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特色民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81
颗粒名称: 漳州特色民居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在市区的民居中,有十多条街路都建有上楼下廊,俗称“五骹居”,其中以厦门路、北京路、始兴北路和香港路等更是整齐划一,道路虽不宽广,但交通却很通畅。芗城旧有民居中,有不少是单间而纵深直入,少则三进,多达六、七进,民间俗称它为“竹筒厝”。其中,以新华东路的“竹筒厝”又多又长,最具特色。这种“竹筒厝”新华东路的南、北两侧,相连数十间,形成一组极具典型的独特建筑群,至今仍保留着芗城古民居的特色。雨伞楼位于芗城北郊浦南镇双溪村。环楼有30间房子、二层共60间,仅有东门。另外,在浦南镇金沙村也有类似建筑。
关键词: 民居 漳州 特色

内容

骑楼街廊
  在市区的民居中,有十多条街路都建有上楼下廊,俗称“五骹居”,其中以厦门路、北京路、始兴北路(即旧府埕)和香港路等更是整齐划一,道路虽不宽广,但交通却很通畅。
  芗城地处闽南亚热带,高温雨季天气偏多,古城街市的这种独具特色“骑楼式”街廊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墙接瓦连,显得极为整齐美观,既给人们提供了“冬暖夏凉”,又具有避雨遮日的“阳雨伞”作用,形成了富有闽南亚热带特色的漳州“骑楼”式街廊风貌。
  竹筒厝
  芗城旧有民居中,有不少是单间而纵深直入,少则三进,多达六、七进,民间俗称它为“竹筒厝”。其中,以新华东路的“竹筒厝”又多又长,最具特色。
  “竹筒厝”的建筑,都是挑檐式结构,每一进用天井隔开,以回廊连接,每一进都有自己的门户,既可一家居住,也能够几户同居一座厝。这种“竹筒厝”新华东路的南、北两侧,相连数十间,形成一组极具典型的独特建筑群,至今仍保留着芗城古民居的特色。
  天宝“大寨”和浦南“雨伞楼”
  天宝“大寨”,址在芗城西郊天宝镇大寨村,始建于明嘉隆年间,原为土楼。清乾隆二年九月重修,改为砖建。圆形,环寨有108间房子,总面积约60亩。内中房子约有百余间。寨有三门南门门额上石刻“天宝寨”三字,内侧立有一石碑,题为“列祖行实坟茔之记”,落款为“清康熙四十年七月建”;东门门额上石刻“璧星辉”三字。西门最小,无字。
  大寨为芗城最古老与最大的楼寨建筑,寨内现在仍居住大寨村民。另外,在天宝镇的山美村后寨村、洪坑村、墨溪村、塔尾村也有类似结构的建筑样式。其中,墨溪村石寨名“孤星寨”,该寨南门门额上书“墨溪古胜”四字,西门门额上书“西成”二字,整个寨呈方形结构。塔尾土楼仅余东门,门额上书“怀远楼”三字。
  雨伞楼位于芗城北郊浦南镇双溪村。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圆形土楼,直径约24米,中有一水井。环楼有30间房子、二层共60间,仅有东门。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土楼。另外,在浦南镇金沙村也有类似建筑。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