉宪六代承恩坊”为赠御史洪明、子参议洪异、孙知府洪公谐、玄孙封按察佥事洪文馨、云孙兵备道洪时蕃立。据史书载“洪异字大同、明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授通州学正分考应天,擢知崇德县、扲江淮剧盗、开天长河道通江湖数十里,溉田万余顷。擢监察御史,执法敢言,巡按粤东、平海寇之乱,升四川佥事,以母老乞终养、服除起浙江佥事,迁广西参议。镇静自持、不严而法。年七十乞归,十有七年乃卒。异和而正,言不及私、家居未尝以事干有司,乡人高之。
  这里还有一座钟公祠,明正德年间为知府钟湘建。后毁于火,崇祯间知府施邦曜重修,至民国8年圯废。
  香港路北段(原双门顶),于2001年12月,进行历史街区修缮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对保存完好的两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坊都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呈现三间五楼十二柱的结构。楼顶置有鱼形脊饰,檐翼角都有潇洒自然的起角。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体硕大的梁、柱、枋及精雕细刻的斗拱、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花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雕刻手法,雕刻出龙凤、花卉、人物等。有写实,有夸张,有工整,有奔放各展风采,形象生动,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深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特点。两座牌坊跨街耸立,与所处的旧城老街,组成极富有特色的古街区景观。
  “尚书探花坊”,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县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京考试中进士,御试中探花,后来官居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面匾额题刻楷体巨字“尚书”是他的官职,背面题刻“探花”是他科举名次。台湾路东边旧府路头的“聚奎坊”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桢、石应岳立,亦在万历间建,是林士章另一座牌坊。
  “三世宰贰两京〓历坊”,在双门顶“尚书探花坊”北29米处。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尚书蒋孟育及其父封侍郎蒋玉山,祖赠侍郎蒋相立。蒋孟育字道力,龙溪人(今芗城区),万历进士。致仕后曾在漳州结“伭云诗社”于芝山。优逸风雅,与张燮、郑怀魁等齐名,人称漳州“七才子”。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历”,工整秀丽,笔劲遒古,为研究书法艺术好材料。此坊以圆雕四力士置正楼顶部四角支撑坊顶。力士道像古拙中透秀气,严谨里露诙谐。
  在双门顶路段上,除了两座牌坊外,还有一座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面积仅3平方米,比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小6平方米小庙还小一半。庙建于双门顶东段小巷顶上,建于何时及其来历却无人知晓。该庙过去被民居所包围,此次修缮双门顶段古街工程时,也对它做了“修旧如旧”的整治,使这座尘封60多年的小庙重见于世人面前,成为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
