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坑、河坑等土楼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58
颗粒名称: 田螺坑、河坑等土楼群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3
页码: 353-355
摘要: 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土楼群,是闽西南山区许多圆、方土楼中最美丽、最壮观的一处绝景。该土楼群共有5座土楼,中间一座是方楼,围绕四周的是3座圆楼和一座椭圆形楼,恰似一朵梅花开在大地上,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路秉杰考察后赞道:。田螺坑土楼群均为黄姓家族居住,黄氏祖先于明末定居田螺坑。在田螺坑土楼群中,居中的叫“步云楼”,为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楼高3层11.4米,每层22开间,共66间,占地1393平方米。田螺坑土楼群的五座土楼是建在五层高低不同的台地上。据专家考证,该土楼群楼与楼的中心距离都是采用接近黄金切割比例2:3、3:5、5:8、。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土楼群

内容

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土楼群,是闽西南山区许多圆、方土楼中最美丽、最壮观的一处绝景。该土楼群共有5座土楼,中间一座是方楼,围绕四周的是3座圆楼和一座椭圆形楼,恰似一朵梅花开在大地上,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路秉杰考察后赞道:
  “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均为黄姓家族居住,黄氏祖先于明末定居田螺坑。清嘉庆年间,黄氏村民开始建造土楼。在田螺坑土楼群中,居中的叫“步云楼”,为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3年),楼高3层11.4米,每层22开间,共66间,占地1393平方米。右上方的叫“和昌楼”,为圆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楼高3层11.6米,每层22间,共66间,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左上方的叫“振昌楼”,为圆形楼,始建于1930年,楼高3层11.4米,每层26开间,共78间,占地面积976平方米。右下方的叫“瑞云楼”为圆形楼,始建于1936年,楼高3层
  11.2米,每层26开间,共78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左下方的叫“文昌楼”,为椭圆形楼,始建于1966年,楼高3层11.8米,每层32开间,共96间,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
  田螺坑土楼群的五座土楼是建在五层高低不同的台地上。坐在行驶在盘山公路上的汽车上观看,时而圆楼在前,时而方楼被推出,景观在不断地变幻。由坡顶向下俯瞰,奇景乍现:四个圆间,环簇着一个方圈,像是一朵缺了片花辨的梅花,美妙绝伦。据专家考证,该土楼群楼与楼的中心距离都是采用接近黄金切割比例2:3、3:5、5:8、。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曾描绘田螺坑土楼群建筑是“上看如天上掉下的飞碟,下看如地上冒出的蘑菇,侧看如突兀出现的西藏布达拉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1999年秋到田螺坑考察时,写了一首律诗《田螺坑土楼群》,诗曰“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国内外许多土楼研究专家考察后这样评价:这是奇中之奇,没有看到田螺坑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中国福建的土楼。近几年来,前往田螺坑考察的有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中外游人数十万人次。田螺坑土楼群的图片、镜头,经常出现在海内外传播媒体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
  曲江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西12公里处。站在狮子山观景台上观看,可以从三个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3个土楼群体共29座。在右前方的一片开阔地与山坡连接处,坐落着绳庆楼、南动楼、东升楼、晓春楼、永盛楼、永荣楼、永庆楼等7座土楼。往左前方看,只见两条溪流在河坑山脚下交汇,形成了“丁”字水。沿着“丁”字的溪流岸边,分布着连盛楼、朝水楼、永贵楼、平山楼、春贵楼、裕昌楼、裕兴楼、阳照楼、阳春楼等9座土楼,其中圆形楼4座,方形楼4座,凹形楼1座。向左后方看,在曲江自然村里,有庆裕楼、庆南楼等13座土楼。曲江河坑土楼群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大多土楼有石雕、木雕和门联,如东升楼的门联是“东方赤子乡情仍吾人应效,升平海内一体为故土新兴”。
  在书洋镇西部8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叫南欧村,站在村后的小山上往下看,只见圆、方、梯形等形状的土楼星罗棋布,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令游人陶醉。南欧土楼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土楼集中,密度大。在一个小村庄内,分布着25座土楼,其中圆楼1座,方楼16座,梯形楼和凹字形楼各3座,交椅楼、似三角形楼各1座,是全县土楼密度最大的地方。
  二是历史悠久。在25座土楼中,300年以上的有2座,200年至300年的有11座,100年至200年的有10座,只有2座在100年以下。
  三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大多数土楼有石雕和对联。如裕源楼大门有副对联“裕后光前勤俭二字,源开流节什货一书”。
  下坂土楼群坐落在书洋镇下坂村。在上坂村与下坂村交界处,登上观景台,极目远望,只见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村庄流过,沿溪流两岸的平地和山坡上,分布着5圆7方12座土楼,犹如12颗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璀璨明珠。下坂土楼群分布在上节和坑口李两个自然村,其中上节6座:裕昌楼、聚源楼、声远楼、涧滨楼、辑光楼、永安楼,除永安楼建于1967年外,其余5座均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的裕昌楼已有600多年。上节自然村居住的是刘氏家族,而坑口李的居民都姓李。在德兴楼、福兴楼、东阳楼、翰兴楼、东进楼、聚源楼等6座土楼中,2座已400多年,1座300多年,1座100多年,另外2座建于1967年至1969年,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下坂土楼群有两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土楼,被人们称为“情侣楼”,这就是东进楼和翰兴楼。两座楼均为圆楼,建造时间都在1967至1969年;楼的建筑规模差不多,都是3层,高11米,直径东进楼43米,翰兴楼46米;东进楼每层32开间,共96间,翰兴楼每层30开间,共90间;现楼内居民都姓李。
  际头土楼群位于梅林镇西北9公里处,该土楼群共有8座土楼:永盛楼、东昌楼、福昌楼、华兴楼、永昌楼、东华楼、福兴楼、明华楼。站在际头村山顶往下看,4座圆楼和3座方楼环绕着一座半圆楼,犹如“七星伴月”,因此,人们把际头土楼群称为
  “七星伴月”土楼群。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