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九龙大观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73
颗粒名称: 北溪九龙大观园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7
页码: 421-427
摘要: 华安县位于漳州市西北端,地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九龙江北溪一水中流,纵贯华安全境107公里,沿江两岸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河道上段,自北溪入口处至华安水电厂坝区上,长28公里,两岸山深林密,江面水流湍急,水位较深,潭位较大,有著名的8个潭位和7个濑位。绵良至华安水电厂的坝上长8公里,水坝全放流时有绵良潭、猪肚潭、坝头潭,水坝全蓄水时水流缓慢,成为一个长8公里,宽150米的人工湖,景色优美。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北溪九龙大观园

内容

华安县位于漳州市西北端,地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九龙江北溪一水中流,纵贯华安全境107公里,沿江两岸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河道上段,自北溪入口处至华安水电厂坝区上,长28公里,两岸山深林密,江面水流湍急,水位较深,潭位较大,有著名的8个潭位和7个濑位。绵良至华安水电厂的坝上长8公里,水坝全放流时有绵良潭、猪肚潭、坝头潭,水坝全蓄水时水流缓慢,成为一个长8公里,宽150米的人工湖,景色优美。河道中段,自华安水电厂坝区至潭口,长47公里,河道弯曲,怪石嶙峋,滩濑奇险,江流如箭,两岸景观奇特,有著名的草坂滩、赤溪滩、罗溪滩、鲤鱼滩等滩位;有代公濑、赤溪濑、洋坪濑等9个濑位;潭位20多个均较小、分布均匀,自华安水电厂筑坝拦水后,有一段江面基本没水,致濑显滩消,被誉为中华奇石之一的华安玉就裸露在江底里,漫延10多余里,形成天然的玉雕走廊,是北溪的一大景观。有学者把“龙头峡、金山峡、龙潭峡”称为
  “北溪小三峡”。河道下段,从潭口以下的部分,河道长3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这段江面较宽、在300-500米之间,水流潢慢、河床较浅;但沿江两岸景点繁多,尤其是龙潭十八景、仙字潭摩崖石刻和明代漳窑遗址更为著名,景点气势恢宏、斑斓夺目。雄伟的山林水石奇观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为北溪抹上一层幽雅神秘的色彩,尤如一幅繁花似锦的美丽图画。
  北溪九龙大观园建设有其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观光资源。九龙江北溪流经华安地段,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逐渐起伏下降,两岸青山对峙,形成条状的自然景观。沿江天地造化,风格独特的自然奇观和层林叠翠、绿浪迭起的林果竹园随地势、气温、植被、环境的变化,争奇斗胜,各显其妙,在这里可看到一种古老文明与现代建设成就交相辉映、大自然粗旷野趣与人类睿智精工水乳交融的无限胜景。明末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游九龙江北溪河段,留下许多描写水石胜景的优秀篇章。
