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台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74
颗粒名称: 侨台关系
分类号: D618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芗城区是我省著名侨乡,华侨出国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唐代已有个别漳州籍商贾、僧人出外经商、弘法。稽之史籍,当始于宋,元代已有漳州人往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巨港、吕宋等地定居,盛于明、清及近现代。这些出国的华侨多数因灾荒流寓海外,或因经商出国谋生,有的因军阀混战、兵匪劫掠逃避国外,还有的因遭掳掠、拐骗而成为“契约华工”,从而产生早期的漳州华侨先驱。据侨务部门1978年统计,旅居海外的芗城区华侨、华人有7708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2%,遍布世界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多数聚居于东南亚各国。以印尼居多,菲律宾、新加坡次之。现居住于芗城区境内有归侨、侨眷41093人。
关键词: 侨台关系 芗城 介绍

内容

芗城华侨桑梓情
  芗城区是我省著名侨乡,华侨出国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唐代已有个别漳州籍商贾、僧人出外经商、弘法。稽之史籍,当始于宋,元代已有漳州人往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巨港、吕宋等地定居,盛于明、清及近现代。这些出国的华侨多数因灾荒流寓海外,或因经商出国谋生,有的因军阀混战、兵匪劫掠逃避国外,还有的因遭掳掠、拐骗而成为“契约华工”,从而产生早期的漳州华侨先驱。据侨务部门1978年统计,旅居海外的芗城区华侨、华人有7708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2%,遍布世界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多数聚居于东南亚各国。以印尼居多,菲律宾、新加坡次之。现居住于芗城区境内有归侨、侨眷41093人。
  漳州华侨同全国各地华侨一样,勤劳勇敢,在侨居地和当地人民一起,胼手胝足,披荆斩棘,进行艰苦的开发和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同时,还与当地各族人民并肩战斗,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支持当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其他各项进步事业,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但在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统治下,华侨也遭到各种迫害以至屠杀,尤其是“契约华工”,幸存者更是十不及半。
  漳州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热忱,迫切祈望祖国繁荣富强,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政治地位。他们积极支援祖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踊跃投资兴办近代工商业。从1871年至1949年,华侨在漳投资的工商企业有38家,总投资1242万元。漳州最早的铁路、公路、糖厂、碾米厂及电灯、电话、邮电、房地产等,大都是华侨投资创办的。他们还捐资救灾、兴建东市菜场、南河堤岸、新桥码头,修建新、旧桥及市区交通要道等市政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制定侨务工作方针、政策,鼓励华侨在当地生存发展,保护海外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又一次掀起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他们为把故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姿,向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在漳州兴办漳州罐头厂、大华蜜果厂;又向华侨集资兴建侨芗剧场、漳州旅社、建筑华侨新村,捐资创办华侨中学、华侨医院、华侨幼儿园、侨联办公大楼等公益事业。又筹集侨汇200万元,购进57台大型先进机床,支持通用厂和内燃机厂地方工业。困难时期发动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购进2000多吨进口化肥,支援农业生产,捐赠拖拉机和教学设备、医疗器械、大小车辆及各种电器等,价值数千万元,争取侨汇数亿元。
  1985年,漳州市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随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华侨及港澳同胞在芗城区的投资逐年增加;他们还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开展“三来一补”,兴办“三资”企业,截至1996年11月,已签订利用外资企业197家,三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11864.34万美元。经营范围有服装、鞋帽、电子、食品、水电、家具、包装及房地产等,使芗城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与海内外乡亲的热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广大归侨、侨眷及侨属亦有不少人经商或集资办企业。据侨务部门去年统计,共办企业266家,总投资2697.7万元,从业人员1425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广大海外侨胞对漳州故乡的热爱,与归侨、侨眷在各条战线默默耕耘,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了侨乡经济繁荣,同心协力把芗城建设成为现代化文明城市,是海内外乡亲的共同心愿,这正是“侨心缕缕桑梓情”的写照。
  芗城与台湾的渊源
  芗台渊源久远。漳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早在3000年以前,居住在芗城一带的居民——古越人,已用竹伐渡海过澎湖、台湾,从事耕种、渔猎劳动。近百年来的台湾台北、高雄、台南、宜蓝等地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掘出的各种石锛、石斧、石镞……及印纹陶片、贝冢等,与芗城及漳属各地发现的遗物相似,考古学家指出:“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台湾和福建就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台湾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高山族),是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的一支”。
  据志书、族谱记载,自南宋迄元代,漳州百姓因逃避政治迫害,摆脱生活困境,相继渡海到台湾另求生路。至明嘉靖迄天启年间(1522——1627年),由于倭寇、海盗的骚扰及严重的旱灾,出现举家迁离故乡投奔台湾开荒,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漳州人王锡祺等开垦琪里岸(今台北市北投区吉利)起,大批古龙溪移民入台垦居,为开辟台湾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入台之后,陈元光和陈太傅(邕)的后裔陈炎、陈高等到台湾彰化、台南等地开基,陈氏族人在台北市建宗祠,其堂号叫“德星堂”,与芗城南山寺内“德星堂”同一模样,可以说明是一祖所承。历来台湾陈氏族人到芗城浦南祭扫陈元光祖墓,常常取回墓土留念。
  芗台的地缘、血缘、亲缘深厚,而且神缘、俗缘也相同。据1984年台湾人口普查,在1800万总人口中,祖籍漳州的人口占35.8%,按概算,则现今台湾2083万人口中,漳州人超过700万,所以台湾话,多接近漳州方言腔调。台湾的歌曲、戏剧亦多来自漳州,如盛行的“歌仔戏”、“锦歌”,新中国成立前后与芗城地方戏曲相融合而成为“芗剧”。至于台湾流行的民间歌谣,如“天乌乌,要落雨,拿锄头,巡水路……”“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南塘”……等,也是早年从漳州传播过去的。
  台湾居民一直保留着与芗城类似的独特风俗习惯,如除夕围炉聚餐要吃“长年菜”;吃蚶,以求长寿、发财。正月初一要“走春”拜年,说吉利话,禁止扫地、汲水、开剪。清明、三月节要祭祖吃润饼,端午节要吃卤面等等。
  台湾居民的民间信仰的神灵,也和芗城一带相似。台湾民间信仰的神灵如开漳圣王陈元光、辅顺将军马仁、朱王爷、释迦牟尼、哪咤太子等都是从芗城传入。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乡探亲之后,逐年都有大批台胞前来芗城寻根、祭祖,朝祖庙、进香火;还有的到芗城故土开发办厂,这些都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