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三庵两院七桥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46
颗粒名称: 漳州古城三庵两院七桥亭
分类号: K928.74;K928.75
页数: 8
页码: 82-89
摘要: 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自唐朝始,一直是历代的州、府治所在地,历史上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但由于时代的更迭,有些胜景古物已经废弃或改建,只给人们留下一麟半爪的记忆。笔者就民间流传的口碑结合个人当年的见闻,对一些历史陈迹作简要的记述。漳州古城流传的口碑有句“三庵两院二丛榕树不见天,一个坊表打三字”,还有句“水上七桥亭”。所谓流传的口碑,当是历史上比较突出的景物,不仅在建筑上独具风格,而且还具有其历史的内涵。“三庵两院”指的是塔口庵、马坪街庵、南市庵和开元法济院、净众院。1988年6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楼阁 寺庙 名胜古迹 漳州

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自唐朝始,一直是历代的州、府治所在地,历史上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但由于时代的更迭,有些胜景古物已经废弃或改建,只给人们留下一麟半爪的记忆。笔者就民间流传的口碑结合个人当年的见闻,对一些历史陈迹作简要的记述。
  漳州古城流传的口碑有句“三庵两院二丛榕树不见天,一个坊表打三字”,还有句“水上七桥亭”。所谓流传的口碑,当是历史上比较突出的景物,不仅在建筑上独具风格,而且还具有其历史的内涵。现就上述口碑指的景物,详述如下:
  “三庵两院”指的是塔口庵、马坪街庵、南市庵和开元法济院、净众院。
  “两丛榕树不见天”指的是在东桥亭下和西桥亭下各长着一丛榕树;因为都长在桥亭下,所以被称为不见天的榕树。
  “一个坊表打三字”指的是原府学门前一个坊表,坊表上镌刻着“棂星门”三字,它形似坊表,实是府学仪门前的一个门。塔口庵 址在今大同路,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据志书记载:元朝漳州总管罗良与陈友定巷战,罗战死于该处。当地居民以罗良生为猛将,死必为厉鬼,恐其亡魂骚扰,乃集资建庵祀佛,以安民生,故数百年来该处香火不断。塔口庵原来建筑规模宏伟,1919年拆古城时,塔口庵被拆去部分辟为马路,只剩下单进庙堂,即今塔口庵庙。
  塔口庵前有个经幢,宋绍圣四年(1097年)建,比庵早建二百多年。经幢高6.22米,底径1.2米,据专家鉴定其底系利用唐代遗存构件。经幢是以24层雕花岩石垒叠而成的宝塔式古建筑,基座为八角柱状须弥座,其上为圆形、八角形、覆盆形、圆柱形,并有妆分。幢身下层八面均雕有或坐或立佛像一尊。上层八面中的一面阴刻楷书“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十五年六月初十日飓风刮颓坏原位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金重修”,其余七面均阴刻楷体“南无阿弥陀佛”翌排六字;幢身顶端为十三线天塔刹。经幢石雕浑古,造型独具特色,是漳州保存完整的具有唐、宋、元三代的珍贵历史文物。1988年6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口庵主祀观音。1992年台胞林凤池先生等捐资重修,现庵貌一新,经常有侨台胞前来瞻仰朝拜,对外颇有吸引力。
  马坪街庵 相传马坪街庵即慈祝宫,经历代拆建,今为延安南路芗剧团宿舍。据志书载,马坪街有“三道祠”,该祠于慈祝宫后面,明正德年间建,初只奉祀巡海道蔡潮,祠名为蔡公祠;清康熙间,后以巡海道陈启泰并祀;至咸丰年间,又将巡海道文秀合祀,由此改称三道祠。
  依上记述,慈祝宫在马坪街三道祠前面,但祀何神像?何时更名为马坪街庵(或民间俗称)有待进一步查证。
