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口语艺术说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68
颗粒名称: 方言口语艺术说书
分类号: H136
页数: 4
页码: 74-77
摘要: 芗城的说书,俗称“讲古”,流传于漳州市区达数百年之久。它是以朴素简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方言,生动地讲述故事的口语艺术。在设备简单的说书场里由说书艺人口语讲述,虽然不使用任何道具,但通过说书。艺人的语声轻、重、抑、扬,脸部的喜、怒、哀、乐,再加以手脚动作的起落挥动,使其讲述的人物与情节达到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解放后,说书场增设靠背椅或躺椅,并供应茶水,一般入场听讲者收费一元钱。另外,在芗城,还有一种说书,名为“宣讲善书”,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前后开始、八月中秋后谢场;每晚七点半至九点半进行。址拆建,现在仍有几位说书艺人在公园东侧回廊和树阴底下为场地,作临时说书场,吸引着一大批喜爱说书艺术的听众。
关键词: 说书 漳州 方言

内容

芗城的说书,俗称“讲古”(即讲故事),流传于漳州市区达数百年之久。它是以朴素简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方言,生动地讲述故事的口语艺术。在设备简单的说书场里(一般只有一个讲台或一张桌子,几十座位的条凳)由说书艺人口语讲述,虽然不使用任何道具,但通过说书
  艺人的语声轻、重、抑、扬,脸部的喜、怒、哀、乐,再加以手脚动作的起落挥动,使其讲述的人物与情节达到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民国期间,芗城有固定说书场50多处,在澄观道一带就有七、八处,还有在府埕(今始兴北路)、大庙口(今厦门路)、草寮尾、巷口、岳口、西街、北桥、南市场……初时说书场(亦称讲古寮)只有说书,后来发展到卖茶兼售卖茶配(煎饼、瓜籽、花生)。三十年代,逐渐发展有专业说书艺术,按听讲一回故事(章回小说的回目为标准),由听客自愿给酬,一般投酬一个铜板或二、三个铜板(铜质硬辅币)不等,个别不给酬的,也不强要。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听说书者每回约五分钱,多至几角钱不等。解放后,说书场增设靠背椅或躺椅,并供应茶水,一般入场听讲者收费一元钱。芗城说书艺人,多由生平爱读小说而善于言谈者,其中比较闻的说书艺人有黄困崧、赵浩、汉沂、周北辰、李天赐、唐泗滨、林加禾、刘样等人,南江木偶艺人郑福来、陈南田也曾一度参与说书卖艺。
  说书的讲本大部份选自旧版小说,以章回讲述。例如“四大公案”(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海公案)、《大五义》、《小五义》、《七侠五义》等武侠小说,还有《说岳》、《水浒》、《西游》、《聊斋》、《济公》、《平闽十八洞》、《白蛇传》、《封神榜》,以后又有剑侠小说的《火烧红莲寺》、《蜀山剑侠》等。
  另外,在芗城,还有一种说书,名为“宣讲善书”,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前后开始、八月中秋后谢场;每晚七点半至九点半进行。“宣讲善书”是由殷商、财主出自善举,请一位名人讲述名贤故事,免费请四邻群众听讲。宣讲时置有香案,悬挂观音或魁星神象,讲合上写着“宣讲善书”的中堂一幅,两旁对联“宣扬道德劝人为善,讲解礼义使众知书”。宣讲地点选择某个无夜市营业的商店门前;过去在旧府埕(今始兴北路)由于街面宽敞,每年就常有“宣讲善书”在此举行。听众座位多用商店门板临时铺设,用电灯、汽灯或煤油灯照明,听者多来自邻近的群众。
  “宣讲善书”属民间的一种劝善活动,其内容是孝子、贤妇、善人、义士及因果报应之类的故事。原来有专门的讲本,后因失传,改为讲《聊斋志异》、《济公传》、《二十四孝》、《刘金晋瓜果》、《目莲救母》、三言两拍中的《警世通言》等,宣讲者多由老秀才、塾师或文人担任,他们在宣讲时身着长袍、道貌岸然、庄重肃穆、整个讲场显得静寂,属于一种寓教于乐的民间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宣讲善书仍盛行于集市街道,宣讲时还经常结合读报,报告抗日战争的消息,使广大听众也了解国事。后来由于抗战形势紧逼,宣讲善事逐渐消失。新中国建立后,芗城文化部门于1953年在中山公园设立大众说书场,恢复芗城说书艺术活动。十年动乱期问,被迫关闭停止活动。1978年以来,由于群众热爱这门艺术,原来的十多名说书艺人自发在中山公园内灯光球场东侧空地上和公园南门西侧(今区电影公司处)搭盖竹棚为说书场,后来场
  址拆建,现在仍有几位说书艺人在公园东侧回廊和树阴底下为场地,作临时说书场,吸引着一大批喜爱说书艺术的听众。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