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桥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717
颗粒名称: 东西桥亭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芗城区修文路的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古桥。桥是骑濠沟的梁式石桥,桥板与马路持平,被誉为漳州古城内“七阴桥”之列。明万历间,东桥更名为“东清桥”。原为古城内小船航道,可通至九龙江西溪,今为市区主要排水沟。“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其头部稍有损伤,现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东桥亭与西桥亭同属漳州市区的古寺庙,并与漳州古城建筑有关,其历史悠久。于1988年6月东、西桥亭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桥亭佛祖庙于1993年12月被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关键词: 芗城区 遗址

内容

芗城区修文路的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古桥。桥是骑濠沟的梁式石桥,桥板与马路持平,被誉为漳州古城内“七阴桥”之列。桥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建桥时适逢辖县内举子周匡物自实行科举后第一个中进士,因此把建于东端的桥名定为“名第桥”,俗称“东桥”;建于西端的桥定名为“西清桥”,又名“得仙桥”,俗称“西桥”。明万历间,东桥更名为“东清桥”。
  东西桥亭,宋代建。两个亭都是以桥梁石向北延伸铺建而成,并与桥连为一体,虽称其为亭,实是桥上的庙宇;桥亭底下是濠沟,可通水。《漳州府志》载:“环城之水古曰池曰堑今曰濠沟”。原为古城内小船航道,可通至九龙江西溪,今为市区主要排水沟。
  东桥亭,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单檐悬山顶,宋代建成后,明、清屡有修建。1983年和1997年又由众多善信捐资经两度整修,现有面积约765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里人王作人先生作《重修东桥亭碑记》中称赞东桥亭“岑寂深幽,城市山林,最称胜境”。
  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主祀观音,两旁配祀十八罗汉。据查,殿内原祀的观音佛像系明代铸造的七宝铜观音坐像,与人同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其头部稍有损伤,现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这尊七宝铜观音是东桥亭文物保护单位的主体部分,从“文革”至今,仍收藏在漳州市博物馆库房内。今东桥亭前殿所祀的观音是后来添置的小瓷像。
  现殿内尚保存有盘龙石柱一对,供桌前的拜石两旁保存一对筊杯黑印子和乾隆庚寅年(1770年)吉旦雕造的石香炉;另有一对石柱楹联云:“但此往往来来事无凭万劫总生一念,勿谓因因果果人得度东桥直透西天”。该联系明嘉靖间以文学书法著称的卓晚春题写。
  中殿祀地藏王,其背后有“西方三圣”图。
  后殿祀释迦牟尼雕像。东边有居室,上建二楼,供寺尼居住。
  东桥亭系漳州市区古寺庙之一。除原有一尊七宝铜观音像外,还有明代著名书画家张瑞图欲往南海参香路过漳州东桥亭见东桥亭也供观音菩萨、即亲笔题匾曰:“通身手眼”。此匾已被当为“四旧”破坏无存。西桥亭,二进殿宇,单檐悬山顶,宋代建。原来该亭庙西边有个花园,总面积1.294亩。由于年久失修,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洪水泛滥,亭庙被冲毁,只残存北面背墙半截一尊模糊不清的观音塑像,灾后很长时间亭庙没有修复,那尊观音仍在原处任凭雨淋日晒。民间传说,其间,有个善信老人路过西桥,不忍其睹,上前进行揖拜并把自己头上的斗笠给观音戴上,由此民间流传口碑:“西桥佛祖戴大笠”。
  1934年间,里人洪锦章等发起修建西桥亭庙,并由漳州同善堂主其事,至1935年完工。
  “文化大革命”期间,亭庙被挪为他用。后虽恢复,但前殿濒临圯塌。1990年侨胞郭其超先生个人捐资万元,连同其他善信又进行大修。现存亭庙为二进,面阔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前殿祀弥勒佛,后殿主祀观音,配祀关圣帝君,后殿西边设偏殿,祀地藏王。
  东桥亭与西桥亭同属漳州市区的古寺庙,并与漳州古城建筑有关,其历史悠久。于1988年6月东、西桥亭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桥亭佛祖庙于1993年12月被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戴德
责任者
汤怀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