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防洪工程建设亲历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36
颗粒名称: 漳州防洪工程建设亲历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32-37
摘要: 1959年9月,我调到正在组建的九龙江下游防洪工程指挥部漳州分部,负责办公室工作。此后七个春秋,我和漳州防洪水利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就当年的亲历及所见所闻忆及如下。九龙江是福建第二条大河,分为北溪和西溪两大主流。北、西两溪于龙海福河汇合出海。九龙江上游山高坡陡,河道曲窄,又是个多雨、暴雨区;加之水土流失,河床日淤,每遇台风暴雨,造成下游洪患严重,特别是西溪下游为害甚烈。但限于财力和技术条件,这些堤段标准偏低,仍难抵御较大洪水侵袭。中共龙溪地委和行署在带领群众抗灾救灾的同时,下决心修建九龙江下游防洪工程,以保卫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漳州市的指挥机构于1959年10月27日建立。
关键词: 徐苍生 人物传略 芗城区

内容

1959年9月,我调到正在组建的九龙江下游防洪工程指挥部漳州分部,负责办公室工作。此后七个春秋,我和漳州防洪水利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就当年的亲历及所见所闻忆及如下。
  (一)
  九龙江是福建第二条大河,分为北溪和西溪两大主流。北溪经龙岩、漳平、华安、长泰,绕过漳州北郊,全长274公里;西溪经平和、南靖、纳琯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之水,直泻靖城聚合,过天宝,越漳州市区向东,全长172公里。北、西两溪于龙海福河汇合出海。
  九龙江上游山高坡陡,河道曲窄,又是个多雨、暴雨区;加之水土流失,河床日淤,每遇台风暴雨,造成下游洪患严重,特别是西溪下游为害甚烈。笔者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溪下游自公元999年至1908年共910年,较大的大水灾44次,平均20年一次:公元1911年至1949年共39年,大洪患4次,平均9年半一次;1950年至1989年共40年,大洪患12次,平均3.4年一次。可见洪水频率越来越繁。笔者当年从古籍史志中发现,有关漳州水灾惨景的记述甚多,现摘录一二:
  1183年(宋)9月“大风雨,州城半没,坏890余家⋯⋯”;
  1463年(明)7月“疾风暴雨,平地水深五丈许,⋯⋯桥亭漂没无存”;
  1603年(明)8月初五未时“台风大作,坏城垣民房;是日海溢堤岸,骤起丈余,没民舍数千余家,人畜死者不胜数⋯⋯”;
  1794年(清)8月“水积半旬不退,人口淹死,房屋倒塌⋯⋯”;
  1904年(清)8月“西北两溪水漫街巷,新旧两桥皆垮⋯⋯”;
  1908年(清)9月20日“连日大雨,溪河暴涨,堤岸冲溃十余里。”《八闽纵横》称“是百年罕见巨灾,饿死淹死五千余人。”笔者从民间曾搜集过一些旧照片,尽管已有多处剥落和发黄,但照片上当年的废墟、老妪的哀号,其惨状仍历历在目,望而寒颤。
  历史无情地流逝。漳州人民梦寐以求的治水愿望直至解放后才逐步实现。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领导郊区人民修复和加固了谢溪头、前山、天宝等旧堤。50年又先后在北溪建了浦南、浦林等堤段。但限于财力和技术条件,这些堤段标准偏低,仍难抵御较大洪水侵袭。(二)
  1959年9月12日,六号台风带来了特大暴雨,旧堤多处冲垮泛滥,市区再度浸在茫茫水中⋯⋯。
  中共龙溪地委和行署在带领群众抗灾救灾的同时,下决心修建九龙江下游防洪工程,以保卫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后的10月,以专员秦秀峰、副专员陈天才为正副总指挥的“九龙龙江下游防洪工程指挥部”宣告成立。沿江各县(市)相继建立了指挥分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行动,按辖区分段施工。省水电厅勘察设计院承担了工程设计任务。一场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治水运动从此拉开了帷幕。
  漳州市的指挥机构于1959年10月27日建立。市委副书记申文成任指挥,赵义、江汉、陈子敬任副指挥。一批党政机关干部来到了指挥部,领受各项任务。除了办公室负责综合任务外,指挥部还设有职能科室和工区,其主要负责人有:
