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丹霞书院的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404
颗粒名称: 漳州丹霞书院的今昔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33-39
摘要: 从唐朝漳州刺史陈元光之子陈晌受聘主持松州书院以来,至清朝末年下诏书停书院改办学堂为止,书院在漳州及所属各地延续达千年,对漳州古代教育与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有过积极的影响。我市旧的地方志有这样记述:“自唐宋以来,书院之建为独盛,有造舍数千间,聚徒数千人。”“一时绛帐初开,从游颇从。”“授徒讲学,多所造就。”丹霞书院在漳州是比较有突出贡献的书院之一,现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池对岸建立奎星阁和半月楼,并在河上架桥,以便行人。经过百数十年的开拓,书院范围进一步扩大。众绅士同意刘倬云的意见,据情向督宪、学宪提出申请,获准按照上年捐修道署章程由所属认捐。
关键词: 漳州 丹霞书院 今昔

内容

昊杰
  从唐朝漳州刺史陈元光之子陈晌受聘主持松州书院以来,至清朝末年下诏书停书院改办学堂为止,书院在漳州及所属各地延续达千年,对漳州古代教育与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有过积极的影响。我市旧的地方志有这样记述:“自唐宋以来,书院之建为独盛,有造舍数千间,聚徒数千人。”“一时绛帐初开,从游颇从。”又说:“书院者,育才兴学之地也。”“授徒讲学,多所造就。”丹霞书院在漳州是比较有突出贡献的书院之一,现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丹书院是在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置的。当时漳州知府刘良璧在八卦楼修复后,站在城上俯瞰以后将附近划为丹霞书院的所在地,是处空旷平衍,未夹杂民居,有流水通城外大河,每逢春夏之交,一水回萦,波光荡漾,游鱼出没其间,文人学士到这个地方,增添不少佳趣,认为是读书的胜地。刘遂命人在这里“诛草莱而治之”,创建丹霞书院。中间的房子用来奉祀朱熹,左右是书舍,作为学生肄业之处。河池对岸建立奎星阁和半月楼,并在河上架桥,以便行人。丹霞书院这时地基初辟,规制未定,只是就景点缀,规模不大。乾隆十四年知府金溶增建讲堂西庑作为书舍。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蒋允瀄把左书舍移到后面,拓宽庭宇,又在半月楼侧再筑书舍三间,门二重,并构筑围墙。经过百数十年的开拓,书院范围进一步扩大。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书院因遭受兵燹,房舍荡然。后来虽然有人想修复,终因经费不足而作罢,只好将就在观口街改考棚旧址为丹霞书院,于左右两面修葺书舍二十余间,以备士子读书住宿。改建后的书院处在市中纷杂之处,且又卑湿黑暗,不堪栖止,本地受业者多在家用功,终年到头不见书院山长。山长受聘到书院后,一年中也只有一个月或数旬循例评阅课卷,致书院濒于废弛。
  清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春,汀漳龙兵备道尹刘倬云到任后,漳州本地绅士要求于原址修复丹霞书院。刘倬云认为丹霞书院是汀漳龙三属士子入学之处,要修复必须集三地官绅士民之力才能完成;而书院修复之后,聘请教师的束脩、学生的膏火和月米、购置图书的款项,这一大笔开支也要三地分担。众绅士同意刘倬云的意见,据情向督宪、学宪提出申请,获准按照上年捐修道署章程由所属认捐。刘倬云自捐俸银四百两作为首倡。各地捐款陆续解来后,于这一年八月开工修建,到次年十一月完工落成,共用银一万三千数百两。
  新修复的丹霞书院格局比以前扩大一倍:中为讲堂,祀朱子,配以黄勉斋、陈北溪、王东湖,陈布衣诸人,两旁则留为官绅祭祀会所。又堂下两翼各建房八间。左边还建有功德祠立捐户牌位,右边建有花厅,是会客和讲经的场所。后面是山长的卧室和书室,其上建藏书阁,购置经史子集书籍数十部数千册,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十三经德疏等。东西两侧还修建斋舍二十八间,供学生读书和住宿。奎星阁、半月楼、圆桥等处,则悉照原址重新修葺,并修补围墙,筑外门二座,外门侧盖亭子以蔽风雨。河池两岸及空地遍植名花佳卉,周围林木蓊蓊郁郁。作为读书处所,环境幽美宜人,当时各地书院少有出其右者,现在从留下来的照片可见一斑。(照片见《漳州党史资料》第一期底页)
  丹霞书院修复后,又重新拟订了“学约”,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学约”对书院的办学宗旨、学生来源及待遇、课程和教材、学生思想修养、学习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兹撮要如下:
  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作育人才,以备辅世兴民之用。”实质上就是培养做官。在清朝,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入书院读书,就是为参加科举作准备。科举落了第,如果作不成官,也可以从读圣人书中燕陶德性,修养身心,敦实门庭,作孝悌弟,在乡里成为
  “正士端人”。所以,入书院读书,是为了准备做官和学习做人。
  书院学生从汀漳龙三地士子中“仿古论秀书升之典”选送,由州县教官于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中选择学行比较优秀者,每县申送一二名由道署甄别考试,考取卫舍上(注)数十名入书院肄业。入学后每月给银一两,米三斗,每年发十个月。有的卫舍生录取后自行课馆授徒,不能来书院读书的,由官、师两课中择优推补。
  书院规定,科举虽以制艺(八股文)取士,但学生读书根底全在儒家的经史,要先经而后史,“经以明理,史以记事”,“真经济大文章,皆从六经四子书来。”所以,学生要以经、史为主要课程,切实用功。在教材方面,经以四子书为主,易书诗三礼春秋辅之;史以紫阳纲目为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辅之。为应付科举考试,学生要取明清诸家专稿,摘其文之平正通达、博大昌明者抄录百篇以为程式,随口成诵;再选唐宋八大名家数百篇读得烂熟。诗赋选读汊魏六朝唐宋作品。若能这样用功下去,“爱笔作文,自必经经纬史”,而且“业有专精”。
