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10
颗粒名称: 芗城概况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5
页码: 1-15
摘要: 芗城,历史悠久。早在四万年以前,芗城北郊台地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一带已有人类居留,距今一万三千至九千年前,芗城先民广泛分布于天宝山山麓以东、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之间的起隆带,七千至六千年前,芗城西郊覆船山一带,先民们已会制作使用曲线贝齿纹、篮纹等压印陶瓷、石斧。梁武帝大同六年,芗城属龙溪县辖地。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因陈元光平定了反抗朝廷的少数民族之乱,在泉、潮之间批准设立州治,以地在漳江之滨故名漳州。陈元光为首任刺史。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27日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5月28日,红军主动撤离漳州,胜利回师中央苏区。西北系博平岭东翼余脉,属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组成的山地丘陵。
关键词: 芗城 概况 文史资料

内容

芗城史略
  芗城,历史悠久。早在四万年以前,芗城北郊台地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一带已有人类居留,距今一万三千至九千年前,芗城先民广泛分布于天宝山山麓以东、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之间的起隆带,七千至六千年前,芗城西郊覆船山(今康山村)一带,先民们已会制作使用曲线贝齿纹、篮纹等压印陶瓷、石斧。
  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芗城属龙溪县辖地。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因陈元光平定了反抗朝廷的少数民族之乱,在泉、潮之间(龙溪县境南部,故绥安地)批准设立州治,以地在漳江之滨(今云霄县)故名漳州。陈元光为首任刺史。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龙溪县由泉州改隶漳州。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李澳川(今漳浦县)迁至九龙江中下游漳州平原(今芗城区),从此芗城称谓漳州,龙溪县县治此时设在城西。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十万起义军南下漳州,转战广东。光启元年(885年),王绪率五千农民军攻下漳州,嗣后王审知主政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芗城成为闽国南境。
  南唐元宗保大四年(946年),唐主以董思安为漳州刺史,董以父名章辞之,唐主改漳州为南州。
  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留从効部将陈洪进夺取兵权,占据南州。乾德四年(966年),复南州为漳州。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献地归宋,芗城始纳入北宋版图。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为漳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漳州路改为漳州府。十三年(1380年),登高山产紫色灵芝,知府徐恭表上,赐名紫芝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漳城东门外朴山岩僧秘制八宝丹(今片仔癀)成功。四十三年二月,戚继光追仙游倭寇过境,十六日大破倭寇于漳浦蔡陂岭。
  清世祖顺治三年至十二年(1646—1655年)郑成功军与清军在漳州至海澄进行拉锯战,漳州城民屋俱折毁,被郑军用船运木石于厦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郑成功守海澄部将黄梧献城降清,被封为“海澄公”,镇守漳州。康熙十二年(1673年),漳州丽华斋魏长安精制“八宝药膏”(今八宝印泥)问世。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立反抗清王朝统治的组织“闽南小刀会”。咸丰三年(1853年),闽南小刀会起义。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四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占漳州城,次年四月二十一日被清军打败,军民伤亡,房屋财产损失惨重,是年为甲子年,史称“甲子兵焚”。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日(11月10日)晚,同盟会朱润卿等携带铁烟罐伪称炸弹,胁迫狱吏开监尽释囚犯。11日,同盟会陈兆龙、林者仁与哥老会张仪等到漳龙道公署,卸下龙旗,在孔庙明伦堂升起同盟会旗帜,宣告漳州光复。
  1918年8月至1920年8月,在孙中山先生倡导与支持下,陈炯明在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实行整军经武,刷新政治,兴办教育,拆城墙,修街道,建公园,筑公路,发展交通邮电,振兴工商贸易。1926年11月10日,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抵漳。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27日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5月28日,红军主动撤离漳州,胜利回师中央苏区。