  政工科陈仰堂、行政科陈闽新、财务科徐德胜、保卫科陈明亮、工程科祁高民、技术主管姜邦彦工程师、器材科欧王露等等。
  指挥部下辖三个工区、二个石料场:
  南岸工区和康山工区均由徐春德负责:石堤工区由张亚盛、祁高民(兼)负责;新开辟的万松关石场和粪箕湖石场,分别由张家臣和潘清木负责。为了统一指挥调度石料运输,指挥部在镇头宫设立运输指挥所,建简易码头,由高云举统管。
  上万义务劳动大军按系统、单位编成连、营、团。市委和政府机关的部、委、办、局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民工团的团长、政委。
  1959年11月10日,漳州防洪工程首先在南岸动工,市委第一书记康仲吉挥锄破土。11月23日,西起康山、连接洋老洲的北岸土堤也相继动工。一时南北两岸堤防建设工地旌旗招展,来自机关、部队、工人、学校、街道和郊区的各路义务劳动大军,踊跃参加建堤。工地上人山人海,肩挑车运,一片沸腾,其景其情十分壮观感人。仅一个多月,至1959年底,南岸土堤完成填方8万多立方米,占全部任务的48%;北岸土堤也已完成3万多立方米,占任务的21%。
  与此同时,远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万松关、粪箕湖石场,几百名惠安等地来的打石工人,冒着山上冷冽寒风,加紧开山打石。驻漳的空军、陆军派出了60多部军用卡车,支援运输石料,从崎岖石山,一车车运到镇头宫码头,然后一块块搬上木帆船,沿着九龙江,朔水十来里,运抵市区石堤工地,真是“块块石头来之不易,长长大堤众志成城”!
  (三)
  1960年5月,工程进入施工的关键阶段,南北两岸土堤已完成近八成任务;市区2.17公里的石堤,清基填沙已经完备,开始砌石了。6月9日,正当人们战斗正酣,一场无情的特大洪水悄悄来临:受一号台风的影响,暴雨倾泻,九龙江西北两溪同时发洪。10日,两溪洪峰相遇,又受海潮顶托,来势凶猛,未闭合的土堤和刚砌出地面的石堤,几乎全线崩溃。市区34条街道受淹,有的地方洪水漫过二层楼房,人们爬上屋顶,呼救之声不绝。入夜,一片漆黑,滚滚洪流吞食着人民生命财产⋯⋯这就是人们至今仍在叨念的“六·九”洪水灾害。
  当时,党中央派来了飞机和船艇,向受困的人民投放食物和抢运妇幼,广大军民共谱了抗洪救灾的英雄凯歌。
  “六·九”过后,望着半年多来日夜奋战的被毁的防洪工程,人们心情十分沉重。市委在领导全市人民救灾生产、重建家园的同时,号召全市人民振奋精神,排除万难,重组大军,加紧建堤,保卫城乡安全。
  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各路大军再度上堤,日以继夜的加紧施工。直至1961年5月,南北两岸土堤和市区石堤,战胜重重困难,宣告按设计标准基本建成,共完成土方30多万立方米,石方2.7万立方米。同年7月,漳州扩大郊区,原由龙海管辖的天宝、前山、下洲和北溪的浦南、浦林、吴浦等堤段,划归漳州管辖,从此形成了西北两溪防洪管理体系,保护着漳州36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四)
  漳州人民建堤之时,正是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束紧腰带、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是催人奋发的精神动力。当年,参加义务劳动都是自带工具、不计时间、不取分文的,干部带头吃大苦、挑大担的作风更是令人钦佩。记得我们指挥部一、二百名干部,常年风餐露宿,生活在工地、石山、码头,好多人长时间没有回过一次家,不少人患了水肿病仍坚持工作。江汉副指挥几次昏倒工地,也没休闲一天;老工程师姜邦彦拖着瘦弱的身体,风里雨里在工地奔忙,一回到指挥部就躺在长椅上矇会儿,这就是最舒适的休息。在建的日日夜夜,有一名消防战士、一名空军战士和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工,在自然事故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时光已过30多年,长堤建成后年年加宽加高加固,经受了几十次洪水的考验,漳州安然无恙。但是,查治隐患、整修险段仍是艰巨工作,况且综合治理九龙江是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治水是任重道远,但愿当年建堤的无畏、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能够成为今后治江治水的精神财富,把九龙江治理好。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苍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