  九龙江北溪冲浪漂流 九龙江北溪冲浪漂流,起漂点位于湖林乡西陂大桥下的江滩,止漂点在华丰镇绵良村的大坂滩。北溪冲浪漂流是福建省漂流旅游定点单位,也是华安生态旅游重要项目。冲浪漂流有竹筏漂流和橡皮船漂流两种,漂程全长10公里,历经著名的草鞋潭、六曲潭、龙潭、西陂潭等8个潭位和无头濑、杀狗濑、上坑濑等7个急濑。九龙江北溪具有溪面宽、水质好、流水急、落差大、浪尖高等特点。漂流江段平均宽度100米,深度1.5米。沿途景观独特,既有两岸青山环抱,森林茂密,绿叶竞翠,奇花争艳,水果飘香外;又有许多天然景观,如天然石洞、群龟石、将军椅、下水豚、磨刀石……这些景点还有许多传说。此处漂流为缓漂,漂流中短潭少、急濑多,多处具有冲浪搏击和腾云驾雾的惊险刺激场面,但都有惊无险,还可观赏到北溪的山水石、林果竹等自然风光,吸纳了特别新鲜的北溪空气,体验纯朴北溪民风。尤其是江上五彩的竹筏与两岸来来往往的汽车、火车形成相互呼应,相互吸引的场面,给漂流注入无限生机。
  华安竹类竹种园 华安竹类竹种园位于华安县城北部,距城关5公里,始建于1992年11月,是一个集科研、教学、生产、旅游为一体综合基地。全园分成五个区,即竹种分类区、观赏竹种区、优良经济竹种生产区、珍稀竹种引种区和纪念竹林区,并在竹园大门旁配套建设一座80平方米的竹子展览馆,陈列实物、图片、字画等,展示我国竹资源和丰富的竹文化。十几年来先后从中国林科院、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十多个省、市和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引种竹种32属335种,全园面积达到1000亩,至目前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种属最全、功能最齐全的竹类植物园。优良竹种已辐射到全国各地,已向南京、上海、桂林和厦门、德化、武夷山等地提供优良竹种200多种共40000多株。竹类植物园已被福建省林业厅确定为全省竹苗繁育基地,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协授予首批“福建科普教育基地”。
  新圩古渡口 新圩古渡口是九龙江北溪中游通往下游客、货运输的起点站,也称新圩码头。码头原用河卵石砌筑而成。1972年,漳州航运管理总站(现漳州港航道管理处)投资改建成中洪低水位靠舶码头。平台面积55m2,两翼均设有五个台级,平台面用条石浆砌而成,台阶宽2米、共44级。渡口边有一棵千年古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冠覆盖整个古渡口,使其显得十分壮观和美丽。
  在尚无公路、铁路的时代,华安交通极为不便,主要依靠九龙江北溪水路,南来北往货物全靠船运。华安城关到新圩渡口路程十多公里,沿江河滩险阻,航道不通,货物必须肩挑到新圩渡口,当时包括闽西北、漳平等地货物都得从这里转水运。然后由货船运至浦南、石码出售。因此,新圩古渡口的水上运输,在华安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渡口是闽西南交通的咽喉。1923年,林资铿先生(1878-1925年,字季商,号祖密。祖籍平和县五寨乡莆坪村)捐资二十多万元疏浚北溪航道,各地商贩也闻讯到新圩古渡口盖屋设栈。原黄枣圩的商店、客栈和银行也纷纷迁此,新圩形成新的农贸市场,那时新圩一片繁荣。新圩古街道至今还保留完好,街道长200米、宽3米、卵石和条石铺筑路面,既有闽南风味的骑楼、大店窗,又有山区半壁街道;周围既有山岭环绕,又有船舟穿梭,在古色古香之中充满市场商业生机。那时,新圩古渡口水上运输十分繁荣,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盐、海产、青菜、糕点等都得通过水上运输由下而上运至华安。而华安的竹、木、炭及其他土特产等,也由上而下运往漳州,使新圩至浦南全程47公里的水上航线,成为华安不可缺少的交通要道,新圩古渡口为华安的经济发展留下许多史迹。