  跨过修文西路四叉路就是南市街,本来南市庵(原名真武庙)建在四叉路上正中,坐北向南,东西两边通道很窄,只能供轿或单人独马通过。南市庵祀玄天上帝,是漳州口碑的三庵之一。1918年陈炯明拆城建路之时被拆废,移建于西桥南侧,现己改为食杂店。
  南市街路段,连接南门头、旧桥头。南市街是明清古街,是古城内繁荣的商业市街。这里也有很多坊表,是为旌表科举进身的举人进士,以及名臣名宦。《乾隆府志》中标名已废的“都宪坊”(明成化间为名臣魏富立)、“司徒大夫坊”(明正德间为户部郎中颜阶立)、“多贤坊”(明嘉靖间为已酉科举人立)。在民国9年,陈炯明开展市政建设时拆除的,有:“父子进士坊”(为明进士黄文豪、黄一龙立)、“父子少卿坊”(为明万历间封少卿吴流川、吴华立)、“殿中执法坊”(明万历间为御史刘霖立)。
  南市街两侧房屋仍保留着明清时代和民间期间的骑楼建筑风貌。这里是古商贾市场,有着很多老字号和名人故居等富有历史意义。
  南市街南段东侧有文坛名人杨骚的故居。现这条古街虽然尚未进行修缮,但其古朴幽雅,明清风韻仍展现于人们眼前,我们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感到无限的欣慰。
  南市街原在月城内。过去出口是南城门,后城门墙拆除,拓宽为博爱道,博爱道南北两侧均建“竹竿厝”骑楼,成为横贯香港路东西向的道路。南市街南段过了十路口是南门头,明清年代这里商贩汇集,经营饮食业和食什店,从凌晨起至夜间4—5点钟还有人经过和买卖,故被称为“不夜市”。
  香港路的繁荣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由于工商业发展,香港路南端的九龙江西溪边形成了码头,香港路逐渐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几家老字号如“太义方药店”、“南园酱油店”等。还有海产干果店,如协美、德发、荣美、祥美、鸿美、永昌、永兴、永合等十多家;银庄“均通”,当店“泰来”;纸铺“逢源”、“颜锦源”以及颜锦华木板年画,驰名闽南各地就是这一家。还有一家茶行“颜裕美”,它是漳州较大茶行,与东坂后“林奇苑”,市仔头“张源美”等茶行齐名。尤其是这条街门前多有骑楼,称为“五骹忌”(漳州方言音,又称“五脚居”)。这种独具特色“骑楼式”街廊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因漳州地处亚热带,高温雨季天气偏多,走在“五脚居”下,则不必担心日晒雨淋,尽可悠闲自得地沿街购物。一套“竹竿厝”,就是一个家庭作坊和生活空间的组合。而这种建筑样式,是乡村传统氏族生活在都市中的体现和创造,它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漳州建筑与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及民俗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洋溢着南国风情的乡土美和艺术魅力。
  明代遗存古建筑——王昇祠
  杨水池
  在市区香港路与修文西路交汇处,即上苑街上苑(俗称上坂)巷内,有座保存完好的王昇祠。该祠明代嘉靖间始建,万历三十四年水圮重建,清乾隆间重修。祠系砖木结构,两楹三间,中为大堂,又进为神室,前带石庭,三面围墙,中立大门,门外仍带外庭,南有照墙,又外为外大门,周围抱以通巷。全祠面积336.6平方米。
  王昇(1378—1448)字日初,号鲁庵,龙溪人。明永乐甲申(1404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安福、罗田等县令,俱有惠政。补平凉府推官,升大理评事,历左寺正,冤狱多所平反。宣宗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赐宴,奉敕以行,昇以大学士杨文贞(杨士奇)荐,出知江西抚州府。为政一以惠利为本。重学校,兴礼教,年饥,捐俸赈济,全活数千人。九载当迁,抚郡民诣阙借留,朝廷乃加秩三品,使复任以从民望。二年,以疾辞归,(见《明史》。道光版《福建通志》,光绪版《漳州府志》),是明代一位杰出循良吏。王昇与其子明旌表孝子王彝,曾孙乳源县令王龙,均被崇祀府学乡贤。当时有“祖孙父子名宦乡贤”之称,亦并祀于王昇祠内。
