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97
颗粒名称: 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45
页码: 104-148
摘要: 唐贞元二年设州治于漳州之后,龙溪县衙也随之迁入,从那时起,漳州必有官府的通道和商贾平民交往的街路;而这些道路是如何设置与分布,尔后又是如何改道与演变,至今对唐、宋、元诸代均无可考。现有的漳州府、县志书中只有明、清两代对漳州城廓的路、街、巷分布作简单的记载,亦无改建与兴废的记述。民国十五年冬,国民北伐军进漳后,因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国民党当局对陈炯明原先建路时部分路、街的名称给予更换新名。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各方面意见,对原有部分路、街的名称又重新命名。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漳州市区逐渐扩大,根据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的需要,市区内又先后扩建和开拓了几条新路,由此,又出现了部分新的路称。
关键词: 漳州市区 演变

内容

唐贞元二年(786)设州治于漳州之后,龙溪县衙也随之迁入,从那时起,漳州必有官府的通道和商贾平民交往的街路;而这些道路是如何设置与分布,尔后又是如何改道与演变,至今对唐、宋、元诸代均无可考。现有的漳州府、县志书中只有明、清两代对漳州城廓的路、街、巷分布作简单的记载,亦无改建与兴废的记述。
  辛亥革命后,陈炯明于民国七年(1918)驻漳时,进行拆城建路,这时漳州城内外的道路有了较大的改建与拓展,同时还对新建的路、街给予重新命名。民国十五年(1926)冬,国民北伐军进漳后,因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国民党当局对陈炯明原先建路时部分路、街的名称给予更换新名。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各方面意见,对原有部分路、街的名称又重新命名。对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曾经对漳州部分街、巷换以“革命”的路称,但不久即被取消了。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漳州市区逐渐扩大,根据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的需要,市区内又先后扩建和开拓了几条新路,由此,又出现了部分新的路称。
  综上所述,据我们的见闻和考查,对于漳州市区道路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演变及其名称更迭情况,分述于下,并附“漳州市区路、街、巷新旧名称对照”,供参阅。由于年代悠久,名目繁复,其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望知情者予以补充、更正。
  漳州明、清两代街、巷分布及名称
  据载,明代嘉靖十三年(1513)间,漳州城内设三隅,附廓设四厢,乡村设十五都。
  东北隅有:行春街(即东铺头、十字街,今新华西路)、东桥街(即东桥亭,今修文东路)、兴贤街(旧称上街,后称兴贤街,改称探花街,清代改称公府街,今南昌路)、马坪街(今延安南路)、旗纛庙前(即公园西门至青年路侧一段)、北桥街(今大同路)、桂林廿九街(即马道底及其附近,已废)。
  西隅有:开元前街(今胜利西路、市政府门口一段)、后街(今和平巷)、西市头街(今建设路)、布政司前街(即旧天后宫与丹霞驿处,今瑞京路天后宫路段)、硕仁桥街(今青年路北段接大通北路)、察院前街(明代察院址在玄妙观左侧,原为杂造局旧址,今新华西路最西面一段)、县前街(今县前直街)、西桥街(今修文西路)、观巷(即观桥顶,今芗城区武装部前路段)。
  南隅有:南市街(今香港路)、花园前街(已废)、双门街(即双门顶,今香港路北段)、东坂后街(今青年路)、府学前街(今修文西路孔庙门前路段)。
  东厢外有:表忠街(今新华东路西段税务局门前路段,明代该处设有表忠祠而得名)、新亭街(即今工人亭,也称祈保亭路段)、迎恩街(今新华东路巷口小学门前路段,旧称接官亭,明知府姜谅重修时曾书额“迎恩”而得名)、岳前街(即岳口街,今新华东路东段)、草市街(已废)、御史巷(今沿旧称)、德安巷(已废)。
