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街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793
颗粒名称: 古城街路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10
页码: 1-9
摘要: 漳州古城街道名称如何演变,与当代城市街道名称关系如何?一直困扰着人们,为此,据志书对城区与街道的有关记载,现就漳州古城兴废,简列明、清时期街道名称与各个历史阶段对照,供读者参考。据志书记载,梁大同六年置龙溪县,唐贞元二年漳州治所迁入龙溪登高山(芝山)下之桂林村(今芗城),从此称谓“漳州”。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宋初筑土为子城,周四里。略呈方形,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800米,开六门。明重建于今中山公园南门,其门前今仍称府埕。街道路面凹凸不平,店铺门面不齐,市容不雅。其中称路的如新华东路、大同路、香港路等78条。称街的如新行街、打铜街、浦头街等14条。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古城街路

内容

漳州古城街道名称的变革
  唐同春
  漳州古城街道名称如何演变,与当代城市街道名称关系如何?一直困扰着人们,为此,据志书对城区与街道的有关记载,现就漳州古城兴废,简列明、清时期街道名称与各个历史阶段对照,供读者参考。
  据志书记载,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迁入龙溪登高山(芝山)下之桂林村(今芗城),从此称谓“漳州”。漳州何时筑城?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宋初筑土为子城,周四里(约2000米)。略呈方形,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800米,开六门。咸平二年(999年)浚河环之,其四至范围东即东桥亭濠沟,西即西桥亭濠沟,北濠沟今已填塞盖房,即北桥市场和水仙花园居民点地下,南至九龙江西溪(又称南门溪)之间。大中样符六年(1013年),郡守王冕竖木栅为外城,周长十五里(约7500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郡守张成大毁子城,拆外城东、西、北三面木栅筑以土,独南面阻溪。嘉定四年(1211年)和绍定三年(1230年)两次改建为石墙,开七门,东曰“朝天”,西曰“安丰”,南曰“通津”,北曰“贡珠”,西北为小关门,西南为龙溪门,东南为朝宗门。
  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占据福建的陈友定攻陷漳州,拆东、西、北三面城墙,缩小城围重筑石城,周2173丈(约5000米),开四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南门改名“三台”,东曰“文昌”,西曰“太平”,北曰“太初”。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南门曰“时阜”。此后,古城位置基本不变,其范围今漳州战备大桥北端(原八卦楼旧址),向北沿新华南路至新华北路胜利公园(原马道底旧址)北侧,向西转入七建与体训基地之间小巷(原布政园)过延安北路和北廓顶漳州印刷厂、气象台大通北路到芝山顶偏北,再沿芝山西侧向南经瑞京路末之管仔头,顺漳州师院和漳州二中西侧之虎文山外至博爱西道,向东沿博爱道到战备大桥北端。四门位置:东门即今新华西路新建的文昌门。西门原位于瑞京路与西直街交接处之管仔头,明正德间(1506~1521年)北移至今漳州卫校门前。南门在香港路与南市场街相交处,北门在北廓顶漳州印刷厂处。明清时,古城多次整修,建月城、女墙、战楼、内外城楼和威镇阁,完善古城功能设施。民国7年(1918年),拆城墙,修马路,古城夷为平地。
  漳州府署衙门,唐无考,宋建于台湾路北侧面对香港路。明重建于今中山公园南门,其门前今仍称府埕。龙溪县署衙门建在新华西路西端,今漳州教育学院旧址,亦千年如故,至1960年撤销龙溪县建制,方改他用。
  漳州古城内外街道,路面狭窄,交叉弯曲,称“街”的宽约一丈左右,叫“巷”的约5~6尺,大可过马轿,小者仅行人而已。街道路面凹凸不平,店铺门面不齐,市容不雅。街道名称元代以前无考。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龙溪县志》记载漳州古城内外有名称的39条街巷,并无说明唐、宋、元时为何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龙溪县志》记载28条街,有与明代同名的,有改名的,有减少的,有新增的(详见漳州城新旧街道名称对照表,街道位置见示意图)。没有收进史志记载的旧街巷还有二百余条。
  民国7年,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拆城墙修马路,拓宽取直主要街道35条,并重新命名。其中部分街以他的笔名或称号作为街名,以标榜其功劳。后因陈背叛孙中山,沧为新军阀。民国16年以后,与其有关的街名作了更改。新中国成立后,也调整了部分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街名。