  王昇祠内,现保存不少有关文物。前楹悬有明宣德五年(1430年)十二月初二日宣宗皇帝御赐王昇昇书匾,文云:
  “国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朕临御以来,孜孜夙夜,保民为心,而比岁田里之民,鲜得其所。究其所自,盖守令匪人,或恣肆贪刻,剥削无厌;或·茸庸懦,坐视民患,相为蒙蔽,默不以闻。致下情不得上通,上泽不得下施。今慎简尔等,付以郡,寄夫方千里之民,安危皆系於尔。宜体朕心,以保养为务,必使其衣食有资,礼义有教,而察其休戚,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毋徒玩愒,毋事苟简,毋为权势所胁,毋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具实奏闻;所属官员人等,作奸害民,尔就提下差人解京;尔亦宜奉法循理,始终不渝,庶副朕之委任。钦哉,故勅。”
  楹悬木刻对联二副:明万历间刑部左侍郎吉水廖庄题赠王昇联云:
  “官不负抚州府,荐不辱杨文贞,今则少此天下士;存不冤张千户,殁不欺陈广文,古之所谓乡先生。”
  清乾隆间重修,刑部尚书闽县陈若霖题祠联云:
  “溯唐季族冠全闽,蔚起四百年多文臣武将;迄宋末派分上苑,相承十二世半显宦名贤。”
  内庭东墙,嵌有万历丙午年(1596年)吏部郎漳浦卢化鳌撰重建碑记,文甚高古。内大门额,系王昇七世孙以书法著名之王槐庭所书。外庭放着王昇“岳伯廷尉”坊石刻五件(民国初年,漳闢马路时被拆下,王昇之裔孙王履亨徵君收回保存)。
  还有寄闻亭在内庭西南隅,乃王履亨徵君所筑,亭中有全国人大常委溥杰题联,有厦大老教授叶国庆撰《寄闻亭记》溥杰联云:
  “厚俗正蒙,地灵人杰;寄闻味道,山高水长。”
  其文亦近代理学名儒遗迹。
  祠之内、外庭,有红柿树、槐树、芸香树(七里香),均为明代万历年所种,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系国家一级古树名木。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来漳考察,看了王昇祠曾说:“王老这里都是文物。”
  王昇祠为目前漳州市区仅存的一处名贤祠宇,祠内保存的文物完整,对研究古代建筑与历代书画艺术很有价值。该祠现由王昇裔孙王作人等保管居住。整座祠宇已列为漳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古街名(二)
  旧府路
  旧府路(即今共和路)。宋制,府署有两门.东曰“崇仁门”,西称“怀恩门”。崇仁门在雨伞街的“崇仁庙”前,该门通向南的直道称府路。明正统八年(1443)知府甘瑛认为府署外不宜设左右两边,奏准从府署直冲辟一条直道,亦称府路。郡民为区别新旧两条府路,称原来崇仁门南面直道为“旧府路”,称新开辟的府路(即今始兴南路)为“新府路”。
  (叶沱)
  杨骚故宅
  洗东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漳州南市街(现香港路)街面上有座不显眼的商店,商号叫“怡瑞”,经营绵纱、布匹等纺织品;商店旁也有座二进房屋作“怡瑞”内宅,系二层“竹竿厝”,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杨骚故居。
  杨骚(1900—1957年),漳州城区人,少时就读于汀漳龙师范附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和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后回国加入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久,又与诗人穆木天,任钧等组织“中国诗歌会”。杨骚创作出版许多作品,如新诗《福建三唱》、诗剧《记忆之都》、《心曲》以及散文等,被誉为“新诗先行者”。抗日战争期间,他随作家战地采访团到太行山等前线采风写作,以后辗转到南洋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952年回国,先后任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代表。1957年1月15日,因脑血管栓塞在广州逝世。