  南厢外有:镇海楼街(今新桥外街)、驿路街(今沿旧称)、姜园亭街(今沿旧称)、船头巷(今溪洲路附近)、栅尾下巷(今溪洲路附近)。
  西厢外有:西门外街(今西门街一带)、社稷坛街社稷坊位于今西横街,社稷坛街即今西横街的坊门脚附近)、西湖社(今湖内社)。
  北厢外有:威惠庙前街(即北庙,今大通北路)、岭下亭街(已废)。
  以上附廓四厢计有十二街四巷一社。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漳州城里划为二十七街:府前街(即府口街,今台湾路)、新府路街(今始兴南路)、卫口街(今台湾路)、南市街(今香港路)、西桥街(今修文西路)、马坪街(今延安南路)、道口街(今新华西路公园口路段)、海道后街(今瑞京路东段)、东坂后街(今青年路中段)、公府街(今南昌路西段)、东桥街(今修文东路)、少司徒街(今北京路南段)、渔头庙街(今南昌路中段)、步武街(今南昌路东段)、东铺街(今新华西路东段)、县口街(今县前直街)、西市头街(今建设路)、开元口街(今胜利西路市政府门口路段)、总爷街(即镇台街,今胜利西路漳州一中门口路段)、正气街(今胜利西路,即镇台街的文天祥祠前路段)、镇台后街(今和平巷)、观口街(即观桥顶,今新华西路区人武部门前路段)、三圣庙街(即今甘棠宫)、北门街(今大同路北廓顶路段)、北桥街(今大同路)、院路街(原为云龙书院通路,今新华西路末段)、霞井街(今民主路)。
  城内设四市:东铺头市、西市、南市、北桥市。
  城厢设六市:东街市、浦头市、南桥市、新桥市、北圣楼市、北庙市。
  以上明、清两代志书中列出的漳州城内外街路,只是把当时比较主要的道路记载下来,而实际还有许多小街和小巷没有载入,如城内的丝线街、十字街、雨伞街、草花街、联仔街、陈公巷、尚书巷、康乐道等;又如城外的东门大街、州主庙、新行街、大岸顶、下沙街、官园、竹巷下路、管厝巷、登科巷、御史巷、打锡巷、洗竹巷等等。这些未被志书记载的街、路、巷,有的因演变并入新路,有的至今犹在,其名未改,说明于明清时代则有之。
  民国七年拆城建路及其名称
  辛亥革命以前,漳州城内外街路基本维持古代的小街小巷模式,路面狭窄、弯曲、凹凸不平。民国七年(1918)陈炯明驻守漳州时,才着手进行较大规模的市政改造,对原有的街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建:一、拆古城,把城内外街路接通,并拉长加宽,使各条街路依南北或东西排列,横竖有序;二、改建的街路,按规划拓宽路面,宽20尺称为街,30尺称为路,30尺以上称为道;三、改建拓宽的路面基本铺平,并利用拆古城后部分条石铺彻几条主干街路;四、对商业区新建的街路两侧,商店铺面排列整齐,并筑建“骑楼式”街廊,使行人来往便利,又增添了市貌美观。五、改建时,为使街路拉长、拓宽,其中开辟了部分荒地、竹林和果地为新路或新的路段,另有个别街路因改建拓宽的需要,把原有的旧街旧巷并建或截为两段,由此出现了一巷两名或两巷一名的现象。
  漳州城内外的街路,经这次历时一年多的施工,共改建、拓宽街路35条,之后,陈炯明为标榜自己的功绩,对新扩建的几条主干道以其军衔“定威将军”和笔名“陆安”命名,其余的街路也多数换以新的路名:
  1、定威南路(从澄观道北侧经原陈公巷、断蛙池至马坪街口,即今延安南路南段),2、定威北路(由原马坪街扩建,今延安南路北段),3、陆安东路(由原东门街、州主庙、迎恩街、巷口、教子桥、东廓宫、观音亭顶、岳口至市尾并建,今新华东路),4、陆安西路(由旧圆圈经原卫城内、丝线街、东铺头、十字街、道口经公园沿原观桥顶、院路街至县衙口等并建,今新华西路西段),5、陆安南道(由古城东门,拆城后延城巷至八卦楼),6、陆安北道(由古城东门,拆城后延城巷至马道底),7、陆安中枢(即圆圈处,原为古城东门口,建路时辟为陆安四道路交会点,称陆安中枢俗称“圆圈”),8、始兴东路(原雨伞街扩建),9、始兴东路(原府口街东段扩建,今台湾路),10、始兴西街(原府口街、卫口街并建,今台湾路),11、始兴南街(原新府路扩建,今始兴南路),12、始兴北路(原为府埕,辟建为新路),13、永靖路(由原东闸口、下营、少司徒、市仔头、十字街至渔头庙前等并建,今北京路),14、广南路(由原旧桥头、南市街至双门顶并建,今香港路),15、醒民路(由原大庙口、鱼仔市、大路头、东闸口、陈公巷、杉巷等并建,今厦门路),16、博爱道(由原八卦楼起,以拆城后的城基至西闸口辟为新路,今博爱道),17、修文路(由原东桥亭、府学前街、西桥街等并建,今修文东西路),18、澄观道(由原草寮尾沿新建堤岸至洋老洲辟建新道,今澄观道),19、大通南路(由原洋老洲、米市、万道边至东坂后街口并建,今青年路),20、大通中路(原东坂后街,今青年路),21、大通北路(原东坂后街北侧至北庙、糖市辟为新路。