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新引水工程兴建前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15
颗粒名称: 宝新引水工程兴建前后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83-87
摘要: 宝新引水工程是从南靖县宝林引水入渠经天宝、石亭至北斗新亭止。群众简称为“宝新水利”。这条引水渠道是通过人工开凿,从西往东横卧着,利用地理陂度由高及低引水入流,然后再从水渠分流引入沿支渠到农田,以缓解沿渠经南靖县靖城镇的东坂、湖林、院前村和芗城区的天宝镇的月岭、盘谷、过塘、仙都、后寨、大寨、洪坑、埔里,直到石亭镇庵山、龙秋、埔尾??新厝等二十多个村庄。灌溉面积达2.2万亩。宝新引水工程是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而兴建的。设计流量每秒60立方米,基本上达到排除山洪涝水的灾害,促使这一地区在一般旱涝之年也得到稳产高产。
关键词: 漳州市 引水工程

内容

宝新引水工程是从南靖县宝林引水入渠经天宝、石亭至北斗新亭止。群众简称为“宝新水利”。这条引水渠道是通过人工开凿,从西往东横卧着,利用地理陂度由高及低引水入流,然后再从水渠分流引入沿支渠到农田,以缓解沿渠经南靖县靖城镇的东坂、湖林、院前村和芗城区的天宝镇的月岭、盘谷、过塘、仙都、后寨、大寨、洪坑、埔里,直到石亭镇庵山、龙秋、埔尾⋯⋯新厝等二十多个村庄。灌溉面积达2.2万亩。
  宝新引水工程是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而兴建的。为什么要兴建这么一条总干渠30公里长的引水渠道呢?还得从解放前说起。
  天宝茶铺有个大水港,因地势低洼而常年受涝,而在大水港的东边和北面丘陵,因地势高而常年缺水,人们叫它龙脊地,这是自古以来地理条件而造成的状况。过去沿山一带的农田,为了争得少量的水来灌溉一块耕地,不得不在田间开个小水塘蓄点水或水井打点水,以应急需。若遇到久旱无雨时,人们只好望天兴叹,寄希望于神灵,祈天降雨。然而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不断地过着无雨受旱的苦日子。
  1946年那年夏季,漳州百日无雨,农田缺收,天宝地区旱情尤其严重。如庵边村连村内的井水也快要干涸了,人们日以继夜地排着长队在水井边和水泉边等着打水到家里煮饭,其他用水基本断绝了。在这极其难熬的日子里,群众烧香拜佛,求神灵恩赐甘泉,最后,群众推举龙泉村戴某某等为首,发通知各村,组成群众求雨队伍。按约定日期在龙泉村集中。求雨的人身穿白衣,头上不戴斗笠或其他遮日东西(叫头不戴顶)而任日晒。接着,求雨长队又向泉源较多的地方请求降雨。而后,求雨队又走向龙溪县衙,恳求县太爷协助求甘雨。求雨队行进时走一段路要一跪三拜,由领头人唱道:“天啊!下大雨救万民!”然后,求雨队众人跟着喊叫!从村庄到田野,由农村到城里,如是反复地跪拜、喊叫,表示诚心祈求上天降雨。虽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行动,但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在苦难中的呼唤。然而,在旧社会,老百姓遇到了灾害,官府不能为民排忧解难,群众也只有哀求于神灵,寄托自己的希望而已!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的疾苦,发动群众并依靠集体的力量,与天斗,与地斗,解放生产力,解决生产上困难。从五十年代起,在天宝、过塘发生了多次旱灾,在灾害面前,领导和干部总是走在前头,带领群众与天斗,与地斗,群策群力开展保苗夺丰收。1953年遇上旱灾,当时五区区长徐运保亲自到旱情最严重的仙都、洪坑同群众共商量、同努力引水灌田,使灾年也能获得了好收成。
  1955年百日大旱,1956年旱季又连续70多天没下雨,早稻插不上秧,即使插上的也将枯死。在此情况下,党和政府及时组织群众,发挥集体力量,引水上山,开展了群众性的抗旱斗争。如洪坑村共产党员戴永水,根据本地情况,组织群众,从布坂村的下田用三架水车(后来人们叫它三个车位)并排从最低处把水“车”上岸,然后一层一层地又把水往高处“车”上去,共用三十九架水车,接连“车”水十三层,最后把三十多米低的水,用水车引流到林前村(约二公里多远)。同时,还发动提水吊桶18个、戽斗56支、绞水桶133台,在水渠上、在池塘边,吊水灌田,以顽强的精神,终于战胜了这一年的大旱灾。又如大寨村共产党员韩先进及时带领群众,用同样方法引水到受旱的草墩洋灌入农田。
