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校史断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07
颗粒名称: 寻源校史断忆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6
页码: 72-77
摘要: 漳州寻源中学于1881年由美国归正教公会创办,原名寻源书院。1907年改名协和中学。1914年又改名寻源中学,1918年兼授大学两年课程,1931年正式立案。校址原在厦门鼓浪屿山仔顶。当时学生多为教会家庭之子女。后为扩大学校基地,于1925年迁址漳州芝山,设立新学制,改办高初级中学,校政归董事会负责。美国归正教会派有牧师常年驻校协助管理。筹建工作于1949年底停顿,寻源农专遂告流产。大会由杨锡建主持,叶铁民致开幕词。1987年11月15日又在龙海县九湖乡政府礼堂召开一次大会,出席数百人。选举新的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郑文澜为会长,王增炳、叶尚菁、朱昌科、许镇坊等14人为副会长。责成宣传组郭上人等编印《寻源校友通讯》第一期刊。
关键词: 漳州市 校史 吴向国

内容

学校沿革
  漳州寻源中学于1881年由美国归正教公会创办,原名寻源书院。1907年改名协和中学。1914年又改名寻源中学,1918年兼授大学两年课程(后并入福州协和大学),1931年正式立案。
  校址原在厦门鼓浪屿山仔顶。当时学生多为教会家庭之子女(约占60%至70%)。学生数由初办的六十七人发展到几年后的百多人。林语堂、陈善述、张圣才等,当时均在学。
  后为扩大学校基地,于1925年迁址漳州芝山(今漳州市委、市府所在地部分),设立新学制,改办高初级中学,校政归董事会负责。美国归正教会派有牧师常年驻校协助管理。1932年红军第一次入漳,毛主席等首长曾住此处。1937年,董事长卓绵成(港商,漳州人)独自捐献银圆10万元为学校基金,学校规模逐渐扩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安全计,学校内迁华安县的藻苑(即草坂)。1942年,为适应漳州部分学生上中学的需需要,学校委派教师郭耿辉,负责在漳州南郊的新塘村,开设了一个初中班。
  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由华安迁回漳州原址上课,新塘村的初中班亦同时迁并。1950年,华英中学(1949年开办于解放街福音堂旧址,校长宋尚平)又并入寻源中学,学生达千人。1952年,改为龙溪农业学校。
  寻源中学历任校长有洪克昌(12年)、黄马惠(12年)、卢铸英(19年)、林育人等。1947年林育人赴美期间,由杨锡建代主校政。
  寻源农专之流产
  1948年,学校决定增办寻源农业专科学校。杨锡建因系金陵大学农学士,被公推负责筹建。经申请,龙溪县政府划原马道底体育场西面一大片竹园地为建校基地(现漳州宾馆所在地)。随即聘请校友陈迺东负责具体施工管理工作,开始伐竹平整。筹建工作于1949年底停顿,寻源农专遂告流产。
  投入政治斗争
  寻源系教会学校,平时师生极少介入政治活动。抗战期间,学校迁华安时,为抗日救亡,师生始经常组织宣传队上街、下乡,唤起民众,敌忾同仇,齐心抗战。1948年5月,为制止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对美国扶植日本”运动。寻源学生当仁不让,在魏徐刍、吴甲海(现名吴海)等进步学生的带动下,不顾当局阻挠,师生组织起来,冲出校园,上街示威游行。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学校师生多次以各种形式进行“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和迫害人民”的宣传活动。吴甲海等学生还参加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上山打游击,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校友日演出《大雷雨》
  1947年,学校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校友日活动”。这次活动是在当时代校长杨锡建的倡议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召开盛大庆祝大会外,还有歌舞表演会、田径运动会,並公演俄国话剧《大雷雨》,出版了特刊。
  话剧是在光明戏院演出的。原计划演三场,由于效果好,应观众要求,竟连续演了五场。该剧由教师宋尚平导演,叶寒玉画布景。宋尚平青年时代在武汉,即因既当导演又当演员而出了名。叶寒玉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经验丰富。两人合作,相得益彰。演员有欧阳子良、陈欢恬、吴森、吴甲海和林丽娟等。由于导演要求严格,演员排练认真,演出影响颇大。
  特刊由陈鉴修、陈湘舲两老师和吴向国主编。《闽南新报》印刷部承印。内容有杨锡建代校长的发刊词;宋尚平的《想到写到》一文,洋洋数千言,从剧本筛选、演员挑选、排练过程等等,作了详尽的叙述;此外,还有蓝畏三的《〈大雷雨〉不是曹禺的〈雷雨〉》,吴向国的《排练场一角》等。介绍演员的木刻像由叶寒玉老师绘像,梁少荣同学执刀。
  吟咏唱和之一斑
  抗战胜利后,学校聘请陈鉴修、陈湘舲先生担任高中部语文教师。他们古典文学根底甚厚,尤其擅诗善咏。在其影响之下,校内一时吟风甚盛,不但教师中多有唱和者,学生中亦颇多学步之作。
  陈鉴修、陈湘舲两老性格迥异,前者内涵,后者外向。故今尚能记忆的诗,以湘舲师所作为多。陈鉴修师有《题三七级毕业同学录》一律云:“青毡坐破钟声歇,握手临歧一惘然。此去各为千里鹄,吾衰已作九秋蝉。皋比倘了今生债,謦欬仍观异日缘。飞尽木棉搔首望,龙江帆影落樽前”。陈湘舲老师有《题三六级同学录》长短句:“南圆山,北歧山,磋切三年漳水间,欲别意何难!君意阑,我意阑,劳燕分飞泪暗弹,爱此教加餐”。又有《题三七级毕业同学录》:“干戈未定欲何之,再见悬知有后期。每日盘桓同水乳,一朝离散寂埙篪。合多乡树迎归棹,能否他年记紫芝?老矣怕听三叠曲,那堪更作送行诗!”《冷云》:“冷云千顷压危楼,世事都归枕上愁。一夜霜风欺薄鬓,全家破褐当轻裘。依然饮啖贫非病,如此生涯老未休。客散道孤牢闭户,别多阴雨费绸缪!”