  杨家开设的怡瑞棉纱行,创业人系杨骚祖父杨文样。他在棉纱经营方面,精明能干,商业往来,人缘也好。在清末民初,漳州西部、南部农民、渔民都认为怡瑞棉纱行是城区老字号,信誉笃著,大家都喜到该店做买卖。因此生意兴隆,颇有积攒。于是又买下与怡瑞行相连的另二间店屋。中间店屋,出租给“宏盛”纸店,另一间店屋,外有店面出租,内有二层“竹竿厝”,共三进间带石埕,作为杨家住宅。有时从上海进货多,这里也堆满许多的棉纱包,成为小孩捉迷藏的好地方;宅内的石埕北边,尚有自成一局的一座楼房,杨骚童年及少年是在这个角落度过的。
  要说南市街杨骚故居,应是这座竹竿厝及靠北边这座楼屋才是。杨骚之子杨西北在《奔云流水话杨骚》的杨骚纪传中,对这座故居有较清楚的描述:
  “……进老家有三个门,正门临街面,两个边门都开在小巷子里。这条不过几百米的小街南北走向(即现在的香港路),是旧漳州的商业小街,做生意的人多。杨家的正门座东朝西。两个边门,一个朝东北,位于杨家宅院的最东边,在一条通向龙眼营——一条僻静的小、街的小巷底部,这个边门用得很少,通常总是关着;另一个朝北,在一条通向香港路的小巷里,这个边门就经常出入着人。”“细算起来,杨骚已经有二十一年没有回家了。(1953年3月)这天下午,杨骚在亲人陪同下,从临街的正门回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漳州不少老房屋被人称为‘竹竿厝’,就是从街面走进去,象竹竿一样的长长直直地通到底。杨家正门进去也属这类房屋,而这类房屋的底层一般光线都很差。杨骚进门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潮湿灰暗,许多地面砖都已纹裂脱离,墙皮也剥落了。这房子和这家族一样,已经老了。”“房子的第二落有一个小天井,天井上去是个厅堂,厅堂比够深,采光就是靠天井,所以显得有些森森然。厅堂里墙的上方悬着一个匾,上面镌着‘拔元’两字。这是杨骚的养父上京朝考所得,曾是杨家的荣耀。匾的下面是一条案桌,案上有香炉,供具什么的,原来这里也是杨家祭祖的地方。大概多年的香火熏燎,楼顶是黑乎乎的,牌匾成为一种酱色,‘拔元’这两个写得还算有分量的字显得含糊起来,两边墙壁的色泽很暧昧,谈不上象什么。但是看得出这里刚刚清洗过不久,收拾得还算干净。”“杨骚在这里站了一会儿,先前进门的笑意没有了。也许他想起几十年前养父的调教,少年时候没有少来这里上香祭拜,但自己走上了与封建礼教完全相反的一条路。也许这里实在晦暗,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窒闷,他静静地看看,然后静静地从边门向前走去。”
  “他来到屋后的大院子里,这是一个大石埕,此刻阳光铺满院内,一棵高大的龙眼树枝叶茂盛,这棵龙眼树也很有些年纪了,当年杨骚还能很轻易地爬上去采龙眼,如今树身变得那样粗,自己手脚早已不灵便。院子的东南角新长出两株黄皮果,出落得挺秀气的模样。院子东北角那间被称为‘棉仔间’的房子仅剩几堵断墙,这是以前做棉纱生意时的作坊间。这里开阔,有自由的空间,能顺畅地呼吸。这里旧的在废去,新的冒起。杨骚心情也觉得轻快起来。他在这里流连着,和亲人们谈着,回忆着旧时顽皮的事情。”
  “他还到住过的房子走了一遭,然后在挨北边门的另一个院子里与长辈、同辈和晚辈十数人一起留了影。他们背后的院墙上,从砖缝里生出几丛凤尾草,这是繁殖能力很强的草……”
  杨骚原是长房儿子,幼时父亡,过继给三房杨鸿盘为养子。杨鸿盘字宝石,是品学兼优的厚生,每月有官发的一份膏火费。清制每十二年一拔贡,由各省学政在每府州县生贡中选拔,会同督抚咨送礼部,由礼部奏请钦命大臣考试,取入一、二等者,授塌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教职录用。杨鸿盘性情恬淡,不慕名利,被选拔后,不想晋京朝考。父杨文样不依不饶,天天一大早,在石埕对着杨鸿盘的窗口破口责骂。那时,杨骚已7-8岁了,下面还有二个弟弟,晚年谈起此事,很不以为然,为养父忿忿不平。后来,杨鸿盘还遵父命晋京朝考,下榻宣武门外椿树上头条龙溪会馆。1952年杨骚上京,还特地去龙溪会馆看了看。