  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漳州为龙汀省人民政府首府。翌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十二师会同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解放漳州城。1951年6月1日,成立漳州市。新中国建立后,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新生政权。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1952—1956年,进行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起出现高指标、浮夸风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后又遭受三年特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造成困难局面。1966年,“左”的思潮泛滥,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运动,漳州市人民深受其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拨乱反正,重见生机。1979年,漳州市委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放市。7月20日,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原漳州市改设芗城区(城区5个街道、郊区4个镇)。1985—1995年,区委贯彻执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制定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发扬“团结、求实、奉献、创业”的芗城精神,取得全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为全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而努力奋斗。
  九龙江、芗江与芗城名称的由来
  九龙江是福建第二条大江,有西溪、北溪两条流域(一般指华安县以下流域为北溪,南靖县以下流域为西溪),统称为九龙江。
  据龙溪县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置龙溪县,因“时有九龙戏于溪”,故名龙溪。现在于北溪龙潭(位于华安县丰山镇境内)的石壁上仍留有“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的石刻。可见,龙溪县和九龙江的名称,其来由是同出一事的。
  后来有些漳籍的文人学士又提出“芗江,,编者查阅了古今地图,均无此江流的记载。“芗江”的出现,源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漳州知府钱古训、龙溪知县刘孟雍准里人杨彦章、洪乾等人请建“芗江书院”于九龙江北溪的翰林社(今龙海市步文镇内林社),这个书院在明、清两代颇享盛名。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芗江”这个名词逐渐成为九龙江的别称,进而又发展成为漳州这个地域的概念和城市别称。过去漳州地区,尤其是家居九龙江的北溪和西溪一带的文人墨客在题刻、刊行诗文集的署名落款时,喜欢冠以“芗江”指代里名。例如清代龙溪县人林编在云洞岩树立的刻石:“踏起青云”其题款是“乾隆癸未(1753)仲秋,芗江林编”。他就是以芗江为其故里的代称。又如光绪辛已年(1881)刊行的《北溪全集》,重刊者郑圭海和校订王化《甲戌蒙难遗稿》的王咸熙先生,他们都是漳州府城人,家居靠近九龙江西溪,而他们在书刊落款都冠署“芗江”两字,作为他们故里的代称。还有在民国以后,漳州不少单位对此应用更为广泛,如“芗江女子师范”,《芗江日报》(1932年出版)、《芗波报》、《芗鲤报》、“芗剧”、“芗潮剧社”、“芗江民众歌咏会”。建国以来,也出现过“芗江服务社”、“芗江浴堂”、“芗江宾馆”、“芗江风雷”等等,这些引用“芗江”二字既是指代漳州地区的意思,又是取其芳馨秀雅的词语作为单位的名称。
  1985年实行行政体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而原来的漳州市,其地域居于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之间,又是漳州古城所在地,取两者之意改称为芗城,由此,原来的漳州市在行政体制改革后定名为芗城区。
  自然环境
  芗城区是漳州市的中心城区,位于福建省最大平原一漳州平原北部、福建省第二大河——九龙江下游。区境距厦门仅50多公里,东邻龙海市,西接南靖县,北靠华安县,东北与长泰县接壤,南与龙海、南靖相连。其经纬度在东径117°29′3″—117°43′1″,北纬24°29′14″—24°42′4″。全境南北长25.1公里,东西宽23.4公里,总面积264.5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4.2平方公里。