  南市庵 建于宋代,原建于修文西路、香港路、双门顶三路交叉的路口。庵坐北向南,前后有三殿,第一殿塑祀祖师公,第二殿祀观音,第三殿祀玄天上帝,当时玄天上帝的塑像高三米,全身贴金,据说用真金数斤重。塑像安坐持剑,颇为威严,庵的规模也颇为壮观,属于武当分镇。
  1919年陈炯明拆城建路,南市庵全部被拆除。1928年由同善堂及士绅余有年、蒋传黄、林在衡等倡议重建,并择定西桥南侧两个店面新建南市庵,新建的南市庵改为坐南朝北,只建一殿,中祀玄天上帝的原塑像,边祀祖师公和伽南爷。该庵新建后其规模虽小,但仍然吸引不少香客。1966年“文革”中,破四旧拆除神像,该庵改为竹器合作社门市部。
  法济院 法济院在历代多次变迁,其院称和院址也多次更易。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刺史林侁建于净安峰之麓,初名普利隆寺。宋乾德元年(963年),守帅留从愿把该寺移建于隆奉山西边;样符八年(1015年)太守王冕奏请朝廷更改院名为法济寺。元代元贞(1925—1927年)年间,该寺再次修葺,其名又以隆寿法济兼称。至正二十七年(1341年)陈友定把漳州城缩小,法济寺截于城外,因而该寺废弃。后来僧觉聪等请准将右丞罗宅故址改建为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又改寺为军储仓,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再改为参将署,并改建寺于城内,以法济寺名之。1924年英美公会为配合传教事业,将原设于厦门鼓浪屿的寻源书院迁入漳州,拆法济寺改建为寻源中学,从此法济寺拆毁殆尽。
  净众院 原址于保福山前(即今漳州一中校址),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5年),因背靠保福山,初名为保福寺,后漳州刺史王延〓奏请朝廷建祝圣道场,因之并该寺为一,更名为万寿保福净众禅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0年)曾多次修整,成为当年在漳州游览的胜地。
  净众院内有御书阁,藏有宋太宗皇帝御书经疏一百二十卷、御书逍遥咏、青龙疏、阮琴歌、皇宋皈依忏文,俱八分体,圣教序双钩体,帝释字颠草书;又仁宗皇帝赐玄空长老佛天飞神字二轴梵书,赐僧端贰回山歌十章,俱飞白体;又紫兰草二十一本乘以木简亦太宗所赐,还有宋代佛光屏等珍藏。这些御书珍藏因后来多次战乱而逐渐散失。
  净众院系倚山建寺,邻近有陈北溪祠、文信公祠和龙江书院等建筑,经常有文人学士在此咏古论今,吟诗作赋。净众院前有满月池,周围有青松百余株,号“松关”,并建有“万松峰坊”和“月渊亭”,清静舒雅,风景优美。宋郭祥正游漳州之后,曾在此赋五律一首:“仰攀明月轮,俯瞰沧海渊,乾坤借形势,此地何其偏。灵溪九龙跃,仙山一峰圆,邂逅摄邦守,所乐多林泉。”
  “水上七桥亭”本来是七阴桥上的亭,而七阴桥都是建在古城内河沟上面,后来因天庆观桥亭、金水桥亭、东铺桥亭和硕仁桥亭先后毁坏无存,于是人们就将近城又临水的南浦亭、月溪亭、瀛洲亭和水月亭补上已废的四个亭,古有东、西、南、北、溪、洲、月七桥亭的统称。这七个桥亭均建于桥上或临水,且同样塑祀观音。不过这七个桥亭在漳州有关的史书志册并无记载,只是民间口碑流传而已。
  东桥亭 原名为名第桥、东清桥,简称东桥。唐元和十年(815年)建,因为桥刚建成,适逢龙溪县辖内举子周匡物自开科取士以来第一个中了进士,由此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名第桥,并立名第坊。明万历年间更名为东清桥。桥的北面建有亭,亭有三进,既是亭又似庙,内祀观音。这座桥和亭在古城东隅,故俗称东桥亭。该亭于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年久失修,梁柱腐坏。近几年,后殿由信众捐资修葺后,重现金碧辉煌,而中、前两殿依然破旧,且被某工厂占为工场,仅留有一块唐御赐石碑,可供考究。
  西桥亭 附建于西清桥(又名得仙桥)的北面,清道光八年(1828年)七月重修。西桥亭与其他桥亭同样奉祀观音,过去在民间曾有一则趣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漳州城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甚多,西桥亭也被洪水冲毁,只残存北面背墙半截和一尊模糊不清的观音塑像。灾后很长一段时间,桥亭没有修复,那尊观音仍在原处任凭雨淋日晒,不知那一天有个善良的老人路过西桥,不忍其睹,亲手给观音头上戴上一顶竹笠,由此,民间有句“西桥佛祖戴大笠”的传说。
