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古戏台和民国时期戏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47
颗粒名称: 漳州的古戏台和民国时期戏院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7
页码: 90-96
摘要: 在封建时代,民间每逢迎神赛会、庆祝中元以及其他庙会等,都要演戏以酬神,而实际上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还有,过去有的官宦、士绅、望族举办寿诞或庆典等喜事,亦演戏庆贺,不过,这些演戏或演唱,都是临时搭个方台供表演,演出后拆除。此外,在漳州城区也有几个随着封建时代建造的寺庙和亭庙而建筑的固定的古戏台,而后这些古戏台随着年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又逐渐由固定的戏院所代替。以上这些戏台和戏院,至今已大多圮塌或拆除改建,成为历史陈迹。这些戏台的建筑形式、布局,大同小异,规模不相上下,一般并配有楹联,其中以“万寿宫”戏台更胜一筹。
关键词: 戏院 名胜古迹 漳州

内容

在封建时代,民间每逢迎神赛会、庆祝中元(即七月普渡)以及其他庙会等,都要演戏以酬神,而实际上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还有,过去有的官宦、士绅、望族举办寿诞或庆典等喜事,亦演戏庆贺,不过,这些演戏或演唱,都是临时搭个方台供表演,演出后拆除。此外,在漳州城区也有几个随着封建时代建造的寺庙和亭庙而建筑的固定的古戏台,而后这些古戏台随着年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又逐渐由固定的戏院所代替。
  以上这些戏台和戏院,至今已大多圮塌或拆除改建,成为历史陈迹。笔者据以前见闻情况简述如下:
  一、漳州的古戏台
  漳州历代建造的古戏台,主要的有“漳州府城隍庙戏台”、“龙溪县城隍庙戏台”、“漳州府衙前戏台”、“月溪亭观音庙戏台”、“水月亭观音庙戏台”、“万寿宫戏台”等。据说这些戏台有的随庙亭建造时同时建起来,有的是后来续建的。由于这些庙亭府衙多数于清末民初圯废或改建,无碑记或其他文字记载,因此,现在尚不能查出所有戏台建造的年代及先后次序。就笔者亲见和调查证实,这些古戏台均属砖木结构,浮梁列柱,雕栏画栋,颇为精美华丽,藻井、斗拱、梁柱、屏风,全都浮雕彩绘,两侧左、右门的门额写有“出将”,“入相”;演厅及两边厢房配置完整,门扇、窗格、门槛细刻精美多彩的图案及花饰,而且前后台俱备。这些戏台的建筑形式、布局,大同小异,规模不相上下,一般并配有楹联,其中以“万寿宫”戏台更胜一筹。
  (一)漳州府城隍庙戏台:址在府城隍庙正对面(今延安南路与修文东路的交会处,府城隍庙即在今延安南路155号“海味馆”处,而古戏台在今“向阳贸易商场、市第二贸易信托公可”处)。
  民国六年(1917),陈炯明驻漳期间的翌年(1918)拆旧城扩建街路时,庙及戏台均被拆废。以前每年的大年夜(除夕),按习例在此台上演唱“走债戏”。城隍庙和戏台拆除后,走债戏也从此停止演唱。
  (二)龙溪县城隍庙戏台:址在旧龙溪县署前广场西侧(即百里弦歌内侧),正对面为县城隍庙,七十年代庙和戏台被拆废,戏台原址被圈入漳州师院围墙内。
