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公园今昔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405
颗粒名称: 漳州公园今昔谈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40-46
摘要: 1917年秋,陈炯明受孙中山委派率粤军入漳,开展“护法区运动”,对漳州城区进行改建,除拆旧城,筑溪岸,建码头,拓宽旧道路,兴办新学校外,还在城区动工兴建“漳州第一公园”。同时,还计划要在芝山和丹霞书院建设第二和第三公园,后因政局变迁,第二和第三公园未建成。“漳州第一公园”始建于1918年底,由汀漳龙道尹熊略、工务局长周醒南主其事。至1919年11月即告落成,费时不足一年。公园景物经过人工改建修整,把原府署衙门改为文物陈列馆和通俗教育会,其门壁左右仍保留着原有的“忠、孝、廉、节”四个丈方大字。四角亭后边有条通道,道的两旁草地上安放着咸通塔碑、石佛像,铜佛像、韦陀像等文物和几块嶙峋怪石。
关键词: 漳州 公园 今昔谈

内容

蔡庆麟
  1917年秋,陈炯明受孙中山委派率粤军入漳,开展“护法区运动”,对漳州城区进行改建,除拆旧城,筑溪岸,建码头,拓宽旧道路,兴办新学校外,还在城区动工兴建“漳州第一公园”。同时,还计划要在芝山和丹霞书院建设第二和第三公园,后因政局变迁,第二和第三公园未建成。
  “漳州第一公园”始建于1918年底,由汀漳龙道尹熊略、工务局长周醒南主其事。公园以原府署衙门为主体,拆除原六房科和府仓,拓宽府衙周围园地和“余园”(府衙内小花园),并征用周围民间部分处所,总计面积约四十二亩。至1919年11月即告落成,费时不足一年。
  公园景物经过人工改建修整,把原府署衙门改为文物陈列馆和通俗教育会,其门壁左右仍保留着原有的“忠、孝、廉、节”四个丈方大字。府署后面是仰文楼(原系知府眷属的住所)改为图书馆,园内依地势构筑,在龙虎山周围栽种许多梅花,于山岗上筑个五角形的“梅岗亭”,供游人赏花吟作,歇足谈论的处所。山岗南面建造音乐亭,供音乐爱好者弹唱表演。音乐亭西侧建个小四角亭并立碑,记载着辟园经营的事迹,署名为海丰陈炯明。四角亭后边有条通道,道的两旁草地上安放着咸通塔碑、石佛像,铜佛像、韦陀像等文物和几块嶙峋怪石。
  公园开设东、南、西三个大门。东大门的两旁安放一对“武”石狮(原系道台衙门的石狮),入门正中立一丰碑,碑的四面上端均有题字。东面是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北面是章太炎题写的“自由”,南面为江精卫写的“平等”,西面是陈炯明亲笔的“互助”。丰碑后面建个喷水池,池中安放四尊自开元寺迁来的石佛,池中央喷出自来水,淋在石佛身上,然后流入池中供金鱼游荡,舒闲雅致,又有动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赏。喷水池北面设公园管理处和苗圃。
  南大门前保留着原府衙的一对“文”石狮,进门正中建有六角亭,亭中六根石柱系原天后宫的庙柱,石柱上镌刻着盘旋石龙,琢工精细,形象逼真;因之命名为龙柱亭。亭中曾立石碑,镌刻孙中山先生所著的建国大纲,后来拆除石碑,改建石桌石凳,供游人歇息。南门内东侧,原有座土地庙和“保黎堂”场地,折除后改建成“兰圃”,培植凤尾兰、素心兰、大板青等多种高雅的兰花。“兰圃”东边原有保甲局及空地辟为运动场,内置木马、浪桥、滑梯、单、双杆、吊环、爬竿、秋千等体育设施,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场所。
  公园西门内侧,原属民间私有的“森园”和“晶园”的场地,建公园时全部征用并建造西门,西门内北侧辟为运动场,置篮、排球架,中间竖一旗杆,既作为球类练习与比赛场地,又可举行升旗仪式。运动场北端保留着宋朝开凿的半月形“七星池”,呈现了池水粼涟,山水相映的景色。1926年冬,何应钦率北伐军入漳后,在运动场北面,七星池前筑起“中山纪念台”,又改四方亭内陈氏的碑文为何氏率军入漳的记载,碑文上还镶上孙中山著作的党训。同时,在龙虎山北坡地面上用红色草铺垫构成“中山公园”四个大字,从此,漳州第一公园易名为中山公园。