  京考后,杨鸿盘授职广东省新会县七品正堂候补知县。他不赴粤候任,径回漳州,仍读书教书自乐,杨文祥也无奈他何。但儿子到底有了功名,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照样竖旗、挂匾、祭祖如仪,风光一时。
  杨家“竹竿厝”第一进是天井,只有几平方米罢了。靠南墙石条凳上,种有几盆剑兰、国丹和山茶花。据说是杨文祥亲手植的。墙上题镌斗大“纳庵”二字,字迹遒劲,无具名,不知出自何人手笔,为这小院增添几分雅意。但“纳庵”二字着实多少带有商人的气息。
  第二进天井不叫小院,因有一口食水井,别无他物,叫天井很恰当。第三进的天井,更小,有天无井,纯是采光透气而设。三进屋后就是一个大石埕,内有一口井,不饮用,专给夏天各房小孩冲凉或洗衣之用。
  石埕北边,有一座不与“竹竿厝”在一直线上,而自成院落的楼房。前面说了,这是文祥公留给嫡子三、五房的。前院有一口食水井,是一口清凉的甜水井,邻舍人家常来汲用,有一边门通街面。西墙上有几丛凤尾草,很写意。墙下石板凳上,也种有剑兰、国丹、仙人掌等花草。后院是厨房和养猪的地方。
  这座楼靠南的一半属三房所有。楼上是杨骚养父母的寝室。杨骚小时也住在这里。养母是南郊小梅溪人,那里出产有名的水仙花。养母也好伺弄花花草草,楼上没地方,她就在窗口下的“过水”上,扒掉几行瓦楞,用方地砖砌成一块小平台,种上几盆茉莉、月季、梅花和芦荟。芦荟是养母每天梳头用来护发的。从窗口浇花,探腰伸手可及,有时也可跨出到平台上,整理花草。杨骚小时候一定帮过养母浇过花。他二次从上海回家,就和养母及陪伴养母小堂妹,住在这间房。在窗口下,临时铺上一张小竹床,白天当写作台,晚上就是睡床,就这个简陋的地方。1948年寻源中学教历史的小宋老师及上海艺专毕业的一位教语文的老师,慕名来参观过。小宋老师在上海也写过诗,发表过诗作。
  靠北边另一半属正房所有。其楼下住着杨骚的生母,我印象中是上世纪30年代,住了好些年,由孙女韭菜姐陪伴着。杨骚的生母年纪比养母大一些,大家和睦相处,谈起来还是堂妯娌呢。杨骚一向经济很窘,但听说有一、二次从上海寄过一点零用钱给生母用,这无可厚非,人之常情。抗战初,我们避回北溪丰山,1940年搬回漳州时,这位老伯婆己不在那里,过世了。
  晚年杨骚对养父养母有过这样的评说:养父性情温和,从不大声呵责孩子,但喜欢屈指敲人脑壳,漳州人叫“吃橄榄”,杨骚吃过不少,养父“吃橄榄”说完轻轻一敲,一点都不痛,有时吃“橄榄”,不一定有什么错,而是在鼓励你或喜欢你。他很感激养父小时对他的教诲。而对养母就有点微词。说养母人不坏,待他如己出,不好就是爱打人,用打来教育孩子,不管对或不对。他挨过不少打了,说很讨厌。这点我后生几十年也有体会,小时在丰山,我和妹妹也常挨祖母打。
  南市杨家其兴也勃,其败也忽。据说怡瑞棉纱行在鼎盛时,拥有南市店铺房产,及其他地方的房产和乡下的田产,计有十万家财。这是估计之数很难说,不过,杨家确是殷实商户,绝非深宅大院的大富大贵之家。所以,当1915年71岁的文样公双目一闭西归,翌年嫡子杨鸿盘又得时疫亡故(年38岁),家产一分,杨家一蹶不振,很快就衰败没落。至抗战时,知名四乡的“怡瑞”老字号,也资金周转不灵,关门歇业了。
  回首杨家,富不过三代就零落了。但几间旧宅倒留了下来。因后人陆续搬出,又年久欠修,日益破败空落不堪。不过,它昔日有过一时的光彩,父子二代出了一位文人和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名字的作家,凭这一点,虽陋屋湫隘,也须写上几句,藉以缅怀先人。
  漳州古街名(三)
  清代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地方政制,当时在漳州设立汀漳龙道,辖漳州、汀州、龙岩州。汀漳龙道的长官称道员,或称道台,衙署设在马坪街(即今延安南路)最北端路面上,(即今漳州百货大楼东面路上),坐北朝南,南向马坪街,北至北濠沟。衙署前为开阔地,民间称它为道埕、道口,或称道口街。
  建国后,拆除原道台衙署,拓通延安北路。
  (叶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