  1934年间,里人洪锦章等发起修建,由同善堂承担其事,至1935年修建完工。因该桥亭与古城建筑有关,于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间,西桥亭前殿濒临圯塌,侨胞郭其超先生为使这历史遗迹得以保存,个人捐资万元,并由市政协委员张柏均会同市文管会、名城办等单位发动捐资、修葺,不久,该桥亭修整一新,现已基本恢复原貌。
  南浦亭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始建于九龙江西溪北岸竹排沃附近,坐东朝西,当时尚无溪堤,因此南浦亭在溪边沙滩北边,面溪临水,主祀观音。1919年拆城筑堤,南浦亭被拆除辟为道路,以后由当地信众捐资改于新桥北面,并改为坐北朝南,更名为“三进亭。”改建的亭庙有前后两殿,后殿还带有楼。现亭址尚存,南浦亭的匾额仍高高悬挂,并竖有石碑,但已改为厂房,失去原来临江面桥,白沙碧水的景色。
  北桥亭 建于唐代,初名瑞丰桥,并附建一亭于桥上,主祀观音,因桥与亭在古城北隅,故俗称为北桥亭。宋嘉定年间(1040—1941年)桥圯毁,时太守郑昉重修,叠石增高六尺,宽二丈,改桥名为庆丰桥,并勒庆丰桥三字于石上。宋淳佑三年(1243年)太守章大任拆平填土为路面。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府方学龙在桥的西面建观音院替代原桥亭,并改桥名为中清桥。解放后,因该段濠沟填平,原有的亭院也拆除改为菜市场。去年旧城改造,该地段拆建为水仙花园,原来的北桥亭旧址已融入大楼之中了。
  月溪亭 址在南桥(即今中山桥,亦称旧桥)的北岸桥头东侧(今香港路南头),该亭面西而坐,与桥头路面齐平。该亭祀观音塑像,又祀监财爷吏科都给事徐胡。亭内悬挂着清末漳州书法家施磐〓亲笔的木牌联,写道:“月色证澄清宏开觉路,溪光分上下永渡迷津。”该联获得众多欣赏。1919年拆城时,月溪亭随之拆除而亭内木联也不知去向。
  瀛洲亭 原建在瀛洲桥前坐北朝南(瀛洲系古称地名,即今青年路杉巷街洋老洲交叉处)瀛洲桥是跨越瀛洲濠沟两边的桥。瀛洲亭祀观音塑像,又祀水仙尊王(屈原)。过去九龙江西溪未建堤时,瀛洲亭前及东西两边都是溪沙滩。若九龙江水上涨,沙滩淹没,该亭就成为水中庙了。过去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人们都聚集在此观看龙舟竞赛。另于农历七月某个晚上,里人照封建迷信习俗,在九龙江西溪上游水面上举行“放水灯”,刹时间万盏水灯顺江水漂流而下。这时许多人聚集在瀛洲前,有的观灯,有的跪拜,以此祈求神灵庇佑。当然,这纯属封建迷信,但是,在旧社会里,人们也只好以此寄托自已的哀思了!
  1919年拆城建堤,瀛洲亭被拆除辟为道路。1928年富商郑天禄等人发起于原址东侧重建,解放后,改亭庙作居委会。水月亭 建于新桥中央一个大桥墩上(即今写着“工农兵桥”那个桥墩),何时建亭,无可考。
  水月亭建在桥面东侧的一节桥墩上。据老一辈提供的亲见情况,该亭建造时,先在桥面东侧突出的桥墩上自西至东平铺若干根大杉木,然后又自北至南铺上若干根杉木,最后又自西至东铺上几根杉木,以平铺并交叉三层的杉木为基础,使这个桥墩扩大到南北宽4米,东西宽2米的长方形平台,最后在平台上钉上木板为地板,又于平台四边角立四根木柱,木柱之间北、东、南三面砌起约一米高的砖墙,砖墙上再钉上木板为木墙,亭顶为东西倒水,最高点约2.5米,亭的西面留空为门,亭的地板约高出桥面40公分,亭前横排一条阶石,人们踏上阶石而进亭,亭内祀观音塑像,供里人进香朝拜。桥墩西侧,另建个戏台(建筑方法如建亭一样,台面比亭小一些),封建节日由里人请戏班表演节目,人们则在桥面上看演出。
  1919年拆城建堤,新桥也计划重建,当时桥南一带社众把观音菩萨移至桥南,并于1943年由里人捐资,于桥南村口新建观音庙并附建水月亭,然而这个新建的水月亭已不在桥上,完全失去原有的面貌,仅在庙亭内保留一条旧阶石和一块“佛光普照”的木匾而已。
  (本文在调查记述过程中,得到蔡庆麟、王景山、林柏舟等先生提供部分资料,谨此鸣谢。)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