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皮影戏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06
颗粒名称: 漳州皮影戏史话
分类号: J827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皮影戏在漳州地区,俗称纸影戏。因为闽南缺乏皮料,有些艺人刻制皮影人物用厚纸片,映影的影窗也是用一张白纸裱挂起来的,故也唤为纸影戏。漳州的皮影戏始于何时,传自何方,据本地民间传说,明代即有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另据文学家许地山撰写的《梵剧体例及其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一文中考证:闽南的皮影戏与流行在印度、印尼的皮影戏有血缘关系。又据广东海陆丰的皮影戏艺人介绍,那里的皮影戏是由闽南传过去的。由此可证,台湾皮影戏的来源是由漳州传入的。1990年12月初,漳州举办“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演出前,在漳州文化部门支持下和芗城区木偶剧团大力协助,顺利进行了排练。文娱晚会演出时,以录相放映,受到好评。
关键词: 漳州市 皮影戏 陈郑煊

内容

皮影戏在漳州地区,俗称纸影戏。因为闽南缺乏皮料,有些艺人刻制皮影人物用厚纸片,映影的影窗也是用一张白纸裱挂起来的,故也唤为纸影戏。
  漳州的皮影戏始于何时,传自何方,据本地民间传说,明代即有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另据文学家许地山撰写的《梵剧体例及其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一文中考证:闽南的皮影戏与流行在印度、印尼的皮影戏有血缘关系。又据广东海陆丰的皮影戏艺人介绍,那里的皮影戏是由闽南传过去的。另外,据台湾报纸报导,目前最著名,被称为台湾皮影戏宗师的张德成,其第一代高祖张状是福建省南靖县小溪乡人(笔者按:公元1337年以前,小溪乡属南靖县,后该乡划为平和县属)。公元1650年,张状带着家眷渡海到达台湾,定居于高雄县大社乡三奶村,在当地屯垦兼演皮影戏。由此可证,台湾皮影戏的来源是由漳州传入的。
  皮影戏在漳州最盛行时是清末至民国初。每逢夏季(尤其是农历七月普渡期间)的晚上,市内的街头和四乡的广场,经常有皮影戏演出。富家做佛事时,也常聘请皮影戏班在其宅前或广庭中演出。主要的剧目是《目莲救母》、《三藏取经》等。
  当时皮影人全是侧面的,其大小通常在八寸至一尺之间。脸谱造型夸张,发型、头盔以及服装,雕镂精致细腻,近似民间的窗花图案。但不着色。常演的剧目有:《西游记》、《白蛇传》、《封神榜》以及民间故事。演出剧目没有定型剧本,艺人只根据其师傅口述传授,按剧情来分别场次、某个角色先后出入场;唱词念白由演者即兴发挥。通常是一个演员兼几个角色的唱、念。当时皮影戏班没有女演员,旦角的唱腔用假嗓音摹拟女声。说白多用方言。曲调各地区不相同,云霄、诏安、平和多用“潮音”。漳浦、华安、南靖多用‘汉调”。龙溪、海澄、长泰多用“北管”(京剧)。由于曲调不相同,伴奏的乐器也有所区别。总的看,比别的剧种简单。如龙溪、海澄的皮影戏,乐器仅有皮鼓(小鼓)、小锣、小钹、二胡、月琴等。照明全用清油灯(点燃灯蕊草)。
  漳州皮影戏班的人数不多,一般是四至六人。一人主演,一人助演,余者负责乐器兼帮唱。当时有不少演技高明的皮影艺人。据我在1923年间亲眼看到的,漳州北桥街(今大同路)有一个著名的皮影老艺人叫“牛仔司”,他双手能操纵两个角色,两脚能敲锣击鼓。皮影人放靠在影窗木框边时,他还会乘势以双手拉弦伴奏。整台戏可以单独胜任。其声带富有吸引性,引吭高歌,令人陶醉。不论生、旦、净、丑,都能表演的生动逼真,尤其是对白幽默,常穿插“答咀鼓”来逗观众发笑。又据《长泰文史资料》(1982年第1期)中记载:1910—1940年间,长泰县京元皮影戏艺人张昭明,他在映窗后面用竹箸勾住影人的背部及手足等关节处,能作出点头、比手、行走、翻跳、打架、擦泪等动作。官塘内社也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皮影戏艺人张红色,在长泰县很著名。