  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约”提出:“士子读书,以变化气质为先”,要“先器识而后文艺”。通过读先儒的经史诸书,受到儒家思想的陶冶,思想品德有所提高,成为操守谨严的正人君子。“学约”分析汀漳龙三属学生,多数具阳刚气质,不难造就成材;但也因为秉阳刚之气,动辄参予口角之争,甚至好勇斗狠,作奸犯科,所以要引导其“读书明理”。书院摘录漳浦蓝鹿洲(鼎元)在广东揭阳任邑宰时所订“棉阳学约”,悬挂在显目之处,用以朝夕示警,使学生“省躬寡过”。丹霞书院还要求学生“出入必谨,交游必择”,不得随便出斋游荡,作无谓的应酬,交不利于自己的朋友。
  书院是在封建社会创建和发展的,丹霞书院的办学宗旨、入学对象、课程教材,以及思想教育要求,无一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如教材中的经史著作,都是儒家学说。一切儒学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是密不可分的。入学学生是为准备应科举考试而后做官。科举能够在中国盛行千年,也是因为有利于为封建统治阶级笼络人才,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丹霞书院的修复已是在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之声已甚嚣尘上,但书院主持人及其所订“学约”,不要说没有民主革命思想,就连“维新”的味道也缺乏一丁半点,一切“遵古法制”,仍然是以巩固封建主义为己任。
  但是,书院的学习方法,有不少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如:
  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学约”规定,“用功次第,必体立而后用行,故先经而后史。”初学的人,要先将四书五经熟读、深思、融会,使思想有所得,然后再取子史百家,博览涉猎,考察制度,增广见闻。读四书五经要以《近思录》为阶梯,读《近思录》要从《小学》入门。何者先,何者后;何者主,何者辅,“学约”都有明确规定,不能逾越。
  提倡自学。书院虽聘有山长和教师,但不作逐章逐课讲解,而是点拨、批阅课卷、答疑,强调学生自学。“早起即展四子书温诵数章,先将正文朗诵精思,从容细玩”,务使“字求其训,句索其解”。融会贯通之后,始治别经。读经时,可借院藏《十三经注疏》,把与自己所研读有关部分置之案上,逐章逐句详加品阅。注释精确者另纸抄录,以备遗忘。经过自己努力钻研,理解更深刻,印象更清晰,也锻炼、培养了思维能力。
  读书要勤于用脑思考,以心得为主,主要限于用口。耳。学生要备二本日记本,经义录于经簿,史事录于史簿。默诵后对某章某句如有疑义,或某句某说笺释有所不同,或自己确有所见,一一写入日记本中,以待质询。这二本日记本也就是读书笔记。日记送山长审批,山长评论准确,要虚心受教;评论不准确的,要委婉询问,不可失去事师之礼。读书为了获取心得,“学约”还强调“日之所读,夜必思之”,为此引述朱子教诲:书不熟,久读自熟;理未明,深思自明。“更深漏尽,心中平静没有纷扰”,因此白天未熟之书,未明之理,经过深夜思考,自然融会于心。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谕令各地书院停办,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于各府厅直隶改设为中学堂,于各州县改设为小学堂。丹霞书院于1905年改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1907年改为师范简易科,1911年改称汀漳龙师范学堂,1916年奉省令创办第二师范学校,均以丹霞书院为校址,其规模之宏大可想而知。
  从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办在丹霞书院的二师是闽南革命的摇篮。1920年6月二师学生自治会创办《自治》半月刊,赞颂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1926年夏,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二师进步师生中成立,党团组织培养了王占春、王德、李兆炳等一批革命干部。
  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闽南特别委员会在漳州成立。2月,特委在丹霞书院创办农工运动讲习所,学员有来自闽南、闽西各地进步学生和小学教师1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
  1927年省立二师改为省立第三高中,从此丹霞书院不再作为校址。
  三十年代初,丹霞书院被人拍卖为娱乐场所,但书院原来建筑和环境基本上保留下来,一直到漳州解放。
  漳州解放后历经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加之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在丹霞书院除剩一间即将倾圯的半月楼及其经过改砌的一小方池塘外,原来建筑已不复存在了。

附注

上舍生:“三舍法”为宋代照宁新政之一。照宁四年扩火太学生名额,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为外舍,人数不限;外舍升内舍,二百人;内舍升上舍,一百人。并规定肄业、考核及出身的各种规章制度。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1985年实行地市改制后,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据此,原龙溪地区建立了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原漳州市政协组织改称为政协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