  1946年,在《穷教员度岁吟》的唱和中,郭耿辉老师有:“丁此干戈扰攘年,青毡坐破抑何贤⋯⋯围炉样样都如旧,只欠儿孙压岁钱!”陈家瑞师(时在校代课)的一首,只记得末两句:“海外飞来千金券,度岁居然百万钱。”就连专长数理化,平时极少吟唱的郑文澜师,亦一气和唱两律,记得其中一首的前一截为:“粉笔生涯十五年,老妻骂我究何贤?半颓残瓦聊遮顶,百结鹑衣不蔽肩!”学生李金真春假回家,带了不少海鲜来校品尝,曾自咏一绝云:“鱿鱼目贼滋味好,争奈苦教不捧来!寂寞难堪春夜冷,一番吮箸劝三杯。”陈炯轩亦和唱一绝,后两句为:“异香扑鼻争掀盖,手夹箸翻生亦尝。吴向国《望乡》一绝,后两句为:“欲穷乡关无目力,三登犹叹客楼低!”这些学步之作,虽甚幼稚,然当时吟和之盛,可见一斑。
  雨后春笋的文艺社与墙报
  四十年代中期,学校曾掀起一股文艺活动热潮。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墙报活动,每月或隔月出版一期。每学期进行一次竞赛,由学校组织评比,前三名有奖。其后,逐渐发展为自发组织的文艺社。最先组织的是以吴向国、林国栋为主的《伐莽》文艺社。接着,黄少芸起而组织《南涛》,王振海、郭根样组织《啸涛》文艺社。这些文艺社均系同学自愿结合组织,各聘请部份教师为顾问组成;如《伐莽》聘请陈鉴修、陈湘舲、叶寒玉、宋尚和、宋尚平等教师为顾问。经费均由社员自筹。三个文艺社先后于1947—1948年间出版过单行本文艺刊物,但都只出一期,便因社员相继毕业离校而未能继续出版。
  在此期间,陈俊等几位海澄县籍同学,在陈湘舲师的指导下,亦编印过一期《海滨》文艺刊物,内容以写海澄县(今属龙海县)的人和事为主。
  母校情深的校友会
  寻源校友会早在1914年即已组织成立,並在漳州、小溪、福州设分会。1948年5月又在东铺头礼拜堂召开一次大会,出席数百人。大会由杨锡建主持,叶铁民致开幕词。会上除通过《校友会组织章程》外,还选举产生由叶铁民、杨锡建、陈应天等多人组成的理事会。叶铁民为会长,杨锡建等数人为副会长;还颁发了校友奖学金。1987年11月15日又在龙海县九湖乡政府礼堂召开一次大会,出席数百人。大会由林瑞栖主持。庄受福老师首先发言,深情地回顾了寻源中学的往昔,强调了母校的卓著成绩。会上发言的还有张威欣、严青蓝、王增炳。张鹏忠等校友。会上除通过《校友会章程》外,还选举张圣才、林疑今、韩德成、朱浴沂、庄受福等为名誉会长。选举新的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郑文澜为会长,王增炳、叶尚菁、朱昌科、许镇坊等14人为副会长。责成宣传组郭上人等编印《寻源校友通讯》第一期刊。
  (脱稿于1988年12月)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芗城区文史资料,包含了政协工作的回顾,漳州华侨新村兴建始末,漳台兄弟鼓铺——蔡福美,“刺激”可致成功——少年许地山軼事,爱国青年林惠元之死补遗,漳州地区天主教之“第一”,漳州古城的兴废,漳州古城内——七阴八阳桥与九街十三巷,唐朝的松州书院,漳州典当业概况,三十年代的漳州万国储蓄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向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