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尪石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54
颗粒名称: 平和尪石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
页码: 338-340
摘要: 尪石山境内由尪仔山、白须翁、柳厝埔、童仔厝、扫帚金及棕仔、溪仔缺等16个山峰组成,面积20平方公里。境内奇石怪异,景色独特。有白须翁、尪石山、笔架峰、老君石、万人洞、佛手石等十八个景点,形象逼真的自然景观。随着气候、视角变化馗山的象形石能随风晃动,幻化无常。尪石山位于平和县东南部五寨乡境内,方位东经116.53度,北纬24.02度,距五寨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平和县城所在地32公里,距漳州市政府所在地79公里。属内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错,平均气温21℃,最高温度35℃,最低温度-1℃,年降雨量1700—2100m。境内为燕山期的岩浆岩,大部分属酸性、中酸性岩类,由岩基、岩株、小岩瘤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群自然景观。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尪石山

内容

尪石山境内由尪仔山、白须翁、柳厝埔、童仔厝、扫帚金及棕仔、溪仔缺等16个山峰组成,面积20平方公里。境内奇石怪异,景色独特。有白须翁、尪石山、笔架峰、老君石、万人洞、佛手石等十八个景点,形象逼真的自然景观。随着气候、视角变化馗山的象形石能随风晃动,幻化无常。
  尪石山位于平和县东南部五寨乡境内,方位东经116.53度,北纬24.02度,距五寨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平和县城所在地32公里,距漳州市政府所在地79公里。东临漳浦县石榴乡车本村,西临五寨乡新塘村,南临五寨乡侯门村、观音亭,北临南胜镇石屏山、太极峰。属内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交错,平均气温21℃,最高温度35℃,最低温度-1℃,年降雨量1700—2100m。植物种类繁多,有乔、灌、竹、草等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主峰石山,海拔878.9米;北峰白须翁,海拔926.1米;南峰笔架峰,海拔908米;南北峰与主峰都相距1600米左右,总面积1300亩左右。境内为燕山期的岩浆岩,大部分属酸性、中酸性岩类,由岩基、岩株、小岩瘤形成奇形怪状的岩石群自然景观。
  白须翁 海拔997米,主峰形似枕头,由四块大石组成。主峰东侧露立一块大石,高约90米,宽约30米,厚约35米。从山峰南面看形似老态龙钟,生有密密麻麻白毛、白眉、白须很长的老人,俗称老仙石、老翁石、白须翁石。白须翁山腰形态多样巨石成群相叠形成石洞、石硿,大可容数十人。曾为当年红三团指挥所,整座山生长树木茂盛,一片绿海。
  天柱 白须翁峰下,生出支垂直向上的石柱,形似木柱,与老翁石并行垂直,故称天柱石,别称飞龙石。天柱石直径8米,长36米。侧面写有一组古文字,字划细长,形似蛇舞,为稀世珍宝。
  天门 石梯而下,有一组巨石堆成的门洞,双头见光,形似天然石门,门长12米,上、下均宽4米,高8米,故俗称天门。
  尪石山 石山海拔878.9米,峰顶巨人石,上面一块巨石,长20米,宽15米(直径),形似人头;下面一块巨石,露出人体部分高35米,顶宽30米,下宽约60米。上下两块巨石相叠形成人体状,从山下仰视形如在行走的巨人,俗称人像石、尪山石、行人石、女神石。馗山山腰有很多形态百千的石块,宛如海龟、海牛、海狮、海马等活灵活现,仿佛都朝天门方面楚楚欲动。
  笔架峰 笔架峰海拔900米,顶峰由一块石头突出三峰,最大峰高30米,最小峰高15米,三峰自左而右排列成“山”字状,俗称铁把石、笔架石,仙人大手。
  老君石 笔架石山峰西侧有一石块形成老道仰睡状,俗称老君石。老君石由五部份组成,老君道冠、老君额头、老君五官、老君下额、老君仰身。石身全长90米,宽12—20米之间,形态迫真,确为鬼斧神工。
  蜜蜂湖、万人硿 老君石下侧是蜜蜂湖,由千万块圆块状石头从下而上粼状相叠而成,有数百个石洞及洞口,故名曰蜜峰窝。到山脚部有一洞口,俗称万人硿、万人洞、鬼子洞。洞门高8米,宽4米,洞长150米。洞内有活流水,自上而下流过,洞中宽窄不一,最宽30米,高8米,最窄3米,最低1.2米高,形成洞中有洞,大洞串小洞。有的洞可见光,有的洞不见光。洞体很大,可容数千人。洞里湿度大,夏天人洞观赏,身感凉爽清醒,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佛手石 洞口对面山顶处,约相距60米,突出有一石头很似人手状,共有5部份,明显分为4部份、不明显1部份,形似活佛手掌。最大高16米,宽5米,最小高5米,宽2米。
  其他景点还有伟人石、幼童石、海龟石、海象石、公孙石、大镜石、大脚蚌石、凉亭石、石烛、雌雄双鳖石等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正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