  2000年,漳州街巷包括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的,共332条。其中称路的如新华东路、大同路、香港路等78条。称道的如澄观道、博爱道等5条。称街的如新行街、打铜街、浦头街等14条。称巷的如管厝巷、尚书巷、财子寿巷、洋老洲二巷、修文西小巷等147条。称里的如文川里、芳华里、人民里等15条。其他不称路、街、巷、里的杂名如何衙内、步营顶、南太武、工人亭、龙眼营、太古桥、竹巷下、大学甲、百里弦歌等73条。
  香港路、台湾路、厦门路、青年路更名时间的探讨
  唐同春
  1980年至1987年间,芗城区民政局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漳州市区街道名称进行全面的清查、校正,确定符合规范的名称报区人民政府重新命名。计有大街小巷共332处(包括旧城改造中已被拆除的街巷,不包括未经民政部门申报政府审批,而由基建部门自行任命的街巷名)。这些名称,尤其是巷名,绝大多数是沿用明清时代的旧名,但民国期间漳州主要街道有过两次更名。笔者查阅龙溪县解放前旧档案资料有关记载,探讨香港路、台湾路、厦门路、青年路四街名的变更时间,供读者参考,遗憾的是尚未找到当年更名的正式文告。
  民国7年(1918年),陈炯明在漳州实施拆城修路的市政工程时,原计划分二期进行,民国8年4月至9年9月为第一期。只因财政经费不足,工人困苦,第一期工程历经19个月,仅完成计划的十分之七。民国9年11月10日,护法区工务总局局长周醒南撰《漳州市政征信录初编》记载,新定漳州市马路名称共35处。其中与本文四街相关的有:广南路(今香港路);始兴东路、始兴东街、始兴西街(今台湾路);醒民路(今厦门路。过后不久,醒民路划为两段,以东闸口为界,其东称醒民东路,其西称醒民西路。其他街道如永靖路、修文路、博爱道、澄观道等亦分段定名,此处不议);大通中路、大通南路(今青年路)。按周醒南征信录所言,新筑道路阔度20呎者称街,20呎以上,至30呎称路,50呎以上称道(1呎等于0.305米)。今台湾路东段即北京路至延安南路,当时阔度为30呎,故称始兴东路;中段即延安南路至府埕,阔度为20呎,称始兴东街;西段即府埕至青年路,阔度亦20呎,称始兴西街。
  经查阅民国18年至33年初的龙溪县同业公会档案。包括汽车、厨业、颜料业、面业、菜业、钟表业、茶业、中药业、油烛业、首饰业、酱业、卷烟业、人力车、屠宰业、织造业等同业公会登记表,其职员、会员或行号的住址百余处,均填民国9年定的街名或清代以前的旧名,未出现新名。
  民国33年4月上半月的龙溪县职业工人工资调查报告表记载,被调查的人力车、泥水、板车、木作、渡船、码头工、石工、成衣、理发、浴室等业的从业人员住址,有广南路、醒民西路等22条街,均为民国9年定的或清以前的街名。
  民国33年5月27日,龙溪县上报漳州温泉调查情况,所列温泉地点有城区崇安镇永靖保、靖中保(均为今北京路)一带;有醒民东路门牌66、76、88、90、92、94、96号;有下营街(今北京路南段)门牌68号,亦为民国9年及其以前的街名,未出现新名。
  民国33年10月10日翻印的《漳州市全图》,图中所标街名已有更改,原广南路改香港路,醒民东路与醒民西路改厦门路,大通中路、大通南路改青年路。而始兴东路却标始兴东街,始兴东街的位置标始兴街,始兴西街仍旧。为什么未改写台湾路?可能是制图者的疏忽,始兴东街、始兴西街、始兴南街、始兴北街四街交会于府埕口,因始兴南与始兴北不更名,误以为始兴东与始兴西亦未改名,这只是臆说,不足为据。
  民国33年12月,龙溪县向省报告,日机轰炸漳州受损情况,有丹霞镇威镇保厦门路炸倒房屋十外间,死伤26人,损失百外万元。在备考栏中加注厦门路原为路头保醒民东路。自此以后均使用新路名。
  民国34年3月7日,龙溪县崇安镇合作社登记表载:合作社创立于民国33年11月1日,社址在台湾路门牌171号。社员人数男女共3202人。业务为油、盐、柴炭、火柴、肥皂等。理事主席高庆金住醒民西路138号(可能尚不习惯用厦门路新名),文书李和成住三民路61号,司库陈杰森住香港路8号,理事欧阳铭住修文西路65号,经理陈耀桐住台湾路171号。监理主席吴青松住厦门路392号,监事褚赞寿住香港路18号,监事黄永生住始兴北路13号。以上8人住址除理事主席高庆金外,其余7人均填报新街名。
  民国36年龙溪县所辖乡镇一览表中的崇安镇重要街市名称有:中山路、中正路、三民路、台湾路、协和路、大同路、厦门路、博爱路、青年路、林森路、复兴路、大通路、澄观道等。
  由上可见,香港路等四街更名时间为民国33年6月至10月间,此时乃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因何更改街名,依据不详。除上述崇安镇重要街市外,同时还有澎湖路、马灶路、五权路、民主路、平等路、自由路等较为现代化的新街名出现。
  除民国9年和33年两次对漳州主要的街道命名外,其他年份未见更名。但民国15年冬北伐军进漳后,定2处建筑物以“中山”为名,即中山桥和中山公园,均有碑亭为记。至于中山路、中山保等名则是民国33年以后更改的。
  漳州古街名(一)
  雨伞街
  雨伞街(今台湾路)这里原有许多制售油纸雨伞的作坊、因而得名。古时府署建双门,东门称“崇仁门”,西门称“怀恩门”,而崇仁门即建于此,还有一庙宇,称崇仁庙,对面即旧府路(今共和路。)
  (叶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