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区文史摭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401
颗粒名称: 漳州城区文史摭拾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9
页码: 24-32
摘要: 漳州城区(今芗城)自唐朝建郡以来,历为郡、州、府的治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迹甚多,历史文化的内涵丰富。笔者除阅历部分史迹外,又得到许多学者、长辈的指教,现拾取有关漳城的牌坊和会馆史料,列举于下:。牌坊最早出现在五代晋天福四年,流行于宋而盛于清。据《漳州府志》记载,历代在漳城建造的牌坊有二百余座。以后又历经多次战乱或因城建需要而拆除,又毁坏了一些,至漳州解放时,得以保全的牌坊已为数甚少。据回忆,分布在漳州城区各角落的牌坊尚有二十九座,已毁废二十四座,现在尚保全完好的还有五座。此坊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敌机轰炸而受损坏。
关键词: 漳州 城区 文史摭拾

内容

黄叶沱
  漳州城区(今芗城)自唐朝建郡以来,历为郡、州、府的治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迹甚多,历史文化的内涵丰富。笔者除阅历部分史迹外,又得到许多学者、长辈的指教,现拾取有关漳城的牌坊和会馆史料,列举于下:
  一、牌坊
  牌坊,古称“绰楔”(注),亦叫“牌楼”或“华表”,俗称“坊表加,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随着朝代的更迭,牌坊的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木牌坊、石牌坊;在早年有华表加横梁的牌坊,以后又出现以斗拱加屋檐,飞檐起脊,上面挂匾题字,还雕刻着许多人物、花鸟和动物,精工细作,富丽堂皇。
  牌坊最早出现在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流行于宋而盛于清。牌坊的大小和间数不尽相同,有的单间,也有的多至三、五间,一般是中间宽广,便于车轿通行,左右间窄小,供行人出入。
  据《漳州府志》记载,历代在漳城建造的牌坊有二百余座。后因年代久远失修而倒塌,或因战火寇祸的破坏等种种原因,毁废甚多,至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修志时记载,城区尚有坊表九十多座。以后又历经多次战乱或因城建需要而拆除,又毁坏了一些,至漳州解放时,得以保全的牌坊已为数甚少。近年来,有些七、八十岁的白发老人,他们饭后茶余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时,对漳城古建筑史迹的毁废,怀着沧桑之感而惋惜不已。据回忆,分布在漳州城区各角落的牌坊尚有二十九座,已毁废二十四座,现在尚保全完好的还有五座。
  已毁废的牌坊有:
  整绸饬纪 察吏安民
  这两座牌坊位于巡道前(即道口,今新华西路公园东大门口)原坊名为闽南风纪和粤北重镇。明海道谢汝仪易为筹边贞度。清分巡兵备道又改为安内攘外和揆文奋武,乾隆八年巡道王廷净再易为整纲饬纪和察吏安民。
  一方民社 百里弦歌
  这两座坊位于龙溪县衙附近(今漳州师院附近),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原系“清漳首邑”坊,后改名为一方民社和百里弦歌。
  千秋名史
  该坊位于新华东路巷口小学门口地段,勒有“懋德树勋”四字,为明给事中魏呈润立,以后魏的十三世孙魏有璋曾重修。
  五星聚奎
  该坊建于旧府路口(今共和路口、西桥卫生院对面)。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正、石应岳等五位官宦而立。
  昭代忠臣
  此坊位于龙亭街,即上坂街(今修文西路芗城区卫生防疫站大门前),为宋佥都御史赠兵部侍郎,谧忠愍周起元所立。此坊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敌机轰炸而受损坏。
  北溪陈先生
  该坊建于后街(一说即县后街),为宋朱熹高徒、著名理学家陈淳立。陈淳系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人(今龙海县步文蓬州),因世居于九龙江北溪之滨,故称之为北溪陈先生。
  六代承恩
  该坊位于双门顶(今香港路)为父封御史洪明、子封参议洪异、孙任知府洪日瑞、曾孙任知府洪公谐、元孙封佥事洪文馨、云孙任副使洪时蕃而立。
  宫保坊
  位于东门街(今新华东路),为明尚书潘荣立。
  都宪坊
  位于上街(今街名仍旧),为明都御史潘荣立。潘荣系明进士出身,天顺六年(1462年)以吏部右给事中受一品级,任琉球国册封使。官至吏部尚书。潘荣除立牌坊外,还在漳城建有“尚书府第”,址在新华西路尚书巷内。尚书府第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规制宏伟,现尚保存其部分建筑,为芗城涉外的历史名人遗迹。
  探花 少司徒
  这两坊为明探花、户部侍郎谢琏立。探花坊位于上街、少司徒坊址在东桥亭、今修文东路。
  名第坊
  位于东清桥,或称东桥,即东桥亭(今修文东路),为唐元和进士周匡物立。当时周匡物及第时而东清桥适成,故该桥又称名第桥。