  1923年后,漳州的皮影戏已渐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地数次遭受南北军阀混战,社会不安宁,皮影戏的业务不好,艺人多半改业谋生;二是旧社会轻视戏班子,大家不愿意学演皮影戏,老艺人的技艺,后继无人,因而失传而消逝。
  1936至1938年间,中共漳州地下党领导的漳州“芗潮剧社”曾组织一支六、七人的‘抗敌皮影戏队”,在群众中演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主要的演员有:陈郑煊、郭佳。乐队人员有:洪永盛、黄文智、陈周桢等。这时期,把皮影艺术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如:将原来一尺高的皮偶改为两尺高。关节比旧皮偶灵活,能点头、转身、取物、开枪、开炮。道具增加飞机、战舰、房屋、水景等,飞机扔炸弹,房屋倒塌时,配以音响和烟火,场面动感逼真。又将皮影人物染颜色增加了美观。影窗的照明,采用汽灯或电灯,比旧皮影戏用油灯照明,光亮数倍。曲调采用“锦歌”配合抗战歌曲,既通俗又动听,宣传效果很好。
  皮影戏队成立后,首先在市区各街头演出,然后在市郊各乡以及石码、南靖、海沧、华安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剧目有《抗日英雄小白龙》、《金门失陷记》(陈郑煊编写),每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声名轰动一时的“抗日皮影戏队”,于1938年6月初,“潮剧社”遭受芗国民党反动当局解散,这支皮影戏队也随之瓦解。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皮影戏又重新活跃起来。1952年龙溪地区举办民间文艺会演时,长泰县参加演出皮影戏的传统剧目《临江驿》,由官塘村艺人张建发主演。改唱芗剧曲调。演出后,当地文化部门重视这个古老的剧种,将部分皮偶送交福建省文化局,作为我省稀有剧种妥为保存。
  1954年6月间,福建省举办第二次地方戏曲会演时,龙溪地区发现了闽南皮影戏三代相传的老艺人陈启记(海澄人)。他自二十岁起就向其父亲陈金益(艺龄四十七年)学艺。其祖父陈大丁(艺龄三十年)是闽南早期盛名的皮影戏艺人。陈启记表演皮影戏达四十一年(从学艺起至1954年),演技甚佳,省文化局派专人予以记录整理。陈启记口述的剧目,汁四十三本戏。他于1954年赴省参加会演的剧目,是他的拿手好戏《蹘天》。获演出奖。陈启记回归家乡不上两年病逝。遗下来的皮偶人物被海澄文化馆收购,据说在十年动乱中付之一炬,甚为可惜。
  此次地方戏曲会演,漳州文化部门与厦门联合组织“皮影戏代表队”参加。成员有漳州文艺工作者郭佳、陈文星、老艺人陈启记、厦门文艺工作者陈郑煊(原籍漳州)等。首先集中在漳州四中校内排练,並在公园仰文楼下作观摩演出。然后赴省参加会演,剧目《一把菜刀换机枪》,主演陈郑煊,助手陈文星、陈启记,获剧本创作奖。会演后,陈郑煊调回厦门文化处工作,陈启记返乡务农,后病逝,漳州皮影戏又再沉没了。
  1990年12月初,漳州举办“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陈郑煊应邀参加,他萌起了表演皮影戏的念头,根据《漳州民间故事》改编了闽南皮影戏《智取飞鹅峒》,並对皮影戏人物道具进行了改革创新,如:影人会跑马、射箭、捋须、会驾云腾空、喷火烟等。演出前,在漳州文化部门支持下和芗城区木偶剧团大力协助,顺利进行了排练。文娱晚会演出时,以录相放映,受到好评。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芗城区文史资料,包含了政协工作的回顾,漳州华侨新村兴建始末,漳台兄弟鼓铺——蔡福美,“刺激”可致成功——少年许地山軼事,爱国青年林惠元之死补遗,漳州地区天主教之“第一”,漳州古城的兴废,漳州古城内——七阴八阳桥与九街十三巷,唐朝的松州书院,漳州典当业概况,三十年代的漳州万国储蓄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郑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