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400
颗粒名称: 芗城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漳州城从唐朝建郡以后,均为历代的州、路、府治所在地。民国时期改设行政区,行署也设于此。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和部分郊区,建立漳州市(县级市),属龙溪督察专员公署。一千多年来,漳州城既是州、府的治所,又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由此,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1985年实行行政体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原漳州市改称芗城区,这样,芗城则成了法定的地名。芗城区地处九龙江下游北溪与西溪之间,漳州平原北部。其东、南与龙海县交界,西与南靖县毗邻,北同华安县接壤。改革开放以来,漳州作为闽南三角地区开放点之一,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建设正在大踏步前进。
关键词: 漳州 芗城 历史沿革

内容

编辑部
  漳州城从唐朝建郡以后,均为历代的州、路、府治所在地。民国时期改设行政区,行署也设于此。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和部分郊区,建立漳州市(县级市),属龙溪督察专员公署。一千多年来,漳州城既是州、府的治所,又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由此,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漳州府城历史悠久。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刺史陈谟(陈元光之曾孙),见此地山青水秀,平原广袤,圆山、芝山南北对望,九龙江绕城东流,山川形胜极佳。当年即把州治从李沃川(今漳浦县城关)徙此,这就是漳州和漳州城的由来。流经漳州城的九龙江,有北溪与西溪,这两支江水于龙海县合流后出海。在清代期间,漳州有几位文入学者,如林编、郑圭海等人,在著书题刻时,曾于落款署名前冠以“芗江”,作漳州的别称,由此,芗江逐渐成为漳州地域的概念。1985年实行行政体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原漳州市改称芗城区,这样,芗城则成了法定的地名。
  芗城区地处九龙江下游北溪与西溪之间,漳州平原北部。其东、南与龙海县交界,西与南靖县毗邻,北同华安县接壤。面积265平方公里,人口37万。郊区辖天宝、浦南二个镇;芝山、石亭二个乡;城区设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南坑等五个街道办事处。
  古老的芗城,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古迹甚多。有唐贞元二年(786年)建造的开漳圣王墓、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的“及第桥”(即东桥亭)、唐太子太傅(李隆基的教师)陈邕开基地南山寺、宋代状元萧时中的墓冢、建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文庙、清光绪皇帝赐建林文察、林朝栋父子的专祠宫保第,清代平台将军蓝理生活过的遗址浦头大庙,还有抗日英雄简大狮蒙难处、著名爱国文学家、教育家许地山故居、著名作家林语堂居地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作为闽南三角地区开放点之一,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建设正在大踏步前进。几千年来屹立在九龙江西溪南北相望的圆山和芝山,象忠实的勇士护卫着漳州这座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八卦楼
  八卦楼原名威镇阁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漳州知府罗青宵拆城上旧楼建层,阁,曰“威镇”,清初毁于火灾。清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重建,阁基用八块宽长相同的长方石铺成八卦形状,每一块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雕刻有“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字,故俗称其阁为八卦楼。阁建三层,八面开窗,登楼可远眺漳州景色,是芗城的重要古迹。
  1967年“文革”期间,因漳州群众组织发生武斗时被作为据点而受损,1970年兴建漳州大桥时全楼拆除。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1985年实行地市改制后,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据此,原龙溪地区建立了政协漳州市委员会,原漳州市政协组织改称为政协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