  (三)漳州府衙戏台:址在旧府衙前东侧(即今中山公园内,“闽南烈士纪念碑”的东北角处),此戏台规模较小,建筑装饰比较简单朴素;每逢历任知府及其家人〔例如府尹本人、或太爷(即其父)、太夫人(即其母)夫人等〕寿诞,就在此戏台演戏,并任从老百姓前往观看,以示庆贺。(四)月溪亭观音庙戏台:址在今澄观西道首端,靠近旧桥(即中山桥)头,始建于清嘉庆末道光初年间(约1815—1825)。此戏台较大,中间为演唱台,约有5平方米:台的两侧厢房为化装室、后为文武配乐室(即打击乐和管弦乐,俗称后台)台下用砖墙隔成几个房间,平时租给食杂、水果商店,在一百多年间,曾经多次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因损坏严重,进行大修,当时由缙绅帖文郁及府总蔡宜福、殷商蔡伯汉(蔡庆麟之父)等董其事,修竣庆成时,蔡伯汉先生曾为戏台撰一楹联,上联“非幻非真不妨霓裳迭奏”,下联“或今或古但凭优伶传神”。由当时书法家(满清秀才)吴化龙(字作庵)书写楷书,经镌刻悬于戏台的左、右柱,这付楹联把戏曲舞台的演出轻歌曼舞的特点,作了美妙的概括。该戏台和观音庙于民国八年(1919)筑堤岸时被拆毁。
  (五)水月亭观音庙戏台,址在旧东新桥的中间桥墩上面。(庙在桥墩东侧、戏台在桥墩西侧),戏台与庙分建于桥面两侧,但以同一桥墩为基础,用长条石逐层砌筑延伸扩大面积,因受条件限制,戏台和庙的建筑比较简陋。民国八年(1919),在新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时,庙及戏台均被拆。后来,水月亭观音庙移建于南端后田社口,戏台因无空地可建,遂废。
  (六)万寿宫戏台:址在新华东路达聪巷的“达聪小巷”(旧名吴西坑)“江西会馆”(即江西盱南会馆)内,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系江西旴江南岸商贾来漳经商时所建,道光二十一年和二十七年又先后两次重修并加以扩建,咸丰四年甲寅孟夏月(即1854年农历四月)竣工并立碑。据碑文所载,共花费白银一千一百六十七两一钱三分。
  这座戏台为历史上唯一今日尚幸存的古戏台,戏台颇具规模,中间演厅台面宽约5平方米,两边厢房宽各约3.5平方米,台前四立柱和上部藻井,檐前倒吊莲花的雕饰和彩绘至今仍可辨认;台高约1.5米左右,台面上平铺木质地板仍然保持完好,惜乎现在已作民居,增添了不少门窗,已失去原戏台的形象。
  上述这些古戏台除在酬神演戏外,诸如朝廷庆典(例如皇帝、皇太后、皇后的寿辰及太子出生)时,也演唱戏剧以资庆贺。还有在每年新正(春节)、元霄、中秋等传统节日,这些戏台或演戏或张灯结彩,以增添节日乐趣。
  二、民国时期的戏院
  漳州的戏院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才开始出现的。当时受新文化的影响,开始有了营业性的文化娱乐场所,于是戏园和影院便相继创办,早期的设备都较简陋,以后虽有逐渐改善,但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民国时期在漳州的戏院也大都圯废或改建,这些戏院有:
  (一)兴漳戏园:民国初,商人蔡某在太古桥开设“兴漳茶室”,即今“大众影院”原址,后扩大为戏园,聘请平剧前来演唱,仍兼营茶室业务,让观众边品茗边观赏戏剧,顾客情趣盎然、园主双利兼得,但只维持三、四年之久,即停业。
  (二)益智影剧场:二十年代初创设,附设在“美浴汤房”内(即今北京路第三塑料厂薄膜印刷车间)。当时国产影片尚未生产,所映都系外国片,无配音,映出的外文一般观众都看不懂,所以对剧情不理解,当时只觉新鲜,看过之后也就不感兴趣,观众不多,业务冷淡,不久就停映。