  芗城区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平。西北系博平岭东翼余脉,属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组成的山地丘陵。最高峰天宝大山三尖峰,海拔917.3米,与五凤山(775米)、金沙大岭连绵形成天然屏障。东南地势平坦,九龙江西溪与北溪夹峙区境而过,形成冲积平原。全区自然实体约为“三山一水六分田”,山地约占19%,丘陵约占48%,平原约占32%,低洼地约占1%境内水资源丰富。九龙江西溪由南靖县的靖城镇流入本区境内,经天宝、芝山两镇,过市区往东,于芝山镇的下洲村出境,入龙海市辖区。区间长22.7公里,流域面积174.63公里,平均流量36.8亿立方米。北溪经华安县境入本区浦南镇,流经该镇东坑村出境,入龙海市境内,区间长19.1公里,流域面积264.58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19亿立方米。两溪于龙海市的福河口汇合入海。除西、北溪外,境内尚有流经五凤的畸下溪、诗浦人造河、塘头河、鳌浦大湖、墨溪大湖等等,渠塘密布,河道纵横,年平均水资达121.3亿立方米,为芗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芗城的地下资源以热田、耐火粘土、矿泉水为著。地下热田面积达8平方公里,热水储量在15063×1015千卡,相当于2.15亿吨标准煤,年可开采相当于2万吨标准煤,热田最高水温122℃,是我国东南沿海温度最高、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地热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卫生医疗、脱水烘干、水产养殖等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方面。芗城温泉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其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喜人。北郊的天然矿泉水,经国家鉴定的就有八个矿点,富含锂、锌、锶、钼等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今已部分开采应用,投放市场,深受群众喜爱。耐火粘土已发现的有田边、新厝等四个矿点,部分已开采应用于工业部门。
  芗城背山近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温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偏南风,秋冬多偏北风,全年盛行东南偏东风。年平均气温21.1℃,全年日照2060小时,最多为2450小时,最少年为1768小时,幅射能源充足。无霜期为330—310天,全年雨量1450—1612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9%。适宜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现存的野生植物资源有南亚热带雨林、亚热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竹林和沼泽水生植物等七个基本类型近600种,野生动物也近200种。
  芗城是闽南重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热量,富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构筑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长青的南国秀丽景色。
  交通运输
  芗城区地处漳州平原,南北有九龙江西溪和北溪川流而过,是闽粤赣公路干线的枢纽,鹰厦铁路支线站,又是厦门、汕头两个特区陆地交通必经之地。市区道路通畅,交通设施齐全,有长途、短途客、货运汽车站、火车站、航运公司和厦门航空代办处等交通运输服务站、点;可以从芗城境内由公路汽车、铁路火车、水上轮船以及短程到厦门航空港出发,到达国内各主要城市和港澳地区。具备安全、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一、公路交通运输:公路纵横连网,四通八达。现有穿越芗城区境内的国道、省道各两条,有从芗城起点或设站的县(区)道10多条。
  国道厦成公路(即319线)东起厦门经芗城区西向到江西、湖南、四川成都市;国道福昆公路(即324线),北起福州经芗城区南向到广东、广西、云南省昆明市。
  省道漳云公路(即13—210线),自漳州(芗城)经漳浦到云霄县;郊柏公路(即13—212线)自仙游郊尾经
  芗城区、南靖到平和县柏关。
  县(区)道都是以漳州(芗城)为中心,现有公路可以从漳州(芗城)直达龙海、南靖、平和、长泰、华安等县、市,而这些县(区)道全部同国道、省道连接,并成公路运输网,可通向闽东、闽西、闽南、闽北,然后到达福建周边诸省。二、铁路交通运输
  鹰厦铁路漳州支线设站于芗城区,现有从芗城为起点,可直达福州、杭州、上海、南京、江西省南昌市、安徽省合肥市等地。芗城境内还设有漳州糖厂、林业贮木场、南坑油库、煤炭、蔬菜、食糖、粮食等铁路专用线,贮运方便,安全快捷。三、水运与航空
  芗城水上运输原以九龙江通航,经厦门然后转向全国各地。几十年来,由于九龙江航道淤积,轮船和大木帆船运输又未能通达。由此,芗城水上运输和航空,均以厦门海港和机场为依托,开展水上和航空运输业务。现在,芗城境内设有漳州轮船公司和厦门航空代办处,办理陆海空联运。客运由芗城直送至厦门,当日登船、登机,通向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货运则采取漳厦联运,直达交货点,迅速简便。
  古城新姿
  ——漳州旧城改造
  漳州城自唐贞元二年(786年)起,迄今已有1200多年了。宋初,筑土为子城(指内城),周围长四里。咸平二年(999年)始浚河环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于西南隅(今中山桥以西一带)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并竖木栅周围长十五里作为外城。这就成为漳州古城池的雏型。此后,自宋绍兴间至清乾隆二十四年的六百多年间,漳州城池先后修筑过30次。其中: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的城池周围长1917丈(5913米),其范围即今漳州大桥北端桥头(原八卦楼旧址),沿新华南、北路至人民体育场北侧,向西转入布政园(巷),,过延安北路和北廓顶漳州印刷厂、大通北路到芝山,又转向南沿芝山西侧直下至人民市场西侧,又向东沿博爱道到漳州大桥北端。由于历史兵乱和天灾,自清末以后逐渐废弃。民国7年,粤军入漳,拆除城墙,改建城区街道,至今在新华西路尚留下一段旧城墙及城内濠沟,余均毁掉。此后,漳州市区陆续修建一些街路、楼房和学校、医院等。但街路狭窄,多石路土路,凹凸不平,遇雨泥泞难走:楼房多为砖木结构。抗日期间又遭受日机轰炸破坏,更使市容市貌显得陋旧不堪。
