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65
颗粒名称: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2
页码: 374-375
摘要: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九龙江西溪上游、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是全球同纬度具有雨林特征的残留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地质古老复杂,森林植被茂密,珍稀物种繁多,被人们誉为是镶嵌在北回归线的翡翠,是珍稀动植物种源的基因库。虎伯寮山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成的红壤及部分水化红壤,小部分为晴红壤,土层深厚。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青山环抱,溪流淙淙,森林繁茂,景色怡人,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典型性和区系复杂性,为科学研究、科普旅游提供了优良场所。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自然保护区

内容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九龙江西溪上游、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是全球同纬度具有雨林特征的残留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地质古老复杂,森林植被茂密,珍稀物种繁多,被人们誉为是镶嵌在北回归线的翡翠,是珍稀动植物种源的基因库。
  虎伯寮山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成的红壤及部分水化红壤,小部分为晴红壤,土层深厚。这里年平均气温21.1℃,无霜日322天,年降雨量1702.8毫米,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光、热、水、土条件优越,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和生物繁衍生息。林中拥有维束植物1719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刺桫椤、伯乐树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观光木、建柏、黑桫椤等28种;有被列人省级保护植物的密花豆藤、华南桂等26种;还有剑兰、墨兰等地方保护植物47种。雨林中毛竹粗挺高大,有“金丝竹”、“银练竹”、“人面竹”等珍贵竹类;还有巴戟天、金银花、百部、土茯等50多种野生药材。山间古树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显得幽静、深远。徜徉其间,顿觉扑逆迷离,美不胜收。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06亩,大面积的雨林成为濒危动物良好的繁衍环境,区内有动物60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黑熊、黑鹿、黄嘴白鹭、黄腹角雉、金钱豹、鼋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等25种;还有白蛇、银环蛇、眼镜蛇、青竹丝等许多蛇类。北京大学博士雷光春、厦门大学教授林鹏、李振基等许多著名专家考察后赞不绝口,认为:“在我国南亚热带东段低纬度、低海拔保存较完整、连片、大面积的特色植被类型(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还有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是重点保护的价值所在。”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大面积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1995年12月,南靖县建立虎伯寮亚热带雨林县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虎伯寮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为省级保护区;2001年国务院批准虎伯寮亚热带雨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几近绝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时常在这里出现,有的重达60多公斤;近年来,保护区周围群众偶尔还能听到华南虎、云豹的吼叫声,看到华南虎活动的足迹;由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绝迹多年的白鹭丝也开始在保护区内栖息。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青山环抱,溪流淙淙,森林繁茂,景色怡人,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山地景观有远眺犹如一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卧狮”,有具有民间传说的象形景点“雷打石”;水域景观有溪涧清水绕石而过,溪岸丛生竹迎风摇曳,具有潺颜动人、如泻似舞景致的“乐水溪”;有每当阳光照耀,清澈见底的潭水银光闪烁,格外秀丽迷人的“散水潭”;有清澈的水流沿人工渠缓缓流淌,波光如镜,清幽浓重,远看犹如一条柔和的飘带的“九曲渠”;有落差约10米,其地势深邃,瀑水垂崖而下,秀姿飘逸潇洒的“天水瀑布”。生物景观有一古栲树枝繁叶茂,根系似舞龙状盘桓于上,胸高处分叉成双木,似情意缠绵的一对情侣的“夫妻树”;有天然的森林景观,境幽地静,自然环境优美的“森林浴场”。人文景观有始建于明初,供奉保生大地,常年香火鼎盛的“水朝宫”。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典型性和区系复杂性,为科学研究、科普旅游提供了优良场所。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福建师大、福建林学院、农学院、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福建林校等大专院校师生多次到这里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实习。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南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