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戏改初见成效艺苑异彩纷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78
颗粒名称: 五、戏改初见成效艺苑异彩纷呈
分类号: I207.301
页数: 4
页码: 32-35
摘要: 漳州市戏改工作的重点是芗剧和布袋戏。戏改工作以漳州实验芗剧团为试点,通过改人、改戏、改制度一系列的工作,剧团废除了老板制,选任了团长,实行民主管理;废除了老板的专权剥削,维护艺人利益,组织艺人参加群众运动和时事讲座,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政府拨款资助剧团解决经济困难,又把久病在惠安的芗剧奠基人邵江海接来漳州住院治疗,并由省文教事业管理局按期拨款补助他的生活费,安排在剧团工作。鼓舞了艺人对戏改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布袋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1955年3月初,漳州木偶剧团又以《雷万春打虎》、《哪咤闹海》等剧目参加全国木偶剧种重点观摩演出,获得很高赞誉,并拍摄第二部彩色电影《掌上艺术》。
关键词: 布袋戏 漳州 戏改工作

内容

漳州市戏改工作的重点是芗剧和布袋戏(即木偶戏)。戏改工作以漳州实验芗剧团为试点,通过改人(艺人思想改造)、改戏、改制度一系列的工作,剧团废除了老板制,选任了团长,实行民主管理;废除了老板的专权剥削,维护艺人利益,组织艺人参加群众运动和时事讲座,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政府拨款资助剧团解决经济困难,又把久病在惠安的芗剧奠基人邵江海接来漳州住院治疗,并由省文教事业管理局按期拨款补助他的生活费,安排在剧团工作。鼓舞了艺人对戏改工作的积极性。
  在舞台艺术上,艺人通过不断的文艺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开拓眼界、提高认识,逐渐消除了怕演新戏不卖座,怕定制度不自由,怕定型戏不好演的思想顾虑,从1953年初首先编演定型戏《吕蒙正》,随后笋仔芗剧团也编演定型戏《西厢记》,成为漳州芗剧界从演出幕表戏转向演定型戏的开端。戏剧音乐方面,过去芗剧没有定型的乐曲配戏,一般摹仿其它剧种的音乐及表演形式,有时演一出戏,大花唱京调,丑角唱潮音,生、旦唱芗曲及江西调,各种腔调杂陈并用,敲打锣鼓也很少讲究配合,因此失去了戏曲艺术的统一性、完整性。1952年,由文艺工作者和邵江海、林文祥等人挖掘、整理200多首芗曲以后,剧团采用芗曲配戏,增强了舞台音乐效果,并吸收越剧经验,适当降低打击乐的声响,充实弦管乐,缩短音乐‘过门’使音乐与剧情的发展,恰当地衬托出舞台气氛,加强了戏剧艺术的感染力。1954年间,芗剧团又继续发掘、整理出《三家福》、《双巡按》等剧目,于当年8月—10月先后参加福建省和华东区地方戏曲会演,得到很高的艺术评价,邵江海、李少楼、姚九婴、陈玛玲、纪招治等艺人都得了奖,由此,更促进了芗剧界积极地进行艺木改革。1953至1955年间,实验芗剧团和笋仔芗剧团先后共发掘、整理出《知县斩按司》、《安童弄》等7个传统剧,改编了《张羽煮海》、《刘海砍樵》等11个剧目,编演《海上渔歌》、《种柑记》等9个现代剧,使芗剧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戏曲艺坛。1955年春,上海新美术出版社特地派人来漳州拍摄华东会演得奖的《三家福》剧目演出,制成连环图册发行全国,提高了芗剧在全国的知名度。
  属于傀儡戏系统的布袋戏、铁线戏、纸影戏和提线木偶戏是民间戏曲艺术的瑰宝。它们汇集、流行于同一地区(龙溪专区)是全国少有的奇迹。龙溪专区于1954年2月举行的地方戏曲会演中,傀儡戏4个剧种先后在舞台上展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华东局戏曲研究院徐筱汀同志评价说:“闽南傀儡戏最丰富,全国各地没法看到的剧种在这里看到了。”他为此特地邀请地、市文化部门召开了一次木偶改革座谈会,和傀儡戏各剧种艺人交换意见。
  在龙溪专区的四个傀儡戏剧种中,比较流行并较早进行整理、改革的是漳州布袋戏。这个剧种在解放前属小戏班,全班仅2—5人,肩挑一担道具(主要是几十只木偶和几支琴、弦和小锣鼓),随请随演,收入微薄,艺人只图个糊口而已。
  建国后,漳州市为扶植、整理群众喜爱的剧种,1951年由市文化馆对著名艺人郑福来和陈南田为主的南江布袋戏剧班予以关心与帮助,重新编导几个传统剧目,添设了一些行头,并于1952年10至11月两次选送参加漳州市和福建省首届地方戏曲会演,他们的精湛演技引起全省戏曲界的轰动。11月下旬被省文化局召往上海和苏联木偶戏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交流经验,获得国际友人很高的赞誉。12月又被召往北京表演“大闹天宫”,并与泉州傀儡戏《新潞安州》一起被拍成电影《闽南傀儡戏》,发行国内外。之后,被省文化局列为民营公助剧团之一,正式改名为漳州南江木偶实验剧团,于1953年发给补助费一千万元(旧人民币),充实服装、道具;北京电影制片厂也赠送一台新型的大戏棚子,以改进演出条件。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布袋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后他们又陆续编写了《抗金兵》、《黑旋风李逵》、《三打祝家庄》、《黄泥岗》等定型戏,和《陈胜王》、《嫁衣恨》、《武大郎之死》等半定型戏,并革除了配乐川京调“借牌川”,念白唱词用方言的旧习惯,改为配乐一律用芗曲,提高了演出效果,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演出业务很好,每次演出时的观众比以前提高一、二倍。1952年间,为充实、提高漳州布袋戏的演员与艺术水平,经领导同意把漳浦著名布袋戏艺人杨胜调入漳州南江布袋戏剧班,改名为漳州木偶剧团,杨胜任团长,陈南田任副团长,并于当年8月以《雷万春打虎》、《大名府》等保留剧目赴省参加第二届地方戏曲会演。会演期间,他们以高超的技艺,轰动全省戏曲界,许多艺人纷纷来与他们讲戏论艺。不久,该剧团又被选送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杨胜和陈南田都获得特种艺术表演一等奖,他们还受聘到北京以木偶艺术讲学几个月,被誉为中国木偶表演艺术家的桂冠。1955年3月初,漳州木偶剧团又以《雷万春打虎》、《哪咤闹海》等剧目参加全国木偶剧种重点观摩演出,获得很高赞誉,并拍摄第二部彩色电影《掌上艺术》。1956年9月,以漳州市木偶艺术家杨胜和陈南田为主组成的中国木偶艺术团,由福建省文化局长陈虹领队,赴法国和东欧国家访问演出,再次使中国木偶艺术展现于西方,饮誉国际。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