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南山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26
颗粒名称: 千年古刹南山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24-29
摘要: 南山寺原名南山报劬崇福禅寺,位于市区中山桥之南,背靠丹霞山,面映九龙江,庙宇宏伟,佛像庄严,早在宋朝就有“南州法崛”之称。南山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系唐太傅忠顺王陈邕所建,为闽南著名千年古刹。寺院自宋、元、明、清四代迭有兴废,光绪年间又一度重修。1995年新加坡、菲律宾闽南一带法系衍派僧瑞今、广净、妙灯、广义等筹资重修,並请王今生先生指导重修事宜。前殿矗柱飞甍,祀弥勒佛及身高丈六的四大金刚。唯屋宇规制已非旧观,石佛立像以金身打点。1949年9月前,寺中不断驻军,各处殿宇中的佛象、法器、文物、古迹等被其任意损毁。
关键词: 名寺 南山寺 芗城区

内容

南山寺原名南山报劬崇福禅寺,位于市区中山桥之南,背靠丹霞山,面映九龙江,庙宇宏伟,佛像庄严,早在宋朝就有“南州法崛”之称。
  南山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系唐太傅忠顺王陈邕所建,为闽南著名千年古刹。
  寺院自宋、元、明、清四代迭有兴废,光绪年间又一度重修。1995年新加坡、菲律宾闽南一带法系衍派僧瑞今、广净、妙灯、广义等筹资重修,並请王今生先生指导重修事宜。
  南山寺山门开阔,净境幽胜,高悬门上的“南山寺”三大字传为明末贤人黄道周所书。前殿矗柱飞甍,祀弥勒佛及身高丈六的四大金刚。大雄宝殿庄严宏伟,供着雕塑艺术的三宝佛像,殿庭分上下两层,广袤辽阔,视野尤胜。东有净业堂,祀唐雕石弥佛,大雄宝殿后,左为玉佛殿,右为陈太傅祠,法堂、僧舍,鳞次节比,规模之宏敞,气象之清旷,在我国东南的丛林古建筑中,殊为独揽其胜。
  南山寺传有“五宝”、“八胜”。“五宝”是:古铸大钟、明比丘尼血书《华严经》、红花茶树、藏经阁、贝叶子经;“八胜”是:大雄宝殿、石佛阁、玉佛殿、太傅祠、修真净宝、姑娘墓、梅庄、粟园。今寺内尚有石佛阁里的唐雕石弥陀像,系以天然石笋精雕立身佛像,高6米,下承以莲花石庄,隽拔庄严,神态逼真,具有唐代石雕艺术。该阁今名“净业堂”。唯屋宇规制已非旧观,石佛立像以金身打点。
  元钟一口,系延祐己未僧古愚率众造。钟高1.8米,重约0.65吨,口径1.27米,钟上有僧古愚题三字铭一篇,及铸造人题名等。郡志载:“相传铸钟时,有一婢投一簪、一钱为助,当事者笑之,掷之沟中,后钟成有簪、钱缺痕,拾而补之乃合,至今钟上痕迹宛然”。
  白玉佛一尊,高2米,重约2吨,纯白大理石雕成,是国内仅有的三尊白玉佛之一。清光绪十三年(另说二十四年),爱国华侨捐献,由明宽和尚运载回国,住僧妙莲迎入寺内供奉。此玉佛与上海玉佛寺和北京团城内两尊玉佛比较尤大。
  另外,尚存有唐金花郡主骨灰罐、御颁藏金、明比丘尼血书《华严经》、放生池碑等文物,其余历经战乱兵灾所破坏。
  1930—1931年间,中共闽南特委书记陶铸曾在此寺内领导闽南革命活动,特委机关设于寺内福星堂。解放后陶铸同志重游漳州时,曾作诗云:“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开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现福星堂辟为展厅,作革命遗迹供观瞻。
  附:
  南山寺纪略
  南山寺开山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36年),寺宇原为唐朝太子太傅陈邕的住宅。据陈氏家谱记载:邕,原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宗神龙间(688年)举进士,任官以后,因与当时宰相李林甫不协,被贬到福建来。最初住兴化,又迁居厦门,后移来漳州,在通津桥(今中山桥)南驿路南山下盖造住宅,宅中设置钟鼓楼台,构筑宏伟,和帝王的宫殿一样,并在宅旁建了一座“延福报劬南院(一说这院系另一佛堂)。嫌恶他的人,报他僭越,朝廷就要派人查办,陈邕惶惶不安,他的女儿金娘劝他,把这座住宅献作寺院,让她落发为尼,以求避免究办。陈邕因依其女儿的意见表奏上去,果然开脱无罪。把住宅献为寺院后,即请云岭常公和尚来寺住持,题寺名为“延福禅寺。”常公是寺的开山第一代祖师,临清正宗,属南山喝云派。
