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古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92
颗粒名称: 芗城古井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73-76
摘要: 芗城有许许多多水井,这些水井在未开设自来水之前,曾为芗城人民的生产、生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有了自来水后,水井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其作用的。从历史上看,芗城有史可据的并享有盛名的古井有十几口,据查有开元寺东井、天庆观井、岩坛井、龙泉井、天宫井、七星古井、双龙眼井、阁老井、甘泉井等。这些古井都是公认的具有泉水甘冽,清澈如镜、久旱不涸的好井水。笔者虽早有耳闻,但为查证史实,特专程到故地遍访,可惜至今只有遗留下古井四口,姑记之以留麟爪。已于1988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阁老井不仅是一口味甘清滢的古井,而且是漳州明代名宦林阁老遗留给漳州后世人民饮用的古井,具有其历史意义的,是否属历史文物尚待考究。
关键词: 芗城古井 七星古井 阁老井

内容

芗城有许许多多水井,这些水井在未开设自来水之前,曾为芗城人民的生产、生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有了自来水后,水井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其作用的。从历史上看,芗城有史可据的并享有盛名的古井有十几口,据查有开元寺东井、天庆观井、岩坛井、龙泉井、天宫井、七星古井、双龙眼井、阁老井、甘泉井等。这些古井都是公认的具有泉水甘冽,清澈如镜、久旱不涸的好井水。笔者虽早有耳闻,但为查证史实,特专程到故地遍访,可惜至今只有遗留下古井四口,姑记之以留麟爪。
  天庆观井 府志载:“在郡城元妙观前,味甘美,可辟疠,旧传漳土水热,凡士宦者,必先汲此方得不病。”
  元妙观唐时名开元观。始建于唐贞元十二年(796)刺史李登从漳浦移建。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天庆观,废去本来奉祀老子、改祀赵真君,不外是唐李宋赵各从其姓而祖之也。元、元贞年间,(约1295—1296)又改名为元妙观,仍祀老子。但志乘传下来仍用天庆观井之名。此井建造年间当在宋初,约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与湖内“天宫井”的建造,当在前后的年间。
  元妙观俗称天公庙,则现新华西路西段。天庆观,井在路南,市政建设公司的旁边。据附近居民反映,井水确是甘美,为沏茶之好水,但前年建筑楼房取用此井水,由于不够重视,把灰土泥水流入井中,现水稍浑浊,但任凭天旱,此井从不干竭。现被城市建设管理站东铺头站将井封盖围墙作为堆放工具杂物之用。这样“利用”历史文物作仓库,不供观赏、考究,完全失去了保护文物的意义。
  天宫井 俗称“湖内古井”曾誉称“琥碧井”圆形石栏约有一米直径,井栏高有60公分,栏墙有20公分宽。已于1988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此井泉水清澈、泉源不断。过去全村用水依靠此井,现村民虽饮用自来水,但洗滁仍取用此井水,无怪此井为漳州现存古井之最。
  据志载:漳州郡城西厢有西湖,发源金山院,南流折而东,遂浚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由于西湖成了一个风景区,一般骚人墨客都留诗篇。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蔡襄中了进士,出任漳州军事判官,曾对西湖咏了一首诗云:“漳滨自有佳山水,迁客因人作胜游,怪得千峰耸晴巘,枯槎百尺拥寒流。”
  至宋绍兴年间,漳州统制陈敏命令士兵运薪木将湖填平。当时有句谚日“园山青,西湖平,此地出公卿”。西湖从那时起就沦变为田地,现湖内村则是当时西湖滨的村庄。
  天宫井,据志载:“湖滨一古并,名天宫井,因其旧天妃院内也”。由此我们断定此井是建西湖时,並建天妃院时所建造的。宋高宗绍兴9年(1139)僧性德还建造井栏。这或说那时西湖还未填平,因两事都在绍兴年间,谁前谁后无从稽考,但天妃院未被拆毁则可证实。因至宋理宗宝庆3年,(1227)还再重修,现井栏石上勒有“宝庆丁亥重修”六字犹存。
  天宫井,也称琥碧井,其因是当时湖内村民多长寿。传说过去有位江西风鉴家到此,断定井中藏有万年琥碧,故饮此水者多长寿。乃设计盗取井中琥碧,因之后人有此琥碧之称。虽系传说姑存以待考。
  七星古井 在塔口庵北边,山顶巷头,即今大同路西侧199号住宅的北边。井下呈八卦形,直径约有2米,井口用四条石板封盖,凿下七孔,故名七星井,现只有六孔供人取水,孔成圆形,直径约30公分,井水盛满。离孔心近。
  “七星古井”四字石刻犹显,屹立在井的北面,据志载,是罗良巷战处,时军士多死于此。泉虽旱不竭,稍涸时以石投之铮铮有声,或云铁甲坂也。
  另据附近居民说,此井如今泉水不竭,邻近居民仍取此井水作洗滁之用。现此井保存尚好,是漳州现存的年代久远的古井之一。
  阁老井 原在开元寺街与镇台街接壤处,即今漳州一中职工宿舍前面人行道上。由于经常有行人过路,为安全计,今用水泥板封盖,盖面仅留两圆孔,可以见到井下澄清的井水。据老一辈回忆,过去邻近居民均汲用此井水,水清味甘,尤其制作“豆花”,比其他井水制作的豆花多出几斤重,故业此途者、多不辞路远前来取用。
  此井相传是明代阁老林钎在此处建了府第,井亦于府第前。开凿的因井水清冽甘美,邻近居民多来汲水饮用。但历经朝代变迁,府第几经易主,而此井水却是仍为人们所喜用。
  林钎,字实甫,号鹤胎,故居南靖丰田宝林。明神宗万历44年(1616)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明熹宗天启年间,任国子监,国子司业,不久辞官归里。明思宗时召回朝庭任少詹事、后累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至崇祯九年,拜为东阁大学士。清顺治3年(1646)夏,死于京城。
  林钎曾读书于瑞竹岩,故岩顶石城前有林文穆公祠。林钎为人忠诚秉公、刚正不阿,学问渊博,才智过人。崇祯皇帝称赞他的才学知识和品德为人,曾亲笔题写赞语日“班首銮波、宫袍绿染犀云、名高蕊院,清流黎火殷月
  阁老井不仅是一口味甘清滢的古井,而且是漳州明代名宦林阁老遗留给漳州后世人民饮用的古井,具有其历史意义的,是否属历史文物尚待考究。但若把此井保护起来,也可供人们对漳州历史人物林钎的研究有个故地实物以见证。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