  公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楼馆亭碑,古色古香,山岗水池,相映生辉。几十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演变,中山公园的景物大有改观,并在时代前进中一度成为本地区的政治活动中心。
  1924年爱国青年卜益友,因宣传民主,传播新文化,反对军阀统治而被张毅枪杀,在张败退后,漳州各界人士聚集在公园音乐亭召开“卜益友追悼会”,追念他勇于抗暴的爱国行动。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漳州后,群众情绪激昂,义愤填膺,工人、学生群起罢工、罢课,在公园集会抗议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在漳州掀起抵制日货的浪潮。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4月27日以王占春为首的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于公园仰文楼成立,5月1日又在公园运动场召开“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庆祝红军攻克漳州的重大胜利,号召工农群众继续向敌人作斗争。
  同年,龙溪县农民协会在公园音乐亭东侧的平屋里成立,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芗潮剧社和各中学进步团体,多次在公园进行文艺演出,宣传发动抗日救国。
  1938年间,仰文楼被敌机轰炸,不久改建为平屋,仍旧作为图书馆。以后,为预防敌机再次空袭,在苗圃旁边地下挖了防空洞,并以其遗土在苗圃西侧堆成土丘,丘顶筑个六角亭。
  后来,音乐亭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利用该地改建为水池和假山,放养几只猴子和水鸭。但因管理不善,猴子和水鸭失散和死亡。不久,水池干涸,假山倒塌。
  抗日战争胜利后,漳州各中学进步师生反对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中学师生多次在公园运动场集会,揭露美帝国主义侵华和国民党的独裁腐败统治,组织师生罢教、罢课和上街游行。
  1949年9月漳州解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对公园重新设立园林专管机构,多次拨专款对公园进行整修。解放前,原知府衙门名为文物陈列馆,实际是长期被国民党龙溪党部所占用,文物散失,屋房破损。解放后,由市政府拨款修建,改设文化馆和图书馆,馆内有南北两个贯通的大厅,多次被作为展览厅和歌舞练习场所。其间,还曾暂时被漳州杂技团借用为团部。
  图书馆西面有一块狭长的草地,解放后曾利用这块空地开设一个小型动物园,饲养少量普通动物。不久,又改设为小花园,种一些四时花卉,命名为“馨苑”。
  公园东门内的喷水池,解放初即重新整修,拆除四尊石佛,水池中间改建为上下五个垒叠五角星,上端雕塑一只白鸽,象征和平。“文革”期间又改为假山喷水。喷水池北面仍保留一排平屋和花圃,设园林管理处于此。
  公园南门内东侧,原有兰圃和运动场,早已荒芜倒塌,以后曾一度以竹篱笆围起一个“迷园”,迂回曲折,供游客穿梭迷离而取乐,但时间不久篱笆倒塌断裂而废弃。1955年由人民政府拨专款于此建造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每逢清明节,许多学校的师生到碑前敬礼、献花,瞻仰与缅怀革命烈士的功绩。1964年又在纪念碑右前方建造了漳州第一个有看台座位的露天灯光球场,平时供体育爱好者练球,节假日在此举行全市性的篮、排球比赛,为发展漳州群众性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公园北端原有的“中山纪念台”,面积小,设置简陋。解放后,改建为有屋顶的露天戏台,台前运动场拓宽为平坦的广场,作为全市主要的群众集会和大型宣传的场地。