  (三)大舞台:军阀张毅驻漳期间(1923—1926),因为所部军官都是北方人,喜看京剧,就在原东市场北侧空地上(后为居安里,今为“金融大厦”“股票市场”),建筑砖木结构平屋戏园,名曰“大舞台”,延请上海班登台演唱,当时的戏园兼营茶水、瓜籽业务,并有观众递送温水面巾等服务项目,菊花茶每壶小洋贰角,附瓜子一小包,小彩(即小费)由顾客自愿奖赏,极一时之盛。张毅被逐后,大舞台也随之停演。
  (四)泉漳电影场:二十年代中期,我国已有摄制国产影片,当时有泉州人在下营(今北京路首段)东侧的龙眼园内露天放映电影,虽然无配音的默片,但有字幕说明,观众都能看懂剧情,因而业务很好,不足之处是露天场地,白天或夜雨则无法放映。后来有一泉州人与林某合伙在今温泉疗养院门诊部那地方建一室内影院,规模不大,只有数百座位,起初业务尚好,后来又有新的戏院出现,泉漳电影场地处偏僻,业务逐渐冷淡,不久宣告停业。
  (五)中央戏院:由蔡国贤、陈志康等人于二十年代末合股创办,址在少司徒(今北京路中段首端),放映电影,有时也兼演其它剧种,因地点不理想,业务不能开展,不久停业。
  (六)光明戏院:址在太古桥,系由陈志康、蔡国贤所筹创,以原“兴漳戏园”原址和原“中央戏院”的设备为基础,改建而成。吴炎山为经理,采用炭精放映机放映影片,放映员兼机师黄春霖(仙游人),并专设“说明”一人,观众席位约一千人左右。当时放映的影片,均系默片,由于有“说明”一人,在放映影片过程中,讲解剧情及剧中人的对话,颇受观众欢迎。是当时漳州所有戏院业务较好的一家。三十年代加以扩建,增添设备,开始放映声片。其时新片票价小洋贰角(银质硬币),没有对号座位,儿童免票,因而观众一票可带二、三个儿童观看,秩序虽差,但颇受观众欢迎,业务还是很好。
  (七)黄金戏院:址在少司徒(今北京路中段首端,原址建国后曾作为“漳州市教工俱乐部”,后为“龙师礼堂”),由郑某等把原“中央戏院”改建创办的,以放映电影为主,也兼俱演唱其它剧种。
  (八)艺华戏院:址在济美巷(今平等路给事巷尾,原址即现在的“漳州服装厂”),由陈少华等合伙创办,经理陈肖山,1932年红军进漳时,曾组织剧团到芝山慰问演出,后来曾一度更名为“良友戏院”。此戏院设备简陋,营业情况不佳,时演时停,其间也兼演台湾戏,至三十年代中期停业。
  (九)百星戏院:址在市仔头丹芝巷(即今北京路“侨芗影剧院”的后门),三十年代末,由曾天略(乳名阿源)所创立,曾系“庆源金铺”(黄金首饰店)老板。放映员林启元,这家影院专映重映片,间或兼演其它戏剧,设备虽较简陋,但票价便宜,影戏每票只售12—15铜板或一角(演戏剧票价另定),所以业务颇不恶。解放后,这个戏院与邻近其他房屋一起拆建为“侨芗影剧场”。
  (十)社会服务处:三十年代末,该处设于断蛙池(即今延安南路中段)原“始兴汽车公司”(即“漳浮汽车公司”内,抗日战争后公路破坏该公司当时所有车辆均撤退龙岩),利用停车场地搭盖戏台,延请石码戏仔的“咸草班”、“英芳班”、“简仔班”等轮换在该处演唱,由于唱腔方言音调,听得懂,看得清,一时业务颇为兴旺。
  以上这些戏院,名目繁多,数量不少,大都是由商人独资或合伙以营利为目的而创办,若营业不佳,无利可图,遂即停业另易其主或改营他业;加上民国期间,先是军阀混乱,而后抗日战争又起,国民党当局只要收捐取税,根本不管文化园地的兴衰起落,因此,在国民党统治几十年间,漳州地区没有一家真正为大众文化事业服务的象样戏院。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
蔡庆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