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蔡坑联登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770
颗粒名称: 天宝蔡坑联登宫
分类号: K878.6
页数: 3
页码: 139-141
摘要: 联登宫,址在芗城区天宝镇后巷村蔡坑社。该宫始建年代无原有遗留文物可考。据该社杨氏族谱记载,宋代熙宁六年,由杨氏祖先杨令闻从龙文区赤岭关圣帝君庙分香并在蔡坑兴建联登宫。以后,历代杨氏子孙对关圣帝君信奉甚笃,香火兴盛。由此,民间流传口碑:“东有赤岭,西有蔡坑(帝君庙)”。可见当年蔡坑联登宫在漳州城西有较大的影响。明代初期,蔡坑社人丁损失严重,他们自感联登宫庙位不对,于明洪武戊寅年间,由蔡坑信众在原址拆庙重建,把宫宇坐向改为坐乾向巽兼戌辰。以后于清代屡遭兵燹,又于清咸丰甲寅年和同治丙寅年两次重建,但宫址宫貌不变,奉祀神明依旧,香火得以延续。
关键词: 芗城区 遗址 联登宫

内容

联登宫,址在芗城区天宝镇后巷村蔡坑社。该宫始建年代无原有遗留文物可考。据该社杨氏族谱记载,宋代熙宁六年(1073年),由杨氏祖先杨令闻从龙文区赤岭关圣帝君庙分香并在蔡坑兴建联登宫。以后,历代杨氏子孙对关圣帝君信奉甚笃,香火兴盛。由此,民间流传口碑:“东有赤岭,西有蔡坑(帝君庙)”。可见当年蔡坑联登宫在漳州城西有较大的影响。明代初期,蔡坑社人丁损失严重,他们自感联登宫庙位不对,于明洪武戊寅年(1398年)间,由蔡坑信众在原址拆庙重建,把宫宇坐向改为坐乾向巽兼戌辰(即坐西北向东南)。以后于清代屡遭兵燹,又于清咸丰甲寅年(1854年)和同治丙寅年(1866年)两次重建,但宫址宫貌不变,奉祀神明依旧,香火得以延续。
  1953年宫宇被改为粮食仓库,1965年又改为后巷小学校舍,直至1979年学校撤出后,重开宫门,才恢复对神明参香膜拜。但由于联登宫居于蔡坑社丘陵陂下,梅雨季节陂上雨水全部倾泻到联登宫前后,特别是遇上暴雨时,雨水冲积直灌宫内殿堂,使庙基和墙壁严重剥落,宫宇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2000年间,由于蔡坑社信众长期对神灵的崇拜,认定联登宫祀奉的关圣帝君,可除恶驱邪,庇佑社里众生。由此,议定由信众自愿捐资献力,在原址再一次重建,以填土提高地平,从宫埕到殿堂约提高1.2米至2.2米;同时,重新砌墙搭盖与全面整修,部分神祗也重新雕塑。经过重建后,宫宇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含宫前池塘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现宫宇为二进宫殿式砖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屋顶上泥雕两组燕尾并瓷雕四龙戏珠及神仙赛会。宫内一进为拜亭,三开门,亭前置两只石狮、两只石鼓,立两根浮雕蟠龙石柱,这些均属现代新作,雕工精细。拜亭后左右两廊,中留天井,置“天公炉”。二进为殿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宽敞明亮,以十根石柱,支架着仿古多层式斗拱,雕梁画栋,建造精巧。殿堂正中祀关圣帝君坐像,与人同高,左右分立关平、周仓二将军;殿左配祀地官大帝,殿右配祀天官大帝;殿前左右附祀迦蓝大王和福德正神;殿堂前檐左右墙间开两个边门,间隔两条通道,另建左右两座居室。左边居室作偏殿,平屋砖木结构,前边祀关圣帝君的赤兔马及其牵马君爷雕像,后边作老人活动室,供老人休闲娱乐;右边居室以混凝土建造二层楼房,下层为管委会和接待室,上层有三间居室,供外来香客和旅游人士寄宿。
  宫宇前面通过提高地平后,辟有宽广宫埕,右边建一座金纸炉,左边建一座厨房,埕前有个大池塘并围以石栏。另于宫埕入口处由蔡坑社为主修建一条混凝土汽车通道,连接天宝与石亭的乡道,并通向国道319线和漳华公路,使邻里及海内外香客可驱车直达宫宇门口。
  联登宫经过这次修建后,宫宇内外焕然一新,宏伟壮观,加上蔡坑社和邻里信众对关圣帝君虔诚崇拜,香火颇盛。尤其是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日和五月十三日两个神祭日,按旧例都举行盛大祭典,蔡坑社及邻里的善男信女都手捧祭品,纷纷入庙进香拜祭,场面尤为热闹。现该社为加强管理,已成立宫宇管委会,经申请于2002年7月核准为芗城区宗教活动场所。
  古建筑术语之六——庑殿顶
  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多采用木构架建筑,对屋顶的支承方式有:
  庑殿顶亦称四阿顶、五脊殿。古代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1条正脊和4条斜脊组成四面坡,有单檐、重檐之别。重檐庑殿顶,为屋顶等级最高的形式。如下图:
  庑殿顶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怀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