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渊源和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80
颗粒名称: 畲族的渊源和风俗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芗城有畲、蒙、高山、朝鲜、满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有其悠久的历史。现介绍畲族的渊源和风俗。畲族是城的主要少数民族。据1995年统计全区有3000多人。分布在天宝镇茶铺村钟姓923人;浦南镇松州村的松州、州尾2个自然村及宏道村钟姓1900人;后房农场钟姓60多人;和各地外来户中的蓝、雷姓300多人。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民族语言。畲族的姓氏,以盘、篮、雷三姓为子裔,钟姓则为婿家姓氏。畲族世代在婚姻习俗上,主张同姓不婚,违者按族规论处。畲族十分重视祭祀祖先的活动。1986年底,依照法规对聚居在松州、洲尾、后房、茶铺、宏道等5个自然村的钟姓村民恢复畲族成份,并确认松州、茶铺、宏道3个行政村为民族村。
关键词: 风俗 畲族 芗城

内容

芗城有畲、蒙、高山、朝鲜、满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有其悠久的历史。现介绍畲族的渊源和风俗。畲族是城的主要少数民族。据1995年统计全区有3000多人。分布在天宝镇茶铺村钟姓923人;浦南镇松州村的松州、州尾2个自然村及宏道村钟姓1900人;后房农场钟姓60多人;和各地外来户中的蓝、雷姓300多人。
  畲族古称“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客”南宋莆田人刘克庄的《漳州谕畲》曰:“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耒久矣。”并指出:“凡溪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蛋、在漳曰畲。西畲在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畲族的《高皇歌》说:“祖公葬地在广东,凤凰山上是祖坟。广东搬走去闽南,闽南住久也要搬。……”可见畲族是“随山迁徙而种谷”,逐渐从广东潮州迁入闽南,而后向北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民族语言。以画有长卷“祖图”来传述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以《高皇歌》(即“盘瓠王歌”)来传述畲族的起源、迁徙、经济生活、政治斗争、文化习俗和民族信仰等方面重要问题。畲族的姓氏,以盘、篮、雷三姓为子裔,钟姓则为婿家姓氏。畲族世代在婚姻习俗上,主张同姓不婚,违者按族规论处。茶铺村钟姓畲族人男女结婚时,要穿一套贴身的白衣白裤拜天地、谒祖宗,这套白衣裤要保持到终老,死后要穿上入殓。藉以哀悼畲汉战争中死难亲人。
  为尊崇盘瓠王,芗城区茶铺、松州、宏道诸村畲族人对待村狗,不打不骂,不杀不吃。狗若死了,还要在狗脖子套上“银钱”纸,投入河中,水流走。
  畲族十分重视祭祀祖先的活动。茶铺畲族是农历正月十四日和二月十四日,松州畲族则只在正月十四日祭祀祖先盘瓠王。祭祖时,全族人聚集到祖祠内,蓝、雷、钟共一祖祠。大门关闭,四下派人守护,不准异族窥视、闯入。旧时参加祭祖时要穿民族服装(男子穿黑色粗布衣;女子穿绣衣棠,袖子镶着花边,头发扎红线,头上戴二个红球)。祠堂上高悬长三尺宽二尺余的“祖图”,画的是盘瓠王的传说连坏图(平时由族内长辈妥为保管)。供品,除全鸡、全鸭、猪头、年糕、发粿外,还有用香蕉肉搅拌成肉泥,压成园柱体,放在石槽内,置于祭品中央,十分郑重。祭祖时,放鞭炮,奏乐曲,子孙跪拜“祖图”,族长宣读祭文,吟唱《高皇歌》,十分庄严隆重。祭文写着历代祖先的名字和谥号等。祭祖这一天,全族舞龙、舞狮,摆宴席,做大戏,热烈非凡。
  1986年底,依照法规对聚居在松州、洲尾、后房、茶铺、宏道等5个自然村的钟姓村民恢复畲族成份,并确认松州、茶铺、宏道3个行政村为民族村。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