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峰山·“东京”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40
颗粒名称: 苏峰山·“东京”遗址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2
页码: 308-309
摘要: 苏峰山位于东山岛中南部海边。苏峰,为东山岛主峰,古称川陵山,或称苍陵山;又因其绝顶尖峭,俗叫“苏尖”。《读史方舆纪要》载:“苏峰亦名东山”,东山岛即以此山而得名。苏峰山海拔274米,方圆10余公里,地大半入于海中。为旧时东山外八景之一,称“苏柱擎天”。明末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于铜山故居门额题匾:“苏峰拱秀”,至今东山人家门额匾多沿用此题,引为祥瑞。至今犹存传为宋帝昺渴时所饮的泉眼“仙肚脐”,饿时感叹而生的“双粒粟”,困时所坐的“皇帝殿”等遗迹遗物。苏峰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苏峰山

内容

苏峰山位于东山岛中南部海边。
  苏峰,为东山岛主峰,古称川陵山,或称苍陵山;又因其绝顶尖峭,俗叫“苏尖”。《读史方舆纪要》载:“苏峰亦名东山”,东山岛即以此山而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主持闽海军务,至铜山见苏峰而赞曰:“此峰不减峨嵋”;古人曾立碑镌此赞语,惜今已无存。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莅铜山,亦盛赞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并于铜山所城东门外海中的东门屿顶巅建一文峰塔,与之遥相对应,构成“东南之美”、“天开文运”之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故此起有明一代东山文风大盛,人才蔚起,士族满城,簪缨相望。
  苏峰山海拔274米,方圆10余公里,地大半入于海中。山有九十九峰,遍布奇崖异洞、神礁怪石。为旧时东山外八景之一,称“苏柱擎天”。每见云雾罩山,即为雨兆,俗谓“苏尖戴笠”。明末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于铜山故居门额题匾:“苏峰拱秀”,至今东山人家门额匾多沿用此题,引为祥瑞。
  据《漳州府志》与《铜山志》所载:“俗传宋帝昺南渡时,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后地崩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头竹丛,潮退风静,都人驾舟取焉。”故民间今犹盛传“沉东京,浮南澳”一说。东山的官路尾村、大路口村的海边、路旁,都曾立有“此路往东京”的石碑。明代东山人朱兆凤(即朱瑛)有《游苏峰望海凭吊东京遗迹》诗:“航海当年计苟安,东京曾筑此江干。孤军竟向鲸波没,绝岛真同蜃楼残。城廊祗今闻鹤唳,山川何处问龙蟠。那堪回首慈元恨,泪洒崩涛满眼寒。”明末东山乡贤蔡保祯(字端卿)《柳溪集》中有《咏川陵行宫》诗:“南宋帝子宫,结向蜃楼侧;于今海宇靖,疑见千官色。”说明南宋少帝确曾建“川陵行宫”于此。至今犹存传为宋帝昺渴时所饮的泉眼“仙肚脐”,饿时感叹而生的“双粒粟”,困时所坐的“皇帝殿”等遗迹遗物。
  史志记载:苏峰山“上有苏峰寺”。明人朱兆凤书林山人《苏峰寺记》后云:“寺不知建自何人,石床茅舍,碧磴黄泉,迥与人世间隔。”1995年前后,始有人重修苏峰寺于苏峰山南面山坳,2001年迁建于苏澳岭路边,改称“海云寺”。海云寺坐北朝南,背倚擎天苏硅,松石苍郁连云;面对汪洋大海,可驰目远眺台湾海峡中兄弟岛海市蜃楼云光幻化;左可近揽岩仔村前鸡心屿潮打群礁,飞珠溅玉;右可遥观冬古湾外象屿吸海,狮屿吞江。寺前几步,海崖壁立而下,苏澳湾沙滩铺雪,惊涛裂岸,响震云天。
  苏峰山有“顶腰”、“下腰”、“狮头尾”、“雷破石”、“美小娘洞”、“灵蛟山坑”、“狮子望球”、“猴子掩目”、
  “水仙童”、“石观音”、“甜水泉”、“皇帝殿”、“大险”、“小险”、“犁头石”、“石龟”、“牛仔礁”、“猪母礁”等众多奇景,每一处景点都附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苏峰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已沿西南面海岸开通道路进山,经海云寺至岩仔村。苏峰山雄、秀、神、奇、幽、险、灵、幻的绝美风光,令人叹为观止。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