  1962年,华安县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修治、改善了原有航运条件,大大提高了水运总量。北溪下段共处理了滩濑23处,炸礁石86处,抛坝7处,增设安全航标31处。新圩至浦南航线设立对开客船,沿途有固定24个停靠点和7个简易码头,进一步方便旅客来往。1985年,成立了新圩、沙建两个航运公司。水上客运原来由厦门轮船公司两艘汽船经营,1988年5月停航。同年10月6日,由华安自置一艘“华安一号”客班船正式投入该航线营运,年运客量达四万人次。1956年鹰厦铁路开通,1969年漳华公路(旧线)开通,新圩古渡口水运逐步减少,特别是1994年,漳华沿江公路(新线)开通后,水上客运相继停止,货运极少,只停留一些以捕鱼为业的渔船。
  新圩古渡口的对面是鲤鱼滩,旁边有许多渔船,岸上有一条古街道,互相对应相继连成一体,景观别致一格。鲤鱼滩是因九龙江北溪水流至新圩作环流状,泥沙在江中成年累月淤积而成,状如逆水游鲤而得名,面积375亩,是北溪最大的江中滩。如今滩上尽是小块华安玉奇石,千姿百态,质地花纹俱佳。石畔青草萋萋,芦花飘飘,滩上端尚有一小岛,与鲤鱼滩仅一水之隔,鲤鱼滩是拾石玩石、野炊露宿、观赏山光水色之胜地。古渡口边上的“水上人家”,一到晚上,渔船聚集,灯火与倒影汇成别具一格辉煌夜景。
  龙潭十八景 龙潭,位于九龙江北溪中下游交界处,俗有“潭内”与“潭外”之称,潭内山峰峦迭,绿水长流,江峡清秀,景色宜人。潭外江面骤开,宽旷豁爽,山野平展,江流缓慢,白纱翠竹,绿树繁密,佳果飘香,形成一处独特风景线。江峡蜿蜒伸长达三公里,两岸青山绿水与江边摩崖石刻相映生辉。清朝王有嘉曾以诗“山合千林里,江空一水澄”来赞美此处山光水色,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据《龙溪县志》记载,梁大同六年,有九龙昼夜戏于此,盖龙溪之所得名。由于有九龙昼夜在此嬉戏,而龙又能行云播雨,所以古代遇到干旱,官民就得到龙潭乞雨。龙潭位于“潭内”入口处,东岸山峰迭起自玳瑁岭逶迤面江而来,绕九龙江折转伸展于突兀的潭口岭,形成一大江湾,潭口岭与杨梅岭,两山夹峙,宛如蛟龙锁住一江东流,北望南下滔滔江水激流砥岸,故先人在江湾边正中的一块巨岩上刻上“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江水流经这里,迂回缓慢,江底深不可测,不禁令人胆战心惊。
  断石渔灯。荡舟江面,可领略两岸风光胜景,入潭一里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江边大岩上,清乾隆年间,睢宁县令赵玳麓草书石刻“断石渔灯”。传说,从前有一樵夫在山上砍柴,忽听得近处树上鸟怪叫“断石,断石”几声,未及反应,蓦地看见一块断裂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压在江边渔船上,石型巧似渔灯,后人则以“断石渔灯”取名,如江舟夜钓,渔火星星,月影灯光,江波闪闪,无异天上人间。
  石观音。潭湾对面的杨梅岭下,两岸悬崖峭壁,临江屹立着一块丈把高的岩石俨然一尊石佛,当地人称其“石观音”,远远望去,只见那天然雕塑得如头饰罩巾,身披碧纱,左手扶苏,形状逼真,在碧波涟漪的掩映下如立水芙蓉。明天启赐进士御史赵怀玉题刻“南无阿弥陀佛”特大楷书于上,赫赫显目,大自然雕塑如此高大佛像,实属罕见,许多游客观后都惊叹称奇。
  喜雨碑。位于东岸江湾的山麓,碑高2.5米,宽1.2米,是明朝长史大夫赵德懋等几位官员和知名人士为龙溪邑民求雨而树碑,碑文《贰守一我罗公喜雨碑》近500字,详细记述明万历壬寅春(公元1600年)久旱不雨,禾田龟裂,邑民渴望甘霖,当时官吏漳州府通判罗文安(字一我)轸念民瘼,率仕宦星夜达旦奔赴北溪龙潭求雨事迹。立碑已有400多年,至今世人犹记之。
