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94
颗粒名称: 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7
页码: 80-86
摘要: 漳州自清末民初至三十年代有个“乞食营”,位在西门外芝山之麓院尾山,一座破落的大厝。不过,现在院尾山的山下,已建成一幢幢高层楼房,过去一片荒凉的僻壤,变为欢闹的街市。路南是西街社,现名瑞京。过去乞丐营被西街社列入教苑代天府王爷公庙的福户,每次“请王”或“送王”,都由乞丐头派乞丐来抬尪轿。漳州和厦门地域较大,都叫“乞食营”。南靖山城叫“乞食寮”。据说全国有许多地方都有“乞食营”。这是旧社会的通病,无法根治的赘瘤。但在历史上还有种立门定籍的“丐户”,或称是“惰民”。这亦是以证实乞丐是与那些获罪而被定为丐者有其不同之处。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丐头也有筹办米饭以改善生活。
关键词: 漳州 丐户 乞丐营

内容

漳州自清末民初至三十年代有个“乞食营”,位在西门外芝山之麓院尾山,一座破落的大厝(原养济院址,今胜利西路的末段)。不过,现在院尾山的山下,已建成一幢幢高层楼房,过去一片荒凉的僻壤,变为欢闹的街市。路南是西街社,现名瑞京。过去乞丐营被西街社列入教苑代天府王爷公庙的福户,每次“请王”或“送王”,都由乞丐头派乞丐来抬尪轿。漳州和厦门地域较大,都叫“乞食营”。南靖山城叫“乞食寮”。据说全国有许多地方都有“乞食营”。这是旧社会的通病,无法根治的赘瘤。
  旧时代由于社会混乱,盗贼丛生,有些由于谋生无门,生活困迫,走上沿门求乞的道路;有些是遭受天灾人祸,致使颠沛流离;还有的因身染疾病,或罹残疾,如弱智、聋哑、盲人和鳏寡孤独无人瞻养,失去救济,结果流落街头,沦为乞丐;还有的因水旱为灾,稻谷无收,饥寒所迫,背井离乡行乞,翌年春又返乡耕作,这是另一种属于有家可归半耕半丐的谋生者。
  但在历史上还有种立门定籍的“丐户”,或称是“惰民”。据《惰民猥编》及《币帚轩剩语》记述:“丐户是始白明太祖,以宋将叛宋投金被斥,所有罪俘分遣苏、松、浙诸省,定户籍,扁其门曰丐。其人在里巷,任猥下杂役,主办吉凶,及市侩之属。其妻入大家为栉工,及婚姻事,执保?诸职,如吴中伴婆者。男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即积镪巨富,不得纳资为官吏⋯⋯。”按当时规定,这些“丐户”是住有定所,生活低下,男人做杂役,如婚丧喜庆中受人支使的杂役以及充当买卖居间人,如作“牙”;女的遣到大户人家充当理发、伴婆,被视为贱民。又《祝允明猥谈》说“惰贫其始皆宦家,以罪杀其人,而籍其牝⋯⋯”。这些官定的丐户、乐户,至清雍正元年(1723),准绍兴惰民(即丐户)与山西乐户,並削除其籍,允其改业自新,与一般编民同等待遇。自明朝丐户定籍到清朝削籍,时间达三百五十多年。从上述情况看,所谓丐户是与无法生活、身带残疾或遭受灾祸而沦为乞丐者不能相提並论的。
  乞丐,顾名思义就是乞食之人,自古以来,任何朝代都有。如晋公子重耳乞食于野,伍子胥乞食吴市,曹操是其父曹嵩从乞丐儿携养的;吕蒙正、郑元和均是官家子弟,未出头时也曾沦落为乞丐。所谓英雄不论出身低,重耳后来是晋国之君,吕蒙正中了状元,郑元和官居宰相。这亦是以证实乞丐是与那些获罪而被定为丐者有其不同之处。
