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虎渡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70
颗粒名称: 长泰虎渡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2
页码: 393-394
摘要: 马洋溪从长泰天柱山、天成山下流过,在流经十里村的溪段,曾横跨着一座石桥,称虎渡桥,又名石桥。这是一座有七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宋代石桥。马洋溪为东西流向,古代是长泰出境的一条水上通道,河宽水深,水流湍急。又据民间传说,造桥的前几天,有母虎驮背小虎由此涉河而过,因此将桥命名为“虎渡”。长泰的这座虎渡桥,在清代曾引起一段争讼。虎渡桥位处长泰古代水陆交通的要道,历史上对通行、运输、贸易起过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通角泰公路,在虎渡桥不远处修筑了公路大桥,虎渡桥由此不成为过河的主要通道。目前,在枯水期,仍可见到虎渡桥原来的桥基。而虎渡宫依然屹立在溪畔,守护着虎渡桥。虎渡宫里立有石碑,碑文仍清晰可辨。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长泰虎渡桥

内容

马洋溪从长泰天柱山、天成山下流过,在流经十里村的溪段,曾横跨着一座石桥,称虎渡桥,又名石桥。这是一座有七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宋代石桥。
  马洋溪为东西流向,古代是长泰出境的一条水上通道,河宽水深,水流湍急。而长泰南向的朝京晋省的陆路——朝天大路,需跨越马洋溪。宋绍定戊子年(1228年),县令陈子木捐资,建了虎渡桥,为石梁桥,共七涧,长二十丈,宽九尺。这座桥缘何命名“虎渡”呢?据宋邑人杨炎午所撰的《长泰虎渡桥记》云:盖立基于寅方故也。按此说,取“虎”属“寅”之意。又据民间传说,造桥的前几天,有母虎驮背小虎由此涉河而过,因此将桥命名为“虎渡”。
  虎渡桥建造不久,便被山洪急流冲毁。宋淳祐已酉年(1249年),县令赵与坦又捐资修建虎渡桥,并在桥西建了庵、亭,供行人憩息,赵县令此举得到上司嘉奖。历经了几百年,虎渡桥日见残损。清光绪戊子年(1888年),即建造虎渡桥六百周年时,由同安县黄庄社富绅杜文棍捐献银两,再修虎渡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桥竣工,为纪念杜文棍乐善好施、造福百姓的功德,在虎渡桥的东南侧建了一座虎渡宫功德祠。虎渡宫小巧玲珑,却十分坚固,除了门扇,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块、石板,宫高一丈五尺,深一丈八尺,阔一丈四尺。举人王懋功为虎渡宫撰联一对,联文为:虎牙撑峻岭湍激流清济川曾苦无舟楫,渡口驾长桥杠成梁固行山何须用乘舆。
  长泰的这座虎渡桥,在清代曾引起一段争讼。缘于龙溪县的江东桥(又名通济桥、虎渡桥),曾屡毁屡修。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此桥遭毁,龙溪县令责令附近居民重修,因工程浩繁,有人以长泰县有虎渡桥为据,要求府治责令长泰县协修。当时,由长泰县乡绅叶先登出面力争,终使府治明辨了事实:桥名虽同而非同一座桥,江东桥非长泰县所辖。由此,府治批覆;江东修桥,与泰无干。
  虎渡桥位处长泰古代水陆交通的要道,历史上对通行、运输、贸易起过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通角泰公路,在虎渡桥不远处修筑了公路大桥,虎渡桥由此不成为过河的主要通道。由于数百年来水土流失,导致河床上升,人们便加高桥基,重铺了石板桥面。目前,在枯水期,仍可见到虎渡桥原来的桥基。而虎渡宫依然屹立在溪畔,守护着虎渡桥。虎渡宫里立有石碑,碑文仍清晰可辨。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古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洋溪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