  状元坊
  位于塔口街(即塔口庵,今大同路),该坊有两面,一面为宣德庚戍科状元及第林震立,另一面为明初徵对人才第一刘驷立。
  覃恩锡爵
  该坊位于东门外(今新华东路管厝巷口),为清海澄公黄梧立。
  三边节钺
  位于上街,为清甘肃总兵柯彩立。
  祖孙秉宪
  该坊位于东门外(今新华东路),为都御史戴时宗和监察御史戴燝立。
  折冲之才
  此坊位于南厢驿路口(今南山公园牌楼对面),清康熙年间为都督蓝瑷立。
  父子侍御
  坊连于东坂后(今青年路),为蔡谟和蔡梦说父子两人先后封为御史而立。
  父子中宪
  该坊位于东坂后杨老巷口(今青年路),为明万历进士杨泮、杨维馨、杨联芳等立。
  三世参知
  此坊建于东坂后(今青年路),为赠参政沈纯仁、沈时畏、沈维毗立。
  大司成少宗伯
  坊建于卫前街(即卫口,今台湾路),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洒吕昱立。
  父子少卿
  坊设于南市街(今香港路),为父吴流川、子吴华先后被封太仆寺少卿而立。
  奕世文昌
  该坊位于西桥街(今修文西路),为宋尚书颜师鲁和吏部尚书颜颐仲立。
  宪伯坊
  位于渔头庙(今南昌路和北京路交叉路口),为副使陈宏立。
  现在尚存在的牌坊有:
  正德坊
  此坊实为东岳行宫的外大门,即今岳口小学门口。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牌坊系石雕三间,造型简朴,具有明代中、晚期的石雕艺术风格,是芗城现存纪年最早的石坊建筑。
  尚书探花
  该坊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位于香港路双门顶,为林士章立。士章,字德斐,漳浦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廷试得第三名(即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该坊为三间五楼十二柱牌楼,造型雄伟,石雕浑朴,具有鲜明的晚明艺术风格。
  三世宰贰
  两京易(音yáng,即古“扬”字)历此坊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位于香港路双门顶,为明万历年间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尚书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立。孟育,字道力,龙溪县人,万历进士。致仕后,结“伭云诗社”于芝山,优逸风雅,与张燮、郑怀魁等齐名,称“七子”。此坊尚存有三间五楼十二柱牌楼,坊上石刻大字楷书,工整秀丽,笔劲道古,书法艺术甚佳。
  勇壮简易 所向无前
  坊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新华东路菜市路和菜市东路交接地段(即新华东677一704号),为福建水师提督蓝理立。蓝理,字义山,漳浦县赤岭人、畲族,行伍出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佐施琅平台湾,在澎湖海战中救施琅出重围,拖肠血战,平台立功,受到康熙嘉奖,曾命蓝理解衣,抚其战瘢;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四十二年和四十五年(1703一1706年)先后御书“所向无前”、“勇壮简易”两匾赐之。此牌楼石雕精美,不仅有康熙御书字迹,且雕刻着洋人形象,代表着清代的雕刻艺术,为国内石坊中所罕见。
  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建于清代,位于新华东路莱市路。为清康熙年间荣禄大夫、左提督许凤立。许凤,海澄县人,行伍出身,官至漳州镇总兵。此坊有三间五楼十二柱,建筑风格与“闽越雄声,楚滇伟绩”坊大致相同。
  上述现在尚存的五座牌坊,均是石坊,坊上雕饰的人物、花卉、龙凤、狮兽等浮雕,刻工精巧,其书法艺术尤佳,颇具欣赏与研究价值。其中明代建造的“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京敭历”和清代建造的“勇壮简易、所向无前”、“闽越雄声、楚滇伟绩”等四座石坊均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注:綽楔:古代立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之木柱,为最早的木牌坊。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户部尚书奏称漳州司功参军李自伦六世同居,请社表其孝义。教曰:“其量地之宜高其外门,门安綽楔,左右建台,高一丈二尺,广狭方正称焉,“圬以白而赤其四角,使不孝不义者见之,可以悛心而易行焉。”宋刘克庄《后村集》二五寄题杨懋卿孝感堂诗:“帝出丝纶照穹壤,宫施綽楔表门闾。”(辞源:2443页綽楔条)
  二、会馆