  园内龙虎山,原有山岗上及其周围栽种的梅花,因失去管理,逐渐枯死。解放后,改种风景树和多种花卉,上下山岗的道路也几曾修建,便于游客行走,岗上五角亭仍保留至今。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破四旧的号召下,公园里的龙柱亭六根龙柱,被用灰填平成六根灰圆柱。小四方亭里原有的石碑拆除,改立镌印毛主席诗词的石碑。龙虎山北陂地上的“中山公园”草垫字样也拆除,改种花草。于是,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同时,又把摆设在图书馆东侧草地上的咸通碑、铜、石佛像以及怪石等全部废弃,利用该空地深挖一条“工”形的地下防空通道,然后在地面上铺草种花,并在龙虎山南陂下新建一座饮冰室,以后改营餐厅。
  1979年拨乱反正之后,公园逐步修复,除整修园内通道和树木外,于1983年政府拨专款拆建文化馆和图书馆(即原府衙和仰文楼旧址),改建为南北贯通的二层楼,南面楼上设图书馆,楼下为儿童阅览室;北面楼上设文物陈列馆(或称博物馆),楼下为展览厅。展览厅正前方原有建一个小水塘,塘的四周石栏杆取自原县学(今漳州师院)泮池的栏杆石;塘内栽种荷花与饲养青蛙,以后塘内改为建置假山石。展览厅前及左右两旁,堆砌几个石桌,石凳,供群众休息、奕棋,节日期间,多次被作为“灯展”和猜谜的场地。
  1985年,拆除公园北端的露天戏台,利用台前开辟的场地,新建一座儿童乐园,内置许多适合少儿的活动设备和多项电动娱乐器具。乐园建成后,很受儿童喜爱,每天都接纳数百以至上千个少儿入园娱乐活动。
  1986年以来,公园又先后对东、南、西三个大门和龙虎山周围进行维修,特别是对喷水池和苗圃一带的园地设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
  首先是拆除原来的喷水池,扩建成一个“雕塑水池”。水池一侧泥雕一尊“凌波仙子”塑像,背后立一水仙花碑文,简述水仙花的神话,并注明市人大决议以水仙花为漳州市花。水池的水源由自来水从池中几根水管喷涌,池水清彻,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水池北面原有的园林管理处和苗圃全部拆除,改建一座“公园照相馆”,为游客拍照服务。原来苗圃北面的空地,新建起一座“盆景”花园,园中挖建一个大池塘,饲养了许多红白鲫鱼,池塘北端水面上建一水阁,其栏杆、窗门设计新颖,雕刻精细;阁内设歌舞厅和茶室,经常举办歌舞晚会。水阁前池水中架设两条雕塑游龙和架设儿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水泥板作步桥,作为人们进水阁的通道。另外,在水池的前面和左右两旁,摆设许多盆景和栽种多种花卉。这个“盆景”花园面积虽小而建筑却简朴优雅,引人入胜,是游客必达之处。
  在改建喷水池和新建“盆景”花园时,从这两处水池中挖出大量的泥土,在喷水池背后堆个小山丘,与原有苗圃西边的土丘连结起来,成为一条人造的小山岗,山岗顶端仍保留着原有的凉亭。同时,又在龙虎山的东边通道上,新建一条六曲走廊,走廊边沿均建有长条泥凳,既便于游客行走,又能在走廊里歇足乘凉;早、晚有不少退休老人在这里拉家常、打扑克、安度晚年。
  漳州解放四十一年来,公园屡经修整,改建,它不但是劳动人民游览休息的园地,而且是开展群众性活动的场所。从1986年以来,每年元宵节,公园各主要场地上都悬挂着各式各样花灯,进行展评活动;展览厅里也经常进行图片展览和名人书画展出。特别是1989年元宵节,在展览厅召开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和港、台三十个代表队,一百二十多位代表,在展览厅里欢聚一堂,互相交流灯谜技艺,增进海内外同胞感情,为推进改革开放,统一祖国大业作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1985年实行地市改制后,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据此,原龙溪地区建立了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原漳州市政协组织改称为政协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庆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