今大通北路),22、宣流路(原下沙街至堤岸并建,今下沙路),23、芳华横路(由原保黎内巷、经府埕、卫内至东坂后街口并建。今芳华横路),24、芳华南路(新辟路,今芳华南路),25、芳华北路(由原海道后路口沿公园西侧至芳华横路口,今芳华北路),26、协和路(原海道后扩建,今瑞京路东段),27、太平路(原康乐道改建,今自由路),28、联欢路(由原公府街口接总爷街扩建,今北桥街),29、仰芝路(由原县衙后至芝山,今建设路),30、重光路(原东铺头侧沿濠沟辟建,今澎湖路),31、宏汉西路(由原西市头至西关并建,今瑞京路西段),32、宏汉东路(由原康乐道、步武街、公府街至北桥街等并建,今南昌路),33、偃武路(由原总爷街至西关并建,今胜利西路西段),34、慎余路(由原西闸口循古城西城墙至西关,今县前直街),35、亮工路(由新桥头经原米市、新兴街至顶田下等并建,今解放路)。
  民国时期对街路的改称
  北伐战争以后,国民党认为陈炯明背叛革命,为消除其影响,对其在漳州改建的道路部分路名予以改称,改称的道路有:
  一、定威南、北两路统称为三民路;
  二、陆安东、西、南、北四路统称为中山东、西。南、北路;
  三、永靖路改称中正路;
  四、宏汉东路改称林森路,宏汉西路改称复兴路;五、亮工路改称五权路;
  六、仰芝路改称建设路;
  七、宣流路改称下沙街;
  八、联欢路改称大同路;
  九、太平路改称自由路;
  十、霞井路改称民主路;
  十一、旧府路改称共和路;
  其余街路仍然维持原名。
  建国后部分街路改称与扩建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便利人民生活,对漳州市区原有的老街路,有计划地分批的进行改造。
  一、改石头和泥土的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并尽可能的取平,至九十年代除几条小巷保持原路面和保留原新府路(即始兴南路)石头路面作古城老街形象外,其余街路均铺设混凝土路面。
  二、对几条主要街路的名称,改为带有纪念意义的路称。改称的街路有:
  (一)原中山东、西、南、北路改称新华东、西、南、北路,并加以延长,现在东西向长3.3公里,南北向长3.2公里;
  (二)原三民路改为延安南路;
  (三)将亮工路与五权路连串起来,改称解放路;
  (四)将始兴东、西路连串起来,改称台湾路;
  “(五)原醒民路改称厦门路;
  (六)原复兴路改称瑞京路;
  (七)将步武街和林森路中间竹林开辟,使两路接通成东西向一条路,改称南昌路;
  (八)新路巷改称人市路;
  (九)知照巷、洗马河、九间排扩建接通,改称钟法路;
  (十)原中正路改称北京路;
  (十一)原修文路以延安南路为中界,东向改称修文东路,西向改称修文西路;
  (十二)原大通南、中、北三路连串起来,改称青年路;
  (十三)原广南路改称香港路;
  (十四)原偃武路改称胜利西路。
  三、市区街路在旧城改造中逐步延伸、扩建与新建。
  为适应现代化生产、交通需要,漳州市区在旧城改造与市容整顿中,一方面对原有的街路作必要的延伸与扩建,另方面又开拓新建几条主要的交通要道,到1995年已建成的有以下几条:
  (一)延伸、扩建路段有:原大通北路末段向北延伸至漳华路,称大通北路;胜利西路跨新华北路向东延伸至元光北路(即凌波仙子城雕);新华东路由岳口向东延伸至市尾菜市场;新华北路由“三连冠纪念碑”向北延伸至南坑路;改原漳厦公路市区段(龙机厂起至港桥)为漳福路。
  (二)开拓新街路有:胜利东路、延安北路、延通路、延新路、南坑路、元光南、北路、新浦路、迎宾路、漳华路。
  以上所列的街路巷及其名称,仅就历史演变取其主要街路而言,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街、巷,因“左”的思潮影响,被“造反派”暂时改称,这里不作专题记述。现为了便于对市区新旧街、路、巷名称更迭的详细了解,附《漳州市区路、街、巷新旧名称对照》,供参阅。
  漳州市区路、街、巷新旧名称对照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
张胡山
责任者
汤怀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