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602
颗粒名称: 南山寺纪略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南山寺开山于唐玄宗开元六四年 ,寺宇原为唐朝太子太傅陈邕的住宅。据陈氏家谱记载:邕,原藉京兆万年人,中宗神龙间举进士,任官以后,因与当时宰相李林甫不协,被贬到福建来。最初住兴化,又迁居厦门,后移来漳州,在通津桥南驿路南山下盖造住宅,宅中设置钟鼓楼台,构筑宏伟,和帝王的宫殿一样,并在宅旁建了一座“延福报劬南院。嫌恶他的人,报他僭越,朝廷就要派人查办,陈邕惶惶不安,他的女儿金娘劝他,把这座住宅献作寺院,让她落发为尼,以求避免究办。陈邕因依其女儿的意见表奏上去,果然开脱无罪。把住宅献为寺院后,即请云岭常公和尚来寺住持,题寺名为“延福禅寺。”常公是寺的开山第一代祖师,临清正宗,属南山喝云派。
关键词: 漳州市 南山寺 纪略

内容

南山寺开山于唐玄宗开元六四年(736年) ,寺宇原为唐朝太子太傅陈邕的住宅。据陈氏家谱记载:邕,原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宗神龙间(688年)举进士,任官以后,因与当时宰相李林甫不协,被贬到福建来。最初住兴化,又迁居厦门,后移来漳州,在通津桥(今中山桥)南驿路南山下盖造住宅,宅中设置钟鼓楼台,构筑宏伟,和帝王的宫殿一样,并在宅旁建了一座“延福报劬南院(一说这院系另一佛堂)。嫌恶他的人,报他僭越,朝廷就要派人查办,陈邕惶惶不安,他的女儿金娘劝他,把这座住宅献作寺院,让她落发为尼,以求避免究办。陈邕因依其女儿的意见表奏上去,果然开脱无罪。把住宅献为寺院后,即请云岭常公和尚来寺住持,题寺名为“延福禅寺。”常公是寺的开山第一代祖师,临清正宗,属南山喝云派。
  陈邕有四个儿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都做过唐朝的大官。其中除了夷行出任河东(今山西)节度使,死在任所,其子孙在那里衍派之外,其他三人都在福建;他们对当时闽南佛教的发展,尽了很大的力量,如厦门的普照寺(今南普陀)、资福院(在将军祠)、觉性寺(在禾山)、白鹿洞、万石岩,以及漳州的禅南寺(开元寺址)、白云岩,都是他们兄弟捐资建造的。其他,还建有许多寺、院、庵、洞,也都以南山寺为主宗,即远在浙江南海的普陀山,也有派衍的关系,所以当时称为“五云朝南山”。到了桂琛和尚住持的时候寺里的僧徒达百多人,真是盛极一时。桂琛,唐代“高僧传”中有其事迹记载,他死后葬于漳州北门南坑的罗汉墓——俗称“北塔”。
  经过二百四十多年,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南唐的清源节度使,统辖漳泉二州;南唐亡后,洪进献二州之地降宋军,宋太宗封他为南康王,并任命其子文福为泉州刺史、文灏为漳州刺史。文灏因奏请改寺名为“崇福报劬禅寺”。后来郡守章大任并为题额“南州法窟”。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兴化陈俊卿状元及第;来漳州谒祖,又捐资扩展寺址,添建僧舍,增置寺产,佛徒云集,寺又兴盛。
  据龙溪县志所载,南山寺的名称,乃是明朝所改,但未详记何时。依据这寺的发展情况看,可能是在神宗万历到熹宗天启期间(1622—1627年)。因为这正是佛教鼎盛时期,而南山寺也由破损而复兴,当时即有僧人僧雄、莲山和尼姑连发愿刺血合写华严经八十一卷;石佛阁重修时,有邑人柯兴邦题的柱联都揭示南山之名,这些都可以作为改名时间的推断的依据。
  明清之际,郑成功、郑经父子抗清时,曾两次攻打漳州,战火甚烈,但寺未受损毁。据说一因郑部军纪严明,对民间秋毫无犯;一因郑部将领多闽南人,未遇时,常得寺僧的护持,如林泗在寺的后山聚义,梵空资助陈典等,同时南郊为郑军所据,由于这些因缘,寺宇得获保全。
  太平天国时代,侍王李世贤部与清军在城郊激战,兵火之下,僧众逃散,寺又残破,荒凉景象,不堪入目。据传说当时寺里只留下一个和尚名叫有情,以打线面维持生活;各殿宇都为外地流落的灾民所居住。
  光绪初年,佛乘和尚来寺住持,和汀漳龙道长白人联兴打交道,藉其势力,一面把灾民迁居他处,一面四出化缘重修寺宇。其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妙莲和尚继佛乘来寺住持,因戊申年(1899年)水灾时,天王殿及两廊房屋全部倒塌,妙莲亲自往南洋向华侨募化,曾得旅居缅甸的南靖人刘金榜大力捐助,遂将全寺修建一新,并在东廊建了一所客堂——“九一精舍”;另有其他华侨捐送玉佛一尊进寺供奉。妙莲和尚自南洋回国,又到北京向清廷奏请颁赐龙藏经全部,寺况又兴。
  后妙莲往南洋住持槟榔屿极乐寺,南山寺因乏人主管,住众星散,又形萧条,由厦门南普陀及泉州诸山长老会议推举转道和尚遥领。因转道和尚常住新加坡,时时汇款接济,并创设学校一所,名“南山佛教小学”,办理六、七年,颇著成绩,后南洋汇款不济停办。