  经过1953年和1956年两次抗旱并取得了好收成之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急切要求尽早解决水的问题。当年,天宝和过塘的党政机关在总结抗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也充分认识到只有搞好农田水利,才能长期的保持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因此,决定选择适当地点开渠引水,以解决大面积农田的用水问题。1956年冬,经过调查研究后,着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勘探、测量,决定从南靖县靖城镇宝林芗江(九龙江西溪支流)作为进水口,沿天宝山下,挖一条水渠,经九美亭到天宝过塘直达石亭新亭。因起点在宝林,终点在新亭,因此命名为“宝新引水工程”。
  宝新引水工程从1956年10月动工。由国家拨款补助,群众集资兴办;沿水渠受益的天宝、过塘、石亭等村发动群众投工,其他有关方面也积极地给予支援。至1957年5月全线竣工投入运行。
  完成后,“宝新”工程的概况:
  “宝新”底面宽3米多,上底宽8米以上。引水设计流量每秒3立方米,实际引流量为每秒1.7立方米,灌溉面积2.2万亩。
  整个工程配套有总干渠长30公里,支渠22条,长达29.5公里,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主要支渠8条计长22.6公里。渠系有大小建筑物10座。总投资67.24万元,其中国家历年投资44.98万元。完成土石方72万立方米,投入劳力308.5万工日。工程建成后,为便于控制和管理,沿渠建筑有十二个水闸:进水闸(引水闸)、九美亭节制闸、宝珠岩排洪节制闸、猪母坑节制闸、垅尾引洪闸、虎将公排洪闸、园仔坑节制闸、林前排洪闸、埔里节制闸、张坑节制闸、凤园排灌闸、茶铺排灌闸。以上各闸门,起初用木闸门,后改为机动的木闸门。近几年来,进水口引水闸、九美亭闸、埔里闸、张坑闸、茶铺闸已改为钢板闸门或钢筋混凝土闸门,并大部分用电动控制,提高闸门功能。
  从六十年代开始,因九龙江水位下降,宝新引水工程原设计进水量也减少了许多,从九龙江引入的江水到仙都、洪坑附近,埔里以下的渠道水流大大减少,尤其到石亭一带,地势偏高,又是水渠后半截,引入的江水更难于满足需要。因此,从1963年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建成后,经研究协调,把埔里到新厝这一段的灌溉任务,转由大水港电力排灌工程承载。
  另方面,由于宝新引水渠道是沿着天宝大山脚下延伸的,当大雨来临,山洪暴发时,水渠即要暴满成灾。为解决山洪水害,1975年8月又建天宝中排工程。这个工程的总干渠位于埔里闸往南经张坑、凤园、后巷、茶铺出口流入九龙江西溪。
  天宝中排工程于1980年9月竣工,设计排洪流量每秒60立方米,从垅尾溪建拦砂滚水坝,由进洪闸二孔引入扩大渠道右干渠系,流至埔里往南直至茶铺与后巷交界处开凿中排流渠。由总干渠引水流入九龙江,解决山洪水害。总干渠长4.55公里,底宽18米,总投资达137.4万元,完成总土方量153.12万立方米。砌石方16622立方米。砼〈混凝土〉2001立方米,计用水泥1360吨,钢材57吨,木材355立方米。天宝中排大小建筑物105座,两岸砼砌石护坡长2100米。设计流量每秒60立方米,基本上达到排除山洪涝水的灾害,促使这一地区在一般旱涝之年也得到稳产高产。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芗城区文史资料,包含了政协工作的回顾,漳州华侨新村兴建始末,漳台兄弟鼓铺——蔡福美,“刺激”可致成功——少年许地山軼事,爱国青年林惠元之死补遗,漳州地区天主教之“第一”,漳州古城的兴废,漳州古城内——七阴八阳桥与九街十三巷,唐朝的松州书院,漳州典当业概况,三十年代的漳州万国储蓄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戴腾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