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统一台湾誓师祭江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31
颗粒名称: 施琅统一台湾誓师祭江处
分类号: K825.2
页数: 2
页码: 292-293
摘要: 施琅统一台湾誓师祭江处,位于东山湾内铜陵西门澳。西门澳为东山湾内紧依铜陵城区的最大天然良港,口小腹大,航道宽阔平直,常年不冻不淤,是南来北往船只最佳避风停靠锚泊地。洪武二十四年,江夏侯周德兴卜地西门澳海滨建妈祖庙,称龙吟宫,奉祀海神林默娘。水寨官兵仰赖妈祖神灵佑兵助战,征戍海峡两岸,屡建功勋。按例,水师出征必先隆祭海神妈祖。龙吟宫遂改称天后宫。康熙帝钦赐御匾,并于天后宫前建立华表,以表彰妈祖贞节德勋。铜陵天后宫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前殿悬有鎏金木匾一方,刻载靖海侯施琅从铜山出兵统一台湾事绩。宫脊为“双龙戏珠”彩瓷剪贴雕,飞檐凌空,古朴典雅。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誓师祭江处

内容

施琅统一台湾誓师祭江处,位于东山湾内铜陵西门澳。
  西门澳为东山湾内紧依铜陵城区的最大天然良港,口小腹大,航道宽阔平直,常年不冻不淤,是南来北往船只最佳避风停靠锚泊地。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江夏侯周德兴卜地西门澳海滨建妈祖庙,称龙吟宫,奉祀海神林默娘。景泰三年(1452年)起,西门澳成为闽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铜山水寨水师战船泊地。水寨官兵仰赖妈祖神灵佑兵助战,征戍海峡两岸,屡建功勋。
  史志载,康熙四年(1665年),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首次奉命征合,即于铜山出师,因半途为风浪所遏,舟师溃散漂回,施琅即于西门澳的澳雅头收拾残师,得以平安返回厦门。故澳雅头此起别称“太平澳”。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对退据台湾的明郑政权屡次劝降不成之后,重议征台之事,复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从京师赶回福建练兵备战,伺机渡海东征。翌年十至十一月,施琅于兴化府(今莆田)平海澳二次乘东北风出兵征台,均半途被风浪所阻,无功而返。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决定改乘西南风攻台,遂移师南下,屯驻300余艘战船及20000余兵于铜山(即东山)湾内。同时,总督姚启圣亦入驻铜陵部院衙门(在西门澳岸边附近,今下田街辖)督兵筹饷。据《台湾府志》载,农历闰六月十三日,施琅于铜山湾举行祭江(俗称内海为内江)仪式。按例,水师出征必先隆祭海神妈祖。姚启圣与施琅率众将官入宫举行祭典毕;“摆下先锋银锭”,由蓝理将军领银任先锋,“誓师铜陵”,祭旗启驾而出,集泊于本岛西南部的宫前湾,等候西南风潮信,“次日上午辰时放洋”,“直发澎湖”。一举攻克澎湖,逼使郑克壤归顺,统一了台湾。战后,施琅奏请康熙皇帝敕封妈祖,妈祖遂从“天妃”晋升为“天后”。龙吟宫遂改称天后宫。
  铜陵天后宫大场左侧原有一座石制旗杆斗夹,为当年征台出师祭旗所筑。今宫内跨院当中犹存一座御赐石拱桥,俗称“圣旨桥”,传为康熙皇帝钦差礼部郎中雅虎到天后宫宣读圣旨敕封妈祖时所建,并于此宫大门前两边立石鼓安放皇档,规定凡晋谒天后,至宫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一律从仪门入宫并从左右廊跪叩进殿,不得从跨院正中踩踏“圣旨桥”入内,否则罪伤其身。康熙帝钦赐御匾,并于天后宫前建立华表,以表彰妈祖贞节德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东山县国民政府“破除迷信”,天后宫被废为他用,宫内文物俱毁。直至1988年,由东山民众和台、港同胞、海外侨胞及闽粤沿海商渔船民捐资修复,香火重明。
  铜陵天后宫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庙前大场新筑华表上犹嵌嘉庆十七年(1816年)住持僧祖镖所题镌“天后宫”金字石匾。前殿悬有鎏金木匾一方,刻载靖海侯施琅从铜山出兵统一台湾事绩。宫殿正面大墙,镶嵌古代人物及花鸟石雕;斗拱画栋多保留原有建筑物件。宫脊为“双龙戏珠”彩瓷剪贴雕,飞檐凌空,古朴典雅。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施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