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石风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27
颗粒名称: 风动石风景区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8
页码: 277-284
摘要: 风动石风景区,是东山岛的主景区,位于本岛东部铜陵海滨,为“AA国家等级旅游区(点)”。东山岛自然景观众多,人文胜迹丰盈,海洋文化深厚。明代起即有“内八景、外八景、海天八景”之誉;至清代又有“铜山十八景”之说。以奇甲天下的风动石为领衔,以声灵千载的东山关帝庙为中心,以威镇海峡的铜山古城为盛载,东山风动石风景区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古迹,组成一方风光名胜,独甲闽海南天。风动石 位于东山关帝庙右侧百米处。它以雄、奇、险而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中国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地理之最”之一。铜山古城雄峙于台湾海峡西岸,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兵戍重镇。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风动石风景区

内容

风动石风景区,是东山岛的主景区,位于本岛东部铜陵海滨,为“AA国家等级旅游区(点)”。
  东山岛自然景观众多,人文胜迹丰盈,海洋文化深厚。明代起即有“内八景、外八景、海天八景”之誉;至清代又有“铜山十八景”之说。造化钟灵秀,胜景遍铜陵。这些景观胜迹,绝大部份即在风动石风景区内。以奇甲天下的风动石为领衔,以声灵千载的东山关帝庙为中心,以威镇海峡的铜山古城为盛载,东山风动石风景区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古迹,组成一方风光名胜,独甲闽海南天。
  风动石 位于东山关帝庙右侧百米处。方志载:“城东有一石如盘,上峙一石,高二丈许,半踦半垂”,“人卧盘石,伸足踢之,即动;微风吹之,亦动”;并记有明清间“海寇(一说为倭寇,一说为荷寇)数舰以铁网系长绳挽之不坠”。据地质考证,风动石为第四纪海侵时期“球状风化”的海蚀岩,因海浪千万年冲刷剥蚀而形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大辉煌创造。它以雄、奇、险而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中国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地理之最”之一。
  风动石自古即为闻名遐迩的一大奇观。历史上传说风动石为女娲炼石补天所遗落,亦传说为天上魁星下凡所化。明嘉靖五年巡海道蔡潮代(霞山居士)题“东璧星辉”四个大字于其磐石之上。历代到铜山视海观风的将官名士留有众多题咏。明水师提督程朝京诗云:“造化原来只一丸,东封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闽中坠,海飙还能逐势抟。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督师参戍(九楚山人)李楷和赞:“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跹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抟。潮撼孤根危欲坠,雨余苍藓秀可餐。五丁有意留奇迹,特为天南表大观。”……
  风动石重有千钧(约200吨),然其底部仅有巴掌儿大,岌岌然,巍巍然,浩浩然,峙立于海崖之端,状若一颗昂傲不屈永不肯掉落地面的巨硕头颅,人亦称之“忠魂石”。此因明末兵部兼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爱国抗清英雄黄道周即出生于风动石边的深井村。
  永历年间,巡抚路振飞题镌“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后二人亦为东山人,均为明末重臣,尽忠于明室而死)于石之正面。20世纪60年代“文革”中,又有人将毛泽东词句“风景这边独好”镌于石上。
  风动石右前侧原有“魁星楼”,亦称东璧书院,明嘉靖五年(1526)巡海道蔡潮所建。黄道周、陈瑸、陈士奇曾于此同寝共砚,切磋诗文。民国年间因地震,魁星楼毁废。而今遗址之上,魁星楼不再,然而绿树芳花,别造一番风景。
  铜山古城 座落于东山关帝庙前临海处,依山环水延绕铜陵古城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于东南沿海筑城防倭时所建,称铜山守御千户所城,属辖镇海卫。城墙周围571丈,墙厚1丈,高2.1丈,皆以石砌成;女墙864堞,窝铺16间。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晨曦”、西门“思美”、南门“答阳”、北门“拱极”。月城用条石干砌垒叠。铜山所城建成之后,驻兵千余人,屯垦征戍相兼。由于官兵进驻,携眷来居,岛上人口大增,百业随之而兴,是为铜山设治之始。
  铜山古城雄峙于台湾海峡西岸,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兵戍重镇。明代,福建南路右参政施德政、总兵戚继光、巡按路振飞等名将曾据此城抗击从台湾来犯的倭寇和荷兰侵略者;并曾出兵戍守澎湖,驱逐占据台澎的日本强盗。清道光年间,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在此打击进犯的英国舰队。这里又是明末清初郑成功筹饷练兵,收复台湾的重要据点。郑成功逝后,其子郑经亦曾驻镇此城,并接宁靖王、泸溪王、巴东王、鲁王世子等南明宗室与其母董氏夫人及众乡绅入驻于此,最后退据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里又成为清水师提督施琅率师统一台湾的驻兵地。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938-1940年),东山军民据此先后三次击退进犯的日本侵略者……
  铜山古城历代均有修葺,而后又屡遭损毁。1982年旧城重修,恢复城墙南段约300米,东段约400米,重建东门、北门、西门城楼。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后的古城雄风犹在,再展新姿,以其聚集在周围的众多名胜古迹,而成为一处兼雄并秀,风光焕然四溢的海滨旅游胜地。
  钓鳌台与远古岩画 位于风动石右前侧黄道周纪念馆旁,为一巨大石岩坐山而起,状如船台。相传南宋末年,宋室少帝避元南逃筑“东京”于东山时,一真人坐法于此,忽然间山崩海啸,“东京”城沉陷入海,真人急念真经一脚蹬石升天而遁,故留下一处“仙脚印”。后人作“铜山十八景”诗,称其为“仙脚独步腾云汉”。其岩壁东面有民国二十四年湖南汉寿朱熙题镌:“海晏河清”;下有一口“龙泉”。
  钓鳌台临海高峙,明时铜山三大书院(崇文书院、东璧书院、南溟书院)筑于周围,文人士子常登其上,望海骋怀,击石而歌,以期金榜题名,独占鳌头,遂有前人孙尧天镌“钓鳌台”于石。
  据考证,钓鳌台上的“仙脚桶”和“仙脚印”为远古岩画。“仙脚桶”直径0.9米,深不足0.3米;“仙脚印”长约0.3米,前掌宽0.15米,后跟宽0.08米。俗传女人踩踏仙脚印,可望生贵子。石上另有二处太阳岩画,其一外圈径10厘米;另一处外圈径24厘米,形似太阳。
  钓鳌台前另有贵子石岩画,俗名“石腟”,状如女性生殖器,周围有弯弯曲曲的小沟似阴毛。据推断为母系氏族社会时代遗物。相传未婚男子以小石子投击三次均中中心者,可得娇妻贵子。
  专家指出,以上三处岩画和闽南地区的华安仙字潭及沿海各县已发现的蹄印岩画、月亮岩画、太阳岩画、星宿岩画、符号岩画等,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闽越族