  九龙戏江处。顺着“石观音”往上游,江岸上有一巨石上刻“九龙戏江处”五字草书,耀眼夺目,乃系明朝广东新兴县令赵德懋所书石刻,此处岩下峻起壁立,临江渊深。
  摩崖石刻。位于西岸崖山,这里奇峰突兀,怪石嶙嶙,明、清年代当地名宦学士赵德懋、赵怀玉、赵玳麓、赵紫顽等多浏览此处摩崖石刻,如“月到风来”、“潭影宜人心”、“江风山月”等,或竖、或横、亦草亦楷、笔法潇洒,妙趣横生,富有诗情画意,衬托“九龙戏江处”·周边,颇有群星拱月之致,饶有雅趣。
  山学堂。龙潭西侧半山腰,临江突出一处平坦且宽大的盘石,古时在此建有一所学塾,俗称“山学堂”,这里依山傍水,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环境谧静幽雅,是学子致学好地方。据传,这所学堂有一位学问渊博的塾师,只精收十二名学生,雇用一炊事,他执教甚严,谆谆教诲,数年后学业有成,进京赴考,结果科举入选时,十二名学生中举却有十三位荣榜,待朝廷钦差来赏赐时,那位塾师却飘然拂袖而去,不知去向,此事传为佳话。
  石纱帽。在“山学堂”岩石下的江中独凸出一块巨石,黑色圆顶,远远望去,状若一顶飘流江面的“乌纱帽”。据传,从前那位山学堂的塾师育出人才出类拔萃,朝廷特地要加封与他,不料先生不屑一顾。御赐的乌纱帽,只好随风飘落江中,变成了这块巨石。
  石矶亭。龙潭东岸,高山峻岭,荒芜绝迹,欲往北上,须从长泰“西骡坑”山路经过(今旧路石阶犹存),交通极为不便,至明隆庆间赵德懋致仕归里,始由沿江另辟一小径衔接省外,并于半山麓临崖盘石上筑有“石矶亭”(现只存遗址)供人歇息,矶亭构筑独特,梁柱屋顶,均具条石砌成,十分坚固,居高临下,落差数十米,令人俯瞰心惊,亭之南北上下坡石阶,路窄险要,仅容一人侧身而行,自当避处亭上让路,故又名“让路亭”。亭柱镌刻一对楹联:“仰止高山留趾足,问流活水道源头”。据说,明朝长史大夫、进士赵德懋撰写上联,明朝监察御史、进士赵怀玉则对其下联。两赵佳联自是抒发出对源远流长的宋室皇裔历经世代风云流徙在这里的感慨,其意义蕴含深邃。
  龙头山。位于“石矶亭”,仰观山峰嵯峨,俯瞰奇石嶙峋,突兀江岸,蔚为壮观,古来通称它是“龙头山”,颇为奇特,在亭下左右两旁石隙里长两棵同科小树,长年常青,都能开花结籽,两树枝干类型相似,但其叶色变化各异,同一季节观看,一边是苍绿色,一边是淡黄色,不同季节,颜色变换交替,当地人称之为“龙眼睛”。在矶亭之下的石岩内有块“龙潭”两字石刻,从附近岩底缝里又见突出垂下一条两米多长的弯条石,酷似龙舌。据传说,有位堪舆家从远峰山脉蜿蜒起伏攀跟至此,说是龙脉将由此入潭过江,但因受上亭压顶,才使龙头张口吐舌,故名为“石吐龙舌”。
  祈雨处。龙潭水深莫测,古代民间视其为神秘求龙化雨的所在地,历史上曾有民众团体自发到以下三个地方设坛求雨:一是龙溪浦南的石矶亭;二是长泰坂里村的“求雨盘”(在西侧江边);三是龙潭上游的龙溪天宝社“青罐潭”。
  蛟龙吐雾。潭中更为一绝的是“蛟龙吐雾”,每逢冬天早晨,从龙潭的一边就会吐出一股浓浓的烟雾,慢慢延伸到龙潭东岸山巅,烟雾似条状,犹如巨龙腾飞,数十里之外依然可见,一直持续二、三小时,烟雾方慢慢散去。
  除这些之外,沿江上下还有许多形象逼真的景观,如南端潭口岭上有块崖石结成状如一只“石蟾蜍”,上端呈黑底带白,下端显淡黄色略红,从下往上看,其形态若跃然跳江。据说,夜泊渔舟,近百米之内,从无一蚊子;西北江畔有一石名为“石母鸡”,垫伏于石盘上,石底下又有七、八颗圆滑小卵石,这些小卵石任你怎样摆弄都掏不出来,人们说是母鸡孵卵;潭北江底影影绰绰可见两大黑石头状如“乌龟”嶙波水影恍动若上下浮游水中,饶有情趣;江北有展翅欲飞的石猫头鹰;上游山上的“万世清瀑布”等等,荡舟其间,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南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