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南镇农民商业大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40
颗粒名称: 浦南镇农民商业大军
分类号: F302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经过改革,漳州市郊浦南镇的农民再不愁米缸、谷屯的事了。1983年春耕时,农民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手抓经济收入。根据土地和肥力情况,园坑、诗朋等村,种了西瓜1300多亩。这一年西瓜大丰收,创造历史新纪录、亩产达5000斤,总产700多万斤。园坑村会计员种6分地,计收西瓜5000多斤。1983年8月,坚决打击现行刑事犯罪活动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策符合实际,调动了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副产品不断增加。浦南这批农民商业大军,对外运销土特产,每年贸易额达一千万元左右,缴纳国家税收五十万元左右,他们对国家,对社会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经济 芗城区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经过改革,漳州市郊浦南镇的农民再不愁米缸、谷屯的事了。1983年春耕时,农民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手抓经济收入。根据土地和肥力情况,园坑、诗朋等村,种了西瓜1300多亩。
  这一年西瓜大丰收,创造历史新纪录、亩产达5000斤,总产700多万斤。园坑村会计员种6分地,计收西瓜5000多斤。
  西瓜还在瓜园,农民就着急瓜的出路问题。西瓜丰收了,而浦南供销社和镇经委,收购量有限又无法承担那么大量的外销任务。有的农民说:“如果瓜价每斤5分钱,干脆倒进厕所沤肥!”
  西瓜丰收了,而出路没解决怎么办?有几个村干部大胆的提出,组织农民合股经营,销往外地。这完全符合改革的方向和政策,主意提出后,立刻得到镇党委的支持,镇政府又帮助解决部分资金。这样,几十个土生土长的浦南人民自愿的组织了六、七伙(经营小组),把当地生产的西瓜运往厦门、龙岩、晋江、福州、东山等地销售。首次“出师”得胜利,当地农民获利不少,早熟种西瓜市价由82年一斤7分钱提高到1.5角左右;运往外地销售价每斤可达3—4角。抢先外销的一批人赚了钱,多的四、五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消息传开后,合股经营增加到十几伙达一百多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仅西瓜外销500多万斤,贸易额50多万元。种植西瓜较多的园坑、松州的农民,眉开眼笑。仅西瓜单项收入上5000元的有六户,上3000元的十多户,上1000元的有三十多户。另外,在浦南还有个渡东村,该村也有几户种西瓜,他们按老传统,等待上门买瓜,瓜熟了却销不出去,部分烂在瓜园里,最后还得由镇党委出面帮助,才得到解决。
  1983年8月,坚决打击现行刑事犯罪活动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当年销售西瓜吃到甜头的农民初步学得了一些市场经营的经验,他们试销香蕉的外销(当时荔枝和龙眼干果是热门货,还不许农民经营外销),先在本省运销,接着,又沿解放前外销柑桔、柚子、红糖等土特产的商业路线,到浙江、江苏、江西、上海等地试销。从当时情况看,由于外销的刺激,秋季香蕉大登场时,行情看好,每斤市价由82年的2.7角提高到4—6角,外销价达1—3元。信息传开后,经营外销由原来诗朋、浦南等村的二十几伙人增加到三十多伙二百多人。几年来发展到五百多人,并陆续建立了固定的收购点,另有收购人员三四百人。这些自发的向外运销水果的农民,他们采取股份经营形式,在经营中,有分有合,有进有出,但队伍基本稳定。
  1984年,根据向外运销果品出现的问题,镇党委及时进行研究,认为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具体帮助,由书记陈老笔带着镇经委主任、诗朋村党支部书记,到浙江省宁波市与人防办洽商,决定于该市建立起第一个香蕉销售基地。此外,几个外销地方也先后建立了类似的货栈,经过这样建点设栈之后,一伙伙外销的农民又有了常驻人员处理具体事务,经营逐步走上正轨,销售方法一般的是经营价格由货方定,按销售总额付给货栈一定的手续费。“货栈主”也联络一批商贩,组成销售网络。常来批发的商贩,给予适当的优惠。
  由于市场经济逐步扩大与发展,向外运销果品货物越来越多,既有本市本省,还有外省的大商贩,竞争十分剧烈,市场价格经常浮动,从商者也时盈时亏;信息灵通,资金雄厚,措施得力的,还是盈利者多。例如广东省有些村全村合股在上海经营香蕉,资金和货源雄厚,当我市的香蕉运进上海,他们就压价出售,我们只好按当时市价出售。我们卖完了,他们就提价。这样的竞争,暴露了浦南外销的弱点,即资金与经验的不足,因此他们不得不退出上海这个市场。另外,还有一些外销的农民,在其他方面和地区的剧烈的竞争中,亏损过多即一跌不起,不过这只是少数的现象。
  经过几年奔波,这批浦南的农民商业大军,越锻炼越成熟,由单项经营水果到兼营其他农副产品;由另售到小批量发展到批发;货源以本地为主,有时也延伸到本市各县,甚至到广东、广西收购;外销地由本省扩大到浙江、江苏、江西、安徽、上海、南京、沈阳、哈尔滨。1992年,有二十多人到莫斯科、十多人到广西中越边境进行贸易。
  另方面,由于这批农民的商业大军,不断地组织土特产外销,既活跃和繁荣了市场经济,也有力地促进了浦南镇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新的形势下,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及时领导各村对农业结构以逐步调整。1980年水稻年面积13235亩,产量134844担,到1987年,年面积11601亩,产量129404担。年面积减少1634亩,产量减少5440担。减少的面积,其中低浦田208亩,改为养鱼池和种茭白笋;陡仔田和原农改田1426亩,改种甘蔗628亩,香蕉414亩,其他作物384亩。这些地种水稻,原来是“媒婆薪重于新娘礼”(意思是种子、肥料等成本高于收获量),经过调整,因地制宜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了。
  水果方面,过去发展缓慢,产量上不去。由于向外贸易,打开销路以后,价格提高了,其产值与效益比粮食生产更好。当地农民自己测算,一亩中等产量的香蕉,产值千元以上;一亩中等产量的水稻产值八百多元,成本又高于香蕉。这样,农民对于可开垦种植或可改种的土地,都及时种上水果。因而水果迅速发展起来。从浦南镇水果生产统计,1980年面积4280亩,产量25518担,1987年面积10479亩,产量107512担,七年间水果种植面积增多6199亩,产量增加81994担,而经济上的增收就更多了。
  几年来,浦南镇出现的这批农民商业大军,一般的都是青壮年,他们外出经商后,原来承包的土地多数往亲戚朋友手里集中,生产便于经营。从1983年起,本镇农民向外承包土地每年合计2464亩(本镇的土地不算在内),合同期一般订三年。这些地用于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本镇的土地也得以合理的轮种,提高了效益,减少了农事纠纷。浦南派出所所长陈俊湘说:“剩余劳力搞香蕉外销,向外承包土地搞生产,外单位在本镇插花地的农事纠纷也得到解决,由此,也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策符合实际,调动了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副产品不断增加。浦南这批农民商业大军,对外运销土特产,每年贸易额达一千万元左右,缴纳国家税收五十万元左右(包括在外地缴纳的税金),他们对国家,对社会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附注

附注: ①浦南公社在1984年批准建镇,这里统一称镇与村。 ②“伙”是合股经营的单位,有大有小,有合有离。 ③“年亩”,系统计专用名词,即一年早、晚季水稻面积相加除二的商数。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惠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