  漳州在旧社会时,有个乞食营,设有丐头,以管理丐群,是群丐之首。丐头的由来,尚无正史可据,有说是父传子,代代相传继承下来。而且不住在乞食营,另有住所,生活也不是乞讨而来。另有一说是公选,生活住宿都在乞食营。清末变为地保兼管。总之丐头有其特权,在丐群中有其绝对权威。乞食营在管理上有其传统的必遵的规矩,而且等级分明,绝对服从。据老一辈的人说,丐头信物是一支旱烟杆。习惯上称为丐棍。如果乞丐犯了营规,丐头便以丐棍责打刑罚。丐棍不仅是丐头身份的标帜,而且是代表营中的至尊信物。
  据说按照乞食营的规则,乞食所获得的钱物均须呈缴丐头,然后分配。如遇阴雨连绵时日,无法外出乞讨,或者有个别的因疾病在身,无法行动者,便由丐头分给饮食和派人照顾,使他们有个栖息与勉强糊口住处。乞食营奉祀着祖师爷,是八仙中的李铁拐,每年除夕,丐头必须置备猪头五牲上供祭拜祖师爷。然后将所有祭拜之物,另加干饭、面条、米棵等物,给丐众在一起饱餐过年。还有每逢农历六月十八日祖师爷生日,乞食营也要进行祭拜,丐众又一次得到丰盛的口福。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丐头也有筹办米饭以改善生活。
  除夕过年(即春节),乞食营与民间一样贴春联图吉利,正门对联写:“官居一品吕蒙正,位列三公郑元和。”门斗横披写“状元府”或“丞相府”,有时或写:“四海和合皆兄弟,万户同居共一家”。或“日食千家饭,夜宿万里亭”。对联诙谐有趣,把吕蒙正、郑元和作为他们的光耀,显得穷途末路苦相依,自娱自乐以壮志。
  乞丐营里每个乞丐乞得的财物必须如实呈缴,禁止隐瞒或私分,这个严厉的营规,谁违犯必受丐头处罚;如果违犯严重或屡犯不改的,被驱逐出营并且不许在本地行乞。
  漳州过去设在芝山之麓院尾山的那个乞丐营,据老一辈回忆,乞食营应是明宏治年间,建收容鳏寡孤独的养济院原址。从时间推算,漳州乞丐营里的那些乞丐已不是历史上所谓定籍的“丐户”,而是以多种多样乞讨谋生的乞丐。到了民国年间,院尾山乞丐营因年久无修,损坏倒塌几至无处可容。后来便自动分为两处迁居,一在新路顶古武庙边“麒麟阁”,叫古武庙乞食营。一在居安里后面,(即今新华北路“东华广场”的后面),当时那里只有数间无人管理的破落平屋,叫居安里乞食营。这两处都是比较偏僻之地方。“麒麟阁”是座破败不整的楼阁。这里住的乞丐有本地籍,也有外地籍的。其中,还有从北方逃荒而来的贫苦农民,女的都是小脚的老太婆,漳州人称他们为“凤阳婆”和“凤阳”,不过这些人,不都住在乞食营,大部份散宿街头巷尾,因为他们是冬来春归,年年如此。还有一些是散兵游勇,身有伤残,有家归不得,因而流落他乡,沦为乞丐。
  居安里乞食营住的乞丐就不同,他们都是身有残疾的盲人,聋哑人,或跛脚的男女乞丐。为数少。
  乞食行乞的花样很多,有的编造苦情书写纸上让人观看,取得施舍;有的专说吉利话以讨取赏钱;有的趁某家办喜事,或商店开张前去乞讨;有的于逢年过节时,趁人们欢乐之时,挨家挨户乞讨;另有一些乞食手抱月琴或胡琴,走街串巷,弹拉演唱求索。外籍的游丐。它另有一种乞讨形式,有的肩蹲猴子,驱使猴子向人跪拜、或耍猴戏;有的带小狗表演站立、叩拜,或以脚踩锣鼓,还有的口插长剑,或从鼻孔穿入小蛇再从口腔拉出。花样之多,不胜枚举,其目的就是乞讨赏钱。过去流传的江湖八大门头,分为“惊、疲、飘、册、风、火、爵、要”八门,乞丐是列为第八的“要门”,以其伸手乞取,而寓意于要钱要物。