  在封建社会于京城及各大城市都有会馆,它是由同乡或同行业而设立的一种机构。会馆里建有馆所房舍,供同乡、同行业集会、寄寓之用。会馆始设于何时,不详,据说在汉朝京师即有之,当时称公所。另一说是始于明朝而盛于清;明代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比较发展,工商业者为了商品流通,在竞争中获得更高利润,同乡或同行业纷纷在各大城市或交通要地设立会馆。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曾这样记述:“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之,始嘉(靖)隆(庆)间”(辞源1471页会馆条)。明、清两代直至1949年以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普遍设有会馆。
  由同乡或同行设立的会馆,一般是以地缘组织起来并以省、府、州、县冠以名称,如“福建会馆”、“龙岩会馆”等等。起初,会馆只在为同乡或同行的团结互助,防范异乡人的欺凌,并为来自远地的同乡或同行提供住宿、联络感情以及互通信息等内部利益服务,也为科举应考的同乡举子提供食宿利便。后来,会馆还发展到对困难的乡亲周济回乡旅费,或者为同乡介绍职业、免费或优惠给同乡住宿。从以上会馆设立的目的和表现,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地区狭隘性。到了近现代,会馆逐渐转化为同乡会或同业公会,原来会馆的互济互助的作用逐渐消失了。
  漳州是我省粮、蔗、果品、水产的著名产区,丰富物产遐迩闻名,商贾往来频繁,历来是闽南水陆交通中心和九龙江流域物资的集散地。明万历年间,月港外贸甚为发达,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港,也是东南沿海地区主要的海外交通点,芗城又是漳州府治所在地,因此,外省、外县曾在芗城设立了许多会馆,对生产发展、物资交流起了较好的媒介作用。清朝以后,由于战乱、寇祸频繁,地方交通与商贸受到影响,会馆的作用也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如今,馆址虽在,而面目皆非,追朔以往,设在芗城有以下会馆:
  安徽会馆
  址在县前直街,现改为民居。
  湖南会馆 址在九间排(今钟法路,漳州羽绒制品厂)。原会馆大厅有座左宗棠塑像,房舍多间。解放前曾作为福建省粮政局闽南办事处处址。漳州解放后,该馆改为地委机关食堂,现又改为羽绒制品厂。
  广东会馆
  址在联仔街协和路(今瑞京路门牌24号),会馆有拱形大门,门上石刻孙科题写的“广东会馆”四个金字,现改为芗城区机关托儿所。
  江西会馆
  馆设于吴西坑(今达聪巷),内有厅房多间,并有一个清朝建筑的戏台,现改民房。
  浙江会馆
  址在步武街(今南昌路),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漳州市邮电局。
  泉州会馆
  又称“泉永会馆”,址在旧府路(今共和路),后改为成功小学、延安小学校舍,现为芗城区教育局。
  福州会馆
  又称“三山会馆”,址在公府街(今南昌路),现为芗城区公证处、文明办。
  龙岩会馆
  址在博爱道(原漳州汽车站后门附近),现为民居。
  惠安会馆
  址在平等路与民主路交叉路口附近(旧为下井路口),现已作民房。
  永定会馆
  址在龙眼营,现已作民房。安溪会馆
  址在博爱西道,民国时改为商业学校,崇安镇公所,现为民主小学校舍。
  莆仙会馆
  该馆系莆田与仙游合置,址在公府街(今南昌路门牌145号附近),现已改为民房。
  文和馆
  系同业会馆,主要为漳平一带经营纸业客商聚集的馆舍、设于后河巷,现为漳州市交警大队部和部分民房。
  兴隆馆
  址在道口街(今新华西路),也是漳平一带纸商的馆舍,后曾改为新华西路居委会,现改作民居。
  华安馆
  系华安一带纸商的同业会馆,址在太古桥,现改为民居。
  丹霞半月楼
  丹霞半月楼,在漳州市工人温泉疗养院南侧的丹霞书院中一座楼亭,形似半月,处清水池畔,构筑玲珑别致,周围建桥筑堤,遍植丛竹杨柳,楼门题额“近水先得”,寓“月之恒亦渐进而明”之意。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这里曾是罗扬才(厦门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翁振华(中共漳州建党组织者之一)、罗明(中共闽南特委书记)、陈卓凡(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所长)、樊渊博(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副所长)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和闽南特委机关、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是中国共产党在漳州的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为闽南各县开展革命斗争,培养了许多骨干力量,成为人民敬仰的革命纪念地。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1985年实行地市改制后,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据此,原龙溪地区建立了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原漳州市政协组织改称为政协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