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松州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500
颗粒名称: 唐朝的松州书院
分类号: G649.299.57
页数: 8
页码: 47-54
摘要: 芗城区浦南镇有座古老的书院——松州书院,该书院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距今有1285年之久,是漳州最早创办的书院,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早期的书院之一。松州书院经历陈珦的创办至复就松州别业,天宝元年陈珦殁时止,这一段劈荆斩棘,闯路问津,有三十八年。唐贞元二年,州治迁至龙溪县,书院前增建松州大庙,祀陈元光及其部将。增建后形成前庙后校,规模扩大,气势雄伟,参拜者连年不断。1864年太平军入漳烧毁了大庙,以后重建,仍然保持前庙后校原貌。解放后,该庙、校改为粮食仓库,室内外几经修建,因此碑文无存。松州书院除讲学书舍外,还有跑马场,书舍和厅堂占地五亩,跑马场面积约十亩左右,既有教学,又供习武,可见松州书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关键词: 漳州市 唐朝 书院

内容

芗城区浦南镇有座古老的书院——松州书院,该书院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距今有1285年之久,是漳州最早创办的书院,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早期的书院之一。松州书院经历陈珦的创办至复就松州别业,天宝元年(742年)陈珦殁时止,这一段劈荆斩棘,闯路问津,有三十八年。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至龙溪县,书院前增建松州大庙,祀陈元光及其部将。增建后形成前庙后校,规模扩大,气势雄伟,参拜者连年不断。1864年太平军入漳烧毁了大庙,以后重建(具体时间不详),仍然保持前庙后校原貌。解放后,该庙、校改为粮食仓库,室内外几经修建,因此碑文无存。
  书院从唐朝兴起,五代有了发展,宋朝盛行。松州书院的创办,是漳州边陲建设的需要,是一所官办的、比较成熟的书院。创办时由翰林承旨直学士陈珦执教,教学上有许天正在军中办学和置堡三十六,教诲士民的经验;有陈珦定省之暇聚州人子弟教于乡学的经历。书院内部设置没有记载。松州书院除讲学书舍外,还有跑马场,书舍和厅堂占地五亩,跑马场面积约十亩左右,既有教学,又供习武,可见松州书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据《龙溪县志》文载:“松州书院在二十三四都,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已废)。”明朝太仆侍卿陈天定《北溪纪胜》文载:“由溪西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保是也。”上述的记载,指明了松州书院和松州威惠庙在松州同一地点。另据唐朝漳州司马欧阳秬写的《陈珦墓志铭》文载:“景龙二年,龙溪县尹席宏隆礼聘主乡校,府君(陈珦)辟书院于松州。”“贞元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陈元光)而葬之(松州山,今浦南的石鼓山。陈珦迁葬于枫林堡木棉庵蕉子坑)。”
  这样,松州书院的旧址在二十三四都松州保,即今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的松州威惠庙址。笔者走访解放前当过道士和堪舆的人,都证实浦南镇现在的辖地都属二十三四都。松州保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松州村自古以来的专用名称;广义是浦南镇大部分村社的统称。
  从《陈珦墓志铭》记载的有关松州书院的兴办和改建,也符合松州一带千百年来民间的传说:据说建松州书院时,把松州山猫仔洞的石头打下来基建;后来,漳州州治从李澳川迁到龙溪县时,陈元光的骨殖奉敕迁葬在石鼓山,并在山下建松州大庙,祀陈元光等人,但大庙后殿仍保留着松州书院及生徒读书的地方。还有,《陈珦墓志铭》这个记载,也符合《志乘》关于陈元光墓正文的记述,和《漳南陈氏族谱》的记载。
