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织绣漳纱、漳绒、漳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56
颗粒名称: 手工织绣漳纱、漳绒、漳绣
分类号: F762.7
页数: 2
页码: 60-61
摘要: 漳纱是漳州织造史上三大辉煌成就之一,是采用高级的未经练熟的生丝织成。制成服装初穿时,因其生丝的胶质未去除,显得挺直不柔软,由于织造细密牢固,不易断丝,而且愈洗愈松、愈韧、愈白,以漳纱制成衣服,着时既透汗又不粘腻,清凉爽快,为一切夏天纱布所不及。明、清年代漳纱多有外销,属上乘衣料,颇负盛名,被列入漳州织造行业的三大优质品种。漳绒是漳州享有盛名的三大特种工艺纺织品之一。明清时代已驰名海内外。漳绒又名天鹅绒,据志载“漳绒,天鹅绒,本出倭国,龙溪人以绒织之,机制蔚蒸殆夺天巧”。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重视下、漳绣开始恢复生机,1956年绣作品《丹凰朝阳》在首届全国刺绣评比会获优胜奖。
关键词: 名优特产 手工织绣 漳州

内容

漳纱是漳州织造史上三大辉煌成就之一,是采用高级的未经练熟的生丝织成。制成服装初穿时,因其生丝的胶质未去除,显得挺直不柔软,由于织造细密牢固,不易断丝,而且愈洗愈松、愈韧、愈白,以漳纱制成衣服,着时既透汗又不粘腻,清凉爽快,为一切夏天纱布所不及。明、清年代漳纱多有外销,属上乘衣料,颇负盛名,被列入漳州织造行业的三大优质品种。
  漳绒是漳州享有盛名的三大特种工艺纺织品之一。明清时代已驰名海内外。
  漳绒又名天鹅绒,据志载“漳绒,天鹅绒,本出倭国,龙溪人以绒织之,机制蔚蒸殆夺天巧”。
  明代日本用中国传入的提花缕绒的技术再传回漳州。漳州的丝织艺人以日本天鹅绒为标本,对原有本机加以革新,改成天鹅绒。当时织造天鹅绒极为名贵,被朝廷列为贡品,现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就收藏有清代的漳绒珍品。
  漳绒品种分为平面漳绒和提花漳绒两种,平面漳绒只单人就可操作织机,提花漳绒须双人操作,一人织绒,一人提花。织造上有三严:(一)选料,蚕丝要甲级的;(二)染色,火候适度,色要纯正,保持蚕丝原有光泽和弹性;(三)织造,要织得密、牢、固,耐磨。
  漳绒过去富豪人家用作家庭装饰或充当高贵的礼赠。
  如今用途走向大众化,大厦、宾馆、画院、文化宫、博物馆、展览馆也多取用漳绒,增添楼堂馆所的雅致、幽美、精邃、端穆。
  故宫现存着漳绒贡品。漳州丝纱厂也织有一幅董必武的题字“君子所履”。
  刺绣是我国著名的一门传统美术工艺,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四大名绣”之外,源于闽南侨乡的漳州刺绣也有过辉煌的时代。
  漳绣用线“金苍”是其特色,且针法多变,以“空心打只绣”和“凸金绣”见长,绣图艳丽,色彩缤纷,非雕似雕,有很强的立体感。
  漳绣在明、清两代与“漳绒”一直是朝廷的贡品,又是著名的出口商品,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大的生产规模,清代至民国漳州经营织绣行业的作坊达几十家,大者容有千名绣工。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破坏,漳绣生产逐渐萎缩凋零,几近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重视下、漳绣开始恢复生机,1956年绣作品《丹凰朝阳》在首届全国刺绣评比会获优胜奖。如今,漳绣的专业生产厂家——漳州刺绣厂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产品从传统的横彩、桌帷、戏袍发展到以出口为主的装饰日用品。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