  解放前居安里有两个女乞食,一叫含笑,一叫甘蔗,两人搭伴,相依为命,经常在晚饭后,一个手持拍板,一个怀抱月琴,月琴的弦柄末端,置一圆形竹圈,分悬二十四支竹制卦签,供人问卜,俗称“撞卦”。根据卦签上写的故事弹唱,而以唱出的故事内容,以卜吉凶安危。有时也让人点唱全本故事。如“孟姜女”,“李三娘”,“三伯英台”,“雪梅教子”,“陈三五娘”等曲目。由于女乞含笑的嗓音清亮,唱得委婉缠绵,幽怨动人。颇受一些家庭妇女的青睐。五个铜镭(角以下的钢板)就能点唱一曲,如果给一角钱即可叫唱三、四个曲文。夏天晚上,民居里巷之中,常可看到几个乃至十几个妇女围坐听唱。解放后,据悉甘蔗被政府收容,安排民政工厂做工,现已退休。
  由于乞丐的乞讨花样百出,每天总有几个乃至十几个乞食在门口或店铺前强索死缠。过去漳州某些殷商富户,不胜其烦,求助于丐头,于是丐头别出心载,制出一种“葫芦单”,让殷商富户贴在店前或门口,乞丐见之则离开不予乞讨。葫芦单是张长六寸、宽四寸的红纸条,上面盖有黑色葫芦形的图案,上端直书“生意兴隆”)底下横书“大吉利市”等字样。据说向丐头领取葫芦单,要交给洽定的赏金。所以过去有人称它“乞食符”或“乞食税单”。这也是丐众向大户人家或殷商乞讨钱财的一种陋规。
  更有甚者,乞食营在旧社会时还可以包揽诉讼,由于丐头是当隅地保,与官府中差役有米往,可以从中买通。所以有些诉讼经过丐头牵引或从中调停得以解决的。还有过去有些平民自愿将自己的儿子舍给乞丐为义子,他们认为给最穷最贱的人为义子,是以贱求安,以贫为福,目的是祈求自家那个多灾多病的孩子,得以健康的成长。
  乞丐营的丐头,是主宰这一隅丐群的权力者,传说原先是由丐群中推选出来的。据老一辈说,漳州乞丐营的丐头自清末起则由当隅的地保兼管,这个情况与原来传说的丐头不住在乞丐营,生活也不是专靠乞讨而来的说法相符。可是,在漳州城里究竟有哪几个地保当过丐头,地方史书对此均无记载,而现在老一辈的长者也说不出具体人来。这也许是因为有关乞丐之类的人与事纯属于自生自灭的性质,加上过去官府对此类事情也不予管束、救济,由此,有关丐头的具体人至今还无从查实。但笔者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看过这祥的事实,那时有一个是清末遗留下来的地保,名叫尤振祥,外号老猴,是位有名的鸦片烟毒“瘾君子”,当时在漳州城里闲散的乞丐都听他的驱使;逢年过节、喜庆开张尤振祥就手捧鞭炮、红腊烛,登门道贺,只有取得赏钱后才肯离开。解放后,人民政府给予戒除烟瘾,他才改操收购废品小贩,生活得以安定,但现已去世。对于尤振祥过去所干的是不是丐头行当,还望知情者予以补正。
  漳州西湖
  历史上漳州也有一个西湖。漳州市区,在古代是一个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地方。
  唐、宋时,芗城区还有东湖和西湖两个湖泊。当时的西湖约位于今金峰、西洋坪和湖内一带。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驻扎漳州的左翼军统制陈敏,始令军士运薪木将西湖填平。民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当时曾否出什么公卿,不得而知,但西湖却自此被废。
  (藻)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黄叶沱
责任者
蔡庆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