  南山佛教小学有一段与革命有关史事值得一提:据说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漳州建立地下组织时,曾以这所小学作为基地,该校有部分教职员和学生,与地下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经初步调查所得,现广州中山大学教授罗明、北京佛学百科全书编辑林子清(释名广甫)、僧纯洁(潮州人),与其徒关海、关平等在当时对内外联系上都极活动。该校虽称小学,实其内部设有专科,并用油印讲义教授学生。1932年红军入漳时,上述几位都参加工作,后随红军而去。
  (编者附言:据地方党史介绍,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时,曾住在南山寺内“德星堂”中,领导闽南革命工作。1932年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在胜利回师时,寺僧肖达如等7人就脱下袈裟,参军红军。1956年陶铸重游南山寺时,曾写下七绝一首作为纪念:“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妖媚故人稀。”)
  1936年广心法师来寺住持,又四出化募,修葺寮房,重建祖堂(即清泰寺)。1938年石佛阁被日机炸毁,广心再次化募,重新修理,并改石佛阁为净业堂;又另建佛教协会会所一幢于寺左,并创办南山义诊所,聘本宗大师主持,以方便四方患者。
  1949年9月前,寺中不断驻军,各处殿宇中的佛象、法器、文物、古迹等被其任意损毁。国民党军刘汝民部驻寺中,糟塌更甚,颓垣残瓦,触月皆是。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极力保护文物古迹,曾拨款加以维修,使寺貌焕然一新。海外善信华侨也汇款助修诸佛金身。1960年国庆前,中共漳州市委统战部又拨款修缮,并添购设备,使该寺成为名胜游览区。
  宇寺是在官绅的提倡和资助下得以发展的。据龙溪县志记载:五代闽王王延钧曾择膏腴田地给与僧道。到了宋代,寺僧极为富裕,所以当时说:“十漳州之产,僧居其七”。到元代,寺院多废,田产并入五禅寺(即开元、法济、净土、南山、龙山),共有粮米四千余石,且不负往役兵饷。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抽僧田四分之一,征银备账,不久停止,四十三年(1564年)因军兴又议定把寺田十分之六入官,其余四成给僧众焚修。清初,寺僧衰退,寺院多废,僧众逃出外界,寺饷要缴白银八百两,但无从征收,后来赦免。到实行匀饷法时,寺田每亩才改收七分一厘。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龙溪县寺产田赋还有二千五百六十五两一钱七分,可见虽经明代一再削籍收官,仍是颇为富裕。据现在寺里所知者,仅该寺在解放前还有田产二百余亩。
  南山寺由于官绅的扶持和佛法的传播,一班善男信女总和它结了不懈之缘。明代亘信法师在该寺讲经,听者一千多人,这可以想见当时佛门弟子的众多。故当时名人张燮曾说:“每梵宫有所修葺,金钱之施,不呼而满。”
  明万历间进士张一栋,在任广东肇庆府退休后,就在寺西建“梅庄”,以集名人僧侣,饮酒吟诗。清末翰林施调赓,当要到四川做官时,也在“九一精舍”作饯别会,并留一联作为纪念:“九转未成丹,忆当年馆阁题名,回首已成仙世界。”“一行将作吏,趁此日焚宫随喜,欢心且结佛因缘。”寺中“九一精舍”则是妙莲和尚为结交士大夫阶层而设者,内部设置十分华丽。
  南山本为风景秀丽之区,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如明代林魁《咏南山寺》诗云:“册写照银河,虹桥卧碧波。寺荒僧住少,林密鸟声多。驿路催宵骑,沙村杂暮歌。山花不细数,作意弄春和。”历代文人学士,也常以寺为读书集会场所,如明初死于“靖难之变”,(1403年)的漳州府学岁贡生吴性原,曾在寺里开辟“栗园”,作为读书之所。明代诗人刘勃所作《春游登准提阁》诗,其一云:“步入招提一径香,满山新绿向残黄。偶逢觅主帘步燕,不觉愁人,上霜。宝阁只今仍佛火,瑶台何处醉仙浆?可怜数片阶前石,依旧无言伴野棠。”其二云:“舞榭歌台昔亦宜,当年曾此听黄鹂;岂知鸿鹄惊千里,不及鹪鹩恋一枝。解语有花山默默,怡情无奈黍离离;如今满壁禅规在,无复人来赋艳诗。”
  (编者注:本文刊载1961年《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辑,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略加〓节,予以重载)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之翰
责任者
王尚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