  1951年6月1日,成立漳州市,1985年升为地级市,辖八县一市一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初期,漳州市城市性质定为“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城市”。1987年城市规划进行调整,并经批准实施,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南经济开放区中心城市之一”。1990年以来,打开市区“东、南南南、北”三个方向的城门,延伸或拓宽道路,实现了市区向东延伸,先后完成胜利东路、元光北路、元光南路、新浦路和火车站广场等建设工程,共新建、拓建、修建道路45条,总长27.35公里,市区面积由1985年的10.9平方公里扩大到14.2平方公里;新增公共绿地82.8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由原来1.7平方米增至4.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25%提高到28.9%;从拓通城市道路入手,将沿街两侧各100米范围内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进,共开发新区改进旧城计30.8公顷新建住宅82.17万平方米,建成延安新村、苍园新村、东湖新村、前锋新村、东花园、新华园、水仙花园、瑞京花园、芝山新村等新的住宅群。
  市区有324(福州—昆明线)、319(厦门—成都线)两条国道公路穿越,有鹰厦铁路郭坑—南坑段衔接,省道、县道公路四通公达,成为闽粤陆路交通枢纽。市区之东辟有兰田工业开发区,西有金峰工业开发区,东南有前锋工业加工区。市区有中山公园、芝山公园、江滨游园和九龙公园。市郊有云洞岩、江东桥、南山寺、百花村、木棉庵园山南麓水仙花苗地、九湖万亩荔枝园等旅游胜地。
  经济发展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县级市漳州市改设为芗城区。十年来,芗城人民思想解放,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264平方公里的古老大地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与市改区时的1985年同口径比较,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3亿元,增长10.8倍;工农业总产值36.2亿元,增长17.9倍,其中工业总产值33亿元,增长51倍;农业总产值3.1亿元,增长1.5倍;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16.8倍。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组织实施“芗城区南亚热带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六大主导产业基地:即以香蕉、龙眼、荔枝为主的7万亩、年产5万吨名优水果基地;万亩“鱼—果—牧””立体种养基地;万亩蔬莱竹笋生产基地;以石亭镇为中心的禽畜生产基地以蘑菇毛木耳为主的年产800吨食用菌基地;以观叶植物为主的花卉产业基地。
  通过组建企业群体,兴办工业小区,促进乡镇企业向规模化发展。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27亿元,税利1.048亿元,分别比1985年建区时增长39倍和17.2倍。审时度势,引导、扶持街道工业向异地发展之路,全区5个街道办事处到近郊创办工业小区6个,成片开发土地270亩,建设标准厂房9.62万平方米,创办企业66个,1995年全区街道工业总产值10.3亿元,税利5320万元,分别比1985年建区时增长63.4倍和33.8倍。
  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外向型经济由少到多、由小到大。至1995年,全区已办三资企业183家,合同外资额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00万美元已建成投产121家,年创产值近10亿元。金峰工业区已办企业45家,其中三资企业31家;前峰工业加工区兴办三资企业15家,年创产值5亿多元,创汇5000万美元,成为全区最大出口加工创汇基地和纳税大户。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四轮驱动”,大办第三产业。全区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建设网络化,行业门类不断拓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辐射功能增强,社会和经济效益日见显著”的三产发展新格局。至1995年,全区已办三产企业13606家,从业人员4.48万人,年营销额25亿元,增加值3.57亿元,为建区初期的10倍和10.6倍。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资料,其中包括概况、历史遗迹、石雕牌坊、名寺古塔、名人古墓、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中国女排丰碑、名优特产、地方艺苑、花果之乡、侨台关系、风味小吃、民俗风情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我们编纂《芗城风物》一书,敬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名。它溶历史、古迹、文化、风物于一炉,对于帮助了解芗城的历史与现状必有裨益。

阅读

相关地名

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