  陈邕有四个儿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都做过唐朝的大官。其中除了夷行出任河东(今山西)节度使,死在任所,其子孙在那里衍派之外,其他三人都在福建;他们对当时闽南佛教的发展,尽了很大的力量,如厦门的普照寺(今南普陀)、资福院(在将军祠)、觉性寺(在禾山)、白鹿洞、万石岩,以及漳州的禅南寺(开元寺址)、白云岩,都是他们兄弟捐资建造的。其他,还建有许多寺、院、庵、洞,也都以南山寺为主宗,即远在浙江南海的普陀山,也有派衍的关系,所以当时称为“五云朝南山”。到了桂琛和尚住持的时候寺里的僧徒达百多人,真是盛极一时。桂琛,唐代“高僧传”中有其事迹记载,他死后葬于漳州北门南坑的罗汉墓——俗称“北塔”。
  经过二百四十多年,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南唐的清源节度使,统辖漳泉二州;南唐亡后,洪进献二州之地降宋军,宋太宗封他为南康王,并任命其子文福为泉州刺史、文灏为漳州刺史。文灏因奏请改寺名为“崇福报劬禅寺”。后来郡守章大任为之题额“南州法窟”。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兴化陈俊卿状元及第;来漳州谒祖,又捐资扩展寺址,添建僧舍,增置寺产,佛徒云集,香火兴旺。
  据龙溪县志所载,南山寺的名称,乃是明朝所改,但未详记何时。依据这寺的发展情况看,可能是在神宗万历到熹宗天启期间(1622—1627年),因为这正是佛教鼎盛时期,而南山寺也由破损而复兴,当时即有僧人僧雄、莲山和尼姑连发愿刺血合写华严经八十一卷;石佛阁重修时,有邑人柯兴邦题的柱联都揭示南山之名,这些都可以作为改名时间推断的依据。
  明清之际,郑成功、郑经父子抗清时,曾两次攻打漳州,战火甚烈,但寺未受损毁。据说一因郑部军纪严明,对民间秋毫无犯;一因郑部将领多闽南人,未遇时,常得寺僧的护持,如林泗在寺的后山聚义,梵空资助陈典等,同时南郊为郑军所据,由于这些因缘,寺宇得获保全。
  太平天国时代,侍王李世贤部与清军在城郊激战,兵火之下,僧众逃散,寺宇残破,荒凉景象,不堪入目。据传说当时寺里只留下一个和尚名叫有情,以打线面维持生活;各殿宇都为外地流落的灾民所居住。
  光绪初年,佛乘和尚来寺住持,和汀漳龙道长白人联兴打交道,藉其势力,一面把灾民迁居他处,一面四出化缘重修寺宇。其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妙莲和尚继佛乘来寺住持,因戊申年(1899年)水灾时,天王殿及两廊房屋全部倒塌,妙莲亲自往南洋向华侨募化,曾得旅居缅甸的南靖人刘金榜大力捐助,遂将全寺修建一新,并在东廊建了一所客堂——“九一精舍”;另有其他华侨捐送玉佛一尊进寺供奉。妙莲和尚自南洋回国,又到北京向清廷奏请颁赐龙藏经全部,寺况又兴。
  后妙莲往南洋住持槟榔屿极乐寺,南山寺因乏人主管,住众星散,又形萧条,由厦门南普陀及泉州诸山长老会议推举转道和尚遥领。因转道和尚常住新加坡,时时汇款接济,并创设学校一所,名“南山佛教小学”,办理六、七年,颇著成绩,后南洋汇款不济停办。
  南山佛教小学有一段与革命有关史事值得一提:据说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漳州建立地下组织时,曾以这所小学作为基地,该校有部分教职员和学生,与地下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经初步调查所得,现广州中山大学教授罗明、北京佛学百科全书编辑林子清(释名广甫)、僧纯洁(潮州人),与其徒关海、关平等在当时对内外联系上都极活动。该校虽称小学,实其内部设有专科,并用油印讲义教授学生。1932年红军入漳时,上述几位都参加革命,后随红军而去。
  (编者附言:据地方党史介绍,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时,曾住在南山寺内“德星堂”中,领导闽南革命工作,1932年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在胜利回师时,寺僧肖达如等7人就脱下袈裟,参军红军。1956年陶铸重游南山寺时,曾写下七绝一首作为纪念:“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妖媚故人稀。”)
  1936年广心法师来寺住持,又四出化募,修葺寮房,重建祖堂(即清泰寺)。1938年石佛阁被日机炸毁,广心再次化募,重新修理,并改石佛阁为净业堂;又另建佛教协会会所一幢于寺左,并创办南山义诊所,聘本宗大师主持、以方便四方患者。
  1949年9月前,寺中不断驻军,各处殿宇中的佛象、法器、文物、古迹等被其任意损毁。国民党军刘汝明部驻寺中,糟塌更甚,颓垣残瓦,触目皆是。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极力保护文物古迹,曾拨款加以维修,使寺貌焕然一新。海外善信华侨也汇款助修诸佛金身。1960年国庆前,中共漳州市委统战部又拨款修缮,并添购设备,使该寺成为名胜游览区。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