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17
颗粒名称: 历史遗迹
分类号: K878
页数: 8
页码: 16-23
摘要: 芝山原名登高山,因盛产紫芝,被视为祥瑞。明洪武十三年,漳州知府上表,乃赐名“紫芝山”。芝山位于市区西北隅,唐开元年间曾创建开元寺,奉唐玄宗铜像。宋朱熹守漳时,曾讲学于此。景炎二年春,文天祥自汀州率师抵漳时,驻守于山中开元寺。甘露亭建于芝山中峰,明嘉靖十六年天降甘露,建以志瑞,并以甘露命名,后于清代重修。日华亭,在日华峰,以峰东向,受日最早,故名。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圮。后来民间亦称日华亭为仰止亭。1988年6月正式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1970年兴建漳州大桥时全楼被拆除。现已经规划重建。许风,海澄县人,行伍出身,立功赐爵,官至漳州镇总兵。
关键词: 历史遗迹 芗城区 文史资料

内容

芝山顶峰三古亭
  芝山原名登高山,因盛产紫芝,被视为祥瑞。明洪武十三年(1380),漳州知府上表,乃赐名“紫芝山”。芝山位于市区西北隅(今漳州市府大院后面),唐开元年间曾创建开元寺,奉唐玄宗铜像。宋朱熹守漳时,曾讲学于此。景炎二年(1277)春,文天祥自汀州率师抵漳时,驻守于山中开元寺。
  芝山顶峰上有三个古亭:威镇亭(后改名万寿)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嘉靖十九年(1540)重建为八角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重修。
  甘露亭建于芝山中峰,明嘉靖十六年(1537)天降甘露,建以志瑞,并以甘露命名,后于清代重修。
  日华亭,在日华峰,以峰东向,受日最早,故名。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0),后圮。清乾隆五年(1740)邑人林编重修。后来民间亦称日华亭为仰止亭。
  威镇亭、甘露亭、日华亭耸立在芝山顶峰,为漳州城重要文物古迹。1988年6月正式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漳南一胜八卦楼
  八卦楼(原名为威镇阁),位于新华南路,(今漳州大桥北端)。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漳州知府罗青霄以巽隅洼甚,乃撤城上旧楼建屋阁,因与芝山的威镇亭(后改万寿亭)对峙,故名“威镇阁”。阁呈八角八窗,取象八卦,其规制皆出同知罗拱宸。阁有联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云烟连海峤,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献甲闽瓯”。清顺治九年(1652年)毁于火。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到良璧重建,阁基用八块宽长相同的长方石铺成八卦形状,每一块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刻有“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字,故俗称八卦楼。阁建三层,八面开窗,登楼可远眺周围景色,是芗城的重要古迹。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1970年兴建漳州大桥时全楼被拆除。现已经规划重建。半月楼台先得月半月楼,建于丹霞书院内,在今漳州市工人温泉疗养院内南侧,原系丹霞书院中的一座楼亭,形似半月,处清水池畔,构筑玲珑别致,周围建桥筑堤,遍植丛竹杨柳,
  楼门题额“近水先得,,寓“月之恒点渐进而明”之意。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这里曾是中共漳州地下党活动主要场所,罗扬才(厦门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翁振华(中共漳州建党组织者之一)、罗明(中共闽南特委书记)、陈卓凡(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所长)、樊渊博(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副所长)等在此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2月,中共闽南特委在这里举办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学员来自各县和闽西的先进学生和小学教师共100多人,为闽南各县开展革命斗争,培养了许多骨干力量,成为人民敬仰的革命纪念地。
  仰文楼上昌文风
  仰文楼在漳州中山公园内,原是历史上漳州府衙的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府魏荔彤为纪念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昌盛文风而将府衙楼房改建,命名“仰文楼”,此后成为漳州文人的活动场所。
  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于4月27日成立以王占春为首的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会址即设于此,领导漳州工农革命运动,为当时加强地方苏维埃政权,巩固闽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贡献。