  创办松州书院的目的是什么?由于没有书院的碑文,更无该书院的专著可供查考,笔者仅就志书、族谱等古书藉对此有关问题的记述,作以下几方面探索:
  首先从唐朝期间,就浦南松州一带的地理与历史状况看。
  原来,松州保的猫仔洞和桃源洞一带,是蓝、雷畲族居住之所,陆地有汉唐古道,九龙江北溪的水路从这里经过。地方虽然偏僻,却是交通要塞。此地距离江东柳营驻军有几十里路,故驻哨兵于此。因职方久废,不法之徒趁机结党嫖掠。案件发生,官兵来剿办匪人,强盗则隐迹于渔樵。躲过搜捕,官兵走了,仍旧出来拦路抢劫,爬船越货。因此,百姓把强盗经常隐匿的石狮寨叫‘贼仔寨。”
  驻守松州保行台的府兵队正宋用的《宋氏族谱》文载:“闽郡泉潮之间未有州治,山空路僻,地险林深。僚闽者于此聚居,游侦者于此杂处,结党嫖掠,出没无常。闽广时时被扰,行旅往往凄然。”这段记载说明未建州治之前松州一带的历史状况。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的父亲陈政,奉敕入闽靖边,在龙溪县柳营与驻军曾镇府交接后,出兵平猫仔洞和桃源洞,分兵驻守。南蛮归附、置唐化里。垂拱二年(686年)建漳州时,龙溪县尚未划归漳州。但是地方的绥靖,还是陈元光的责任范围。因此关系密切,在松州保设立巡逻行台,分兵屯垦。由此可见,当时松州保(龙溪县辖)虽不属漳州郡,但与陈元光的军事与政治有关。
  其次从陈元光施政策略,他主张在以武力征服之后,必须通过办学校,讲礼乐,倡伦理,以巩固政权。陈元光在《清建州县表》就明确的提出这方面的道理:“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土著之半,刀耕火耘,狩猎为生,凶暴为尚。可耕乃火田之余,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积弊遂逾于十稔。元恶既诛,余凶复起。诛不胜诛,徒难屡徒。抚绥未易,子育诚难。窃唯兵戎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倘欲生全,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在兴庠序。盖伦理讲则风俗自尔渐符治,法彰则民心自知感激。”陈元光这些建设边陲的施政要点在本地区起了很大作用。对龙溪县也有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使龙溪县决心要改变“海滨世无仕进者”的落后面貌,并选定在比较混乱的松州保创办书院,用礼乐以改造陋俗,创造长治久安的社会局面。
  再次,从龙溪县令席宏礼聘陈珦执教于松州书院,他在聘书上写道:“吉甫归而万邦为宪,太丘处而四境无盗。为导民于礼乐,无混迹于渔樵。且十室必有忠信,而海滨世无仕进者,实无教之尤,非生资之醜。盖鹿鸣不闻清音,龙门焉敢高仰!望惟开其茅塞。勿托疾以薪忧。”
  这份聘书既道出诚恳聘请之意,更主要的还说明创办书院的目的是“为导民于礼乐,无混迹于渔樵”;也期望通过教育,以改变“海滨世无仕进者”的状态。
  根据上述办学的目的,参加书院的对象分为两种。第一种对象作为培养的人才,生员相对的稳定,有一套的学习和管理制度。根据唐初重视教育的情况,由中央到州、县,层层设立学校。当时漳州户口5000户左右,属下州,规定学生名额四十人,配教授和助教各一人。学生的来源是当官的子弟和士绅、庶民中聪明的子弟,年龄在十四至二十五岁之间。另一种对象是愿意学习的士绅以及平民,他们可以到书院听讲论说典故。
  松州书院是官办的,由县令隆礼聘请执教。经费来源出于龙溪县。聘书上写着:“勿托疾以薪忧。”这六个字说明了二件事:一是席宏县令曾经聘请过陈珦,陈珦以经费的问题婉言谢绝;二是,县令表态要给予解决经费,请免耽忧。后来如何解决不见记载,但有一条线索:《丁氏古谱》载:‘泉南久罢屯”。也就是说松州保行台罢屯后,划土地给书院,至‘书院改祀龙湖而葬之”时,这时还有部分祭田。从《宋氏家谱》记载:“奉敕(宋用)俱葬在石鼓山南,而我祖劳绩有年,亦赐予祭田八十亩。”证实当时确有相当数量的祭田作书院和祭祀的费用。
  另据《陈氏族谱》记述:“陈珦字伯珙,号松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见武后称制,疏乞归养。”“赐承旨归养使,主本州文学。”“陈珦定省之暇,聚州人子弟教于乡学。他在松州书院执教未及三年,子弟多有向方。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殁,陈珦结庐大峙原。服满任漳州刺史,于开元三年(715年),夜袭巢洞,斩蓝奉高,并俘其余党,报了父仇。”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五十七岁的陈珦,“疏乞衰龄待终,复就松州别业,聚徒教授,品风月。”他还在龙溪县永安里置一庄。天宝元年陈珦卒,终年六十二岁。以上记述,更清楚的说明陈珦在“疏乞归养”后,在松州书院执教,而后,“乞哀龄待”还二度到松州书院讲学。
