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曲调锦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65
颗粒名称: 闽南古曲调锦歌
分类号: J826
页数: 1
页码: 68
摘要: 漳州的锦歌,历史悠久、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委婉缠绵,方言隅语、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风靡盛行于闽南一带,且成为海外漳藉华人的思乡曲、恋情歌,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五十年代锦歌老艺人林廷被推荐参加专区首届文代会,后来又偕同蔡鸥、赖耀山、王清吉等艺友赴上海参加华东民间音乐会演,使锦歌登上“大雅之堂”。锦歌的传统曲目有“海底反”、“秦宝梅”、“火烧楼”等。锦歌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曲艺,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流传到台湾。在台湾俗称“歌仔”,以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逐渐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又加上人物化妆与表演,成为“歌仔戏”。
关键词: 锦歌 艺苑 漳州

内容

漳州的锦歌,历史悠久、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委婉缠绵,方言隅语、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风靡盛行于闽南一带,且成为海外漳藉华人的思乡曲、恋情歌,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五十年代锦歌老艺人林廷被推荐参加专区首届文代会,后来又偕同蔡鸥、赖耀山、王清吉等艺友赴上海参加华东民间音乐会演,使锦歌登上“大雅之堂”。锦歌的传统曲目有“海底反”、“秦宝梅”、“火烧楼”等。
  漳州的龙眼营锦歌社,在挖掘传统节目的基础上曾培养了四十多位一代新人,使锦歌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重新焕发出沁人的芳香。
  锦歌是我省民间优秀曲种,在闽南地区流传了近千年,目前,西桥文化站正以漳州龙眼营锦歌社为阵地,以西桥中心小学为依托,培养新一代的锦歌演唱员,宏扬民族文化、抢救文化遗产。
  锦歌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曲艺,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流传到台湾。在台湾俗称“歌仔”,以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逐渐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又加上人物化妆与表演,成为“歌仔戏”。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