  1949年9月,漳州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改建,仰文楼面貌一新,成为漳州市人民重大文化活动场所,1986年12月全市人民在此举办漳州建州1300周年建设成就的大型展览,博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保福庵内石莲花
  保福庵威惠庙系元泰定丙寅年(1326年)建,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路边村内。
  唐开漳圣王陈元光,曾驻军于天宝,其部将昭德将军韩器的后裔定居路边村,在村内建一座庵庙合一的保福庵威惠庙,面阔三间,共三进,中有天井、左右两廊、悬山顶。建筑面积346平方米。前殿为威惠庙、祀唐司马陈元光部将马仁和其妻柔懿夫人,有一对云:“一心一千心心心相应,无在无不在在在相通”,赞扬马仁的战略和将士上下团结万众一心。中殿为保福庵祀观音佛祖(系元代木雕作品)石柱刻字云:保民如赤子,福地在心田”。后殿称“崇德堂”,祀唐昭德将军后裔进身仕宦者。在前殿后面天井中间保存了一座用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石莲花,通高101公分,上直径65公分,分上、中、下三部份组合竖立,上层高50公分,中层16公分,底座35公分。上层雕刻八瓣莲花,一经转动,中部便顺石槽流出水来。故称“出水石莲花”。石莲花中部边镌刻“元泰定丙寅间,威惠庙立”。这座雕琢于1326年的元代石莲花,具有精湛的石建技艺,而转动石莲则出水更具设计构筑的科学水平。
  定潮楼前古码头
  市区浦头盐鱼市,有座古楼,名叫“定潮楼”,楼前为浦头内水港,是继古渔头庙市而发展起来的漳州港口,港口建有古码头。明代中期,随着海澄月港崛起,取代泉州成为我国东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港。定潮楼前古码头便成为海澄、石码、厦门等四方商舶、渔船依靠地和福建、江西、广东等省的货物中转站。
  定潮楼,又名文英楼,楼分上下两层,是明、清古建筑,楼中现存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文英楼碑记》载:“鹭岛贾船咸萃于斯,四方百货之所以出也”,可见该港口码头在历史上曾经为发展漳州水上运输,开拓对外贸易及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贡献。现该处由于水道淤积,久不通航,码头亦废。现定潮楼依旧,还存有清道光五年(1825)以及光绪四年(1879)龙溪县正堂有关棉花交易、商贾纳税的禁示等碑刻三方。乾隆木匾一面,以及1932年4月工农红军进漳时,留下的标语一处。
  ·石雕牌坊·
  漳州城区有许多古代建筑的石碑坊,其中有五个石雕人物精美,书写文字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明代石雕正德坊
  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在岳口小学门口,有座古老石碑坊,名正德坊。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原为该地一座东岳行宫庙宇而兴建。该坊为石雕三间,造型简朴,具有明代中、晚期的石雕风格,是芗城现存纪年最早的石坊建筑,为研究古代石雕艺术的活材料。
  雄伟浑朴尚书坊
  尚书坊位于香港路双门顶,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系为林士章立。士章,字德斐,漳浦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廷试得第三名(即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石坊建有三间五楼十二柱,造型雄伟,石雕浑朴,具有鲜明的晚明艺术风格。
  三世贰宰〓历坊
  位于香港路双门顶另有一座石牌坊,建于明历二十八年(1600年),是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尚书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立。
  孟育,字道力,龙溪县人(今芗城区),万历进士。致仕后,结“伭云诗社”于芝山,优逸风雅,与张燮、郑怀魁等齐名,称“七子”。
  此坊尚存三间五楼十二柱,坊上石刻“三世贰宰,两京〓(音yāng,即古“扬”字)历”八个大字,书写工整秀丽,笔劲遒古,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好材料。
  御书勇壮简易坊
  位于新华东路东段另一座石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福建水师提督蓝理立。
  蓝理,字义山,漳浦赤岭人,畲族,行伍出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佐施琅平台湾,在澎湖海战中救施琅出重围,拖肠血战,平台立功,受到康熙嘉奖,曾命蓝理解衣,抚其战瘢,官至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四十二年和四十五年(1703和1706年),清皇帝先后御书“勇壮简易”、“所向无前”两匾赐之。牌坊石雕精美,不仅有康熙御书字迹,且雕刻着洋人形象,别具石雕艺术,为国内石坊中所罕见。
  闽越雄声总兵坊
  该坊位于新华东路菜市路,清康熙年间荣禄大夫、左提督许风立。许风,海澄县人,行伍出身,立功赐爵,官至漳州镇总兵。此坊有三间五楼十二柱,规模较大,石坊上额题书“闽越雄声,楚滇伟绩”,整座石坊有较高的清代雕刻艺术,今尚保留其原貌,为研究近代石雕艺术提供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