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爱国怀乡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34
颗粒名称: 林语堂爱国怀乡轶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8-31
摘要: 作为著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长期旅居美国纽约,是颇为引人注目的。美国有关部门曾派员探询林先生有无加入美国国籍的意愿,但林反映冷淡。以后,有关人员仍然十分关注,又多次提及此事,他干脆给予明确的答复:。直至六十年代初,林语堂先生正式归返台湾定居,他始终未加入美国国籍。“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占中国领土,蹂躏沦陷区的人民。由于林先生的声望,林语堂的评论使美国朝野引起了震动。在此期间,林语堂先生曾两次回国,会见了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七十年代初,才华横溢的爱女林如斯突然自杀死亡,年迈的林语堂先生精神上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关键词: 林语堂 人物传略 芗城区

内容

一、“我是中国人!……”
  作为著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长期旅居美国纽约,是颇为引人注目的。美国有关部门曾派员探询林先生有无加入美国国籍的意愿,但林反映冷淡。以后,有关人员仍然十分关注,又多次提及此事,他干脆给予明确的答复:
  “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本人无意加入美国国籍。”
  直至六十年代初,林语堂先生正式归返台湾定居,他始终未加入美国国籍。
  二、“日本征服不了中国!”
  “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占中国领土,蹂躏沦陷区的人民。当时已从巴黎返回纽约的林语堂先生先后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日本处于绝境》等政论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犯下的滔天罪行:先后出版了《风声鹤唳》、《啼笑皆非》等长篇小说,对美英两国摇摆不定的对华政策以及两面派手法进行公开抨击。由于林先生的声望,林语堂的评论使美国朝野引起了震动。
  在此期间,林语堂先生曾两次回国,会见了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巡察了前后方的抗战情形,还在重庆中央大学发表演说,极力主张大敌当前,必须提高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抗日战争期间,林先生曾多次汇款回国,救济沦陷区的同胞;支持长女林如斯留在国内,参加昆明军医署属下的战地医疗队工作:支持妻子廖翠凤担任纽约中国妇女战时救济会副会长,“为国内难民募捐了不少钱”。总之,正如作家郁达夫所说的:“他为我国尽了一份抗战的力。”
  三、“走科学种田之路,一定会富起来的。”
  在抗战期间,林语堂先生曾携眷返漳州探亲,还特地从美国带回一批花生、甘蔗、玉米的优良品种。他深深懂得贫穷、落后的闽南故乡,是多么需要这一类的东西啊!
  林先生回到故乡五里沙后,立即把这些良种挨家挨户分发给乡亲们,对家乡父老说:“凭着咱们这样好的自然条件,加上科学种田和使用高产耐旱的优良品种,一定会逐渐摆脱贫困富裕起来的。⋯⋯”当他发现乡村用水极为困难时,便立即解囊雇工在村口挖了一块八亩见方的大池塘。本来还想办一所学校,地址也定了,但因为村民们不理解林先生的良苦用心,舍不得填田地盖校舍,所以没有如愿。如今,五里沙村还有一些优良的花生种在繁延,村口的大池塘仍在为乡亲们提供灌溉、洗涤之便,乡亲们深情地说:“这是林先生的遗荫啊!”
  四、“何时才能返乡探亲扫墓呢?”
  漳州市郊天宝镇五里沙村村后的山坡上,茂密的香蕉林中,安葬着林语堂先生的双亲。解放四十多年来,他双亲的墓一直得到当地乡亲们很好的照管。即使十年动乱期间,坟茔也没有遭到破坏。
  林语堂先生旅居香港时,曾多次亲临九龙新界,面对内地广袤之山山水水,大有根不能着地的感觉。满腔浓得化不开的乡思,使他常有返乡访亲探友、祭扫祖墓之意,并曾通过有关渠道进行探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成行。
  当他得知祖坟得到很好的保护、故乡亲人常在怀念他时,极感欣慰。他曾多次对身边的儿孙说:“何时能够返回内地看看,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段时间,他把暮年思乡的炽热感情,熔铸入《我的故乡——漳州》一文之中。
  遗憾的是,林语堂先生在“四人帮”倒台前夕病逝,生前的愿望未能实现。
  五、“我要埋在祖国的土地上⋯⋯”
  七十年代初,才华横溢的爱女林如斯突然自杀死亡,年迈的林语堂先生精神上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毅力坚强的林先生依然按期完成了《当代汉英词典》的编纂工作。以后,他的心脏病加剧。有一天,他对服侍他的亲属郑重交代;“我百年之后,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我的骨灰运回乡⋯⋯”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林语堂先生在香港病逝后,其灵柩由他的亲眷运送至台湾省台北市,安葬在阳明山麓的林家“有不为斋”别墅的庭院之中(此别墅已改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由台北市当局管理,向公众开放)。
  漳州七宝亭供奉男性观音
  漳州除了南山古寺供奉观音菩萨外,还有许多庙宇也供奉观音菩萨,但所供奉的都是女性观音佛像,惟有位于东南隅的祈保亭所供奉的却是一尊有胡须的男性观音,慈眉善目长须垂胸,面相祥和。
  据说观音能现三十三身,救七十大难,原为男性,自南北朝始,特别是在唐代,观音菩萨造像才多作女性,形象慈爱、典雅、雍容、飘逸。
  七宝亭原名祈保亭,1938年弘一法师落脚漳州,住锡祈保亭时,因取其谐音,将“祈保亭”改为“七宝亭”,并亲笔书写横匾一块,悬挂寺前。
  (沱)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志勇
责任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