  陈珦任漳州刺史,文学一职由谁负责?据《许氏家谱》文载,许天正辅佐陈珦,于开元十二年卒,终年七十岁。子许平国袭父职,兼治州学,但是否也在松州书院执教,无可考。
  陈珦立州学,在松州书院执教时,把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融为一体,通过身教言教,导士民于礼乐,开士子的茅塞,都有深远的影响。据《福建省教育史资料集》文载,福建在唐代科名155人,其中龙溪县10人,次于莆田、闽县、侯官、居第四位。漳浦县2人,漳州郡共12人。五代期间,全省中进士16人,其中龙溪县2人(名单附后)。
  以上仕进科名者不一定都是松州书院直接培养,但这和陈珦立州学与创办松州书院,导民礼乐,移风易俗有很大关系的。从唐代漳州建郡以后,属龙溪辖地的二十三四都人才辈出,中进士、举人,外出为官有政声的,立碑坊、载于《志乘》的不乏其人。比较有名的有香州陈淳(陈北溪),系朱熹的得意门人,他疏释、阐述程、朱的理学很有贡献,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碧溪杨汝南,对中庸、春秋很有研究,力行“人惟不欺”,则仰不愧,俯不作心。归隐时来求教的络绎不绝。傅侍郎、颜尚书皆尝授业。杏林吕旻(吕明溪),官礼部侍郎,参与校纂《永乐大典》副本。打铁坑唐朝彝,官宗人府丞,廉洁之名的传说烩灸人口。还有银塘的赵德懋、赵怀玉,南塘李威,溪园林凤池,陈宅陈友定等也是颇有成就的人物。
  龙溪县尤其是松州一带地方通过礼乐的教育,以及其他政策的促进,社会安宁,民风移丑陋,士俗转温厚,南蛮服维新,百姓夜犬不惊。当年,唐陈政将军的军谘祭酒丁儒对此写了《归闲诗二十韵》,表示赞赏,诗云:“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好鸟鸣簷竹,村黎爱慕臣。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烽火无传警,江山已净尘。⋯⋯”
  以上这些说明了松州书院的创办,给这一带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科学和技术,不但促进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浦南镇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龙溪县的重镇。

附注

附: 唐代进士科: 姓名 及第时间 籍贯 资料来源 陈珦 开元19年(731年) 龙溪 八闽通志 周匡业 贞元8年(792年) 龙溪 八闽通志 龙溪县志 周匡物 元和11年(816年) 龙溪 八闽通志 龙溪县志 戴归德 元和13年(818年) 龙溪 闽书 戴添应 元和13年(818年) 龙溪 闽书 周汉杰 元和13年(818年) 龙溪 闽书 潘存实 元和13年(818年) 漳浦 八闽通志 王彦昌 元和13年(818年) 漳浦 八闽通志 谢翛 文德元年(888年) 龙溪 八闽通志 漳州府志 唐代荐辟:龙溪县陈邦、陈〓、周汉杰、见道光《福建通志》。陈〓见雍正《福建通志》。 五代期间进士科: 戴洪宗、南唐(961—975)龙溪 闽书 戴秉权、南唐(961—975)龙溪 闽书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市芗城区文史资料,包含了政协工作的回顾,漳州华侨新村兴建始末,漳台兄弟鼓铺——蔡福美,“刺激”可致成功——少年许地山軼事,爱国青年林惠元之死补遗,漳州地区天主教之“第一”,漳州古城的兴废,漳州古城内——七阴八阳桥与九街十三巷,唐朝的松州书院,漳州典当业概况,三十年代的漳州万国储蓄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惠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珦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