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特色的“骑楼”式街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93
颗粒名称: 漳州特色的“骑楼”式街廊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3
页码: 77-79
摘要: 清代,漳州古城的街巷,极为狭窄,称“街”的宽度不过三米(约一丈)左右,叫“巷”的在二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数尺。大可通马轿、小仅走单人,路面凹凸不平,而且拐曲不直;原有的民居,都是挑檐式平屋,商店铺面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但从实用方面说,这似乎比以前有所进步,并便利行人来往。所谓“五脚居”亦称“五骹忌”,是闽南话中的外来语,就是指不露天的人行道,它来自马来语。英国一英尺是英皇的一个脚掌的长度,按南洋的习惯,人行道需五英尺宽度才符合要求,所以叫“五骹忌”。
关键词: 漳州 特色 “骑楼”式街廊

内容

清代,漳州古城的街巷,极为狭窄,称“街”的宽度不过三米(约一丈)左右,叫“巷”的在二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数尺。大可通马轿、小仅走单人,路面凹凸不平,而且拐曲不直;原有的民居,都是挑檐式平屋,商店铺面参差不齐,高低不一。
  辛亥革命胜利,漳州光复,民国七年(1918)“援闽粤军”陈炯明部驻漳期间,成立工务局,设立市政管理处,周醒南为局长,王仁度为主任,拆除漳州古城,修筑九龙江西溪的堤岸和码头。为了进行市政建设,整顿市容,促进城市繁荣,乃将旧式街路拓宽改建,将沿街两侧挑檐式房屋,改建成“骑楼”式的家店合一建筑,瓦连墙接,延街建成二层楼房;一般的以楼上作民居,楼下敝开门面作商店,门面较楼上退入数尺,门前留有数尺宽且上有楼顶的人行道,漳州人称这种“骑楼”式街廊为“五脚居”(方言俗称)。传说这是仿照英国“麦加顿”式的建筑,却无可查证。但从实用方面说,这似乎比以前有所进步,并便利行人来往。
  所谓“五脚居”亦称“五骹忌”,是闽南话中的外来语,就是指不露天的人行道,它来自马来语。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漳州籍的华侨众多,自然会流入一些外来语,“骹忌”是英尺的意思。古时马来亚一带没有丈量单位,历史上他们受英国统治,语音受英语的影响,“骹忌”是马来语的译词,来源于英国。英国一英尺是英皇的一个脚掌的长度,按南洋的习惯,人行道需五英尺宽度才符合要求,所以叫“五骹忌”。
  漳州地处闽南亚热带地区,气温偏高,雨季较长,每年的“清明”前后霉雨季节,淫雨霏霏,春夏之交却又雷雨频仍;炎夏暴日,路面如盆火,酷暑难挨。有了“五脚居”,则上楼下廊,正好冬暖夏凉,给行人提供了既避雨又遮日的“阳雨伞”,外出办事,风雨无阻,极为方便,市街商店更为繁华,形成了富有闽南亚热带特色的漳州“骑楼”式街廊风貌。
  漳州骑楼式街道分布于下:
  一、厦门路(包括旧大庙口、塔仔脚、大路头、东闸口,陈公巷、杉巷等街段)。
  二、北京路(包括渔头庙、市仔头、少司徒、下营等旧街段)。
  三、始兴北路(即中山公园南门旧府衙前、旧名“府埕”)
  四、自由路(即旧康乐道,在旧城改造中改建为“东华园”大厦)。
  五、香港路(包括双门顶、南市街、南门头等旧街段。
  六、修文东、西路(包括东桥亭、上坂、西桥等旧街段)。
  七、延安南路中段(即自台湾路拐弯起至断蛙池和今南市百货大楼止的旧街段)。
  八、青年路中段(即旧东坂后)。
  九、台湾路首段(即旧雨伞街)。
  十、炮仔街。
  十一、新华西路(中山公园西门口至青年路口一小段)。
  十二、洋老洲(自洋老洲庙前至溪墘一段)。
  十三、竹巷下(自新桥大庙后起至二宝巷口一段)。
  十四、解放路(南侧自大庙口起至新桥头,北侧自米市街至四中校门口)。
  十五、新华东路(旧东廓宫、菜市、岳口等街段,其中有部份街段在旧城改造拆为马路)。
  上列街路的骑楼建筑以北京路(市仔头街段)、自由路、始兴北路、厦门路等沿街两侧的“骑楼”街廊接连不断,最为整齐,上楼下廊,瓦连墙接,连成整排,十分美观,是漳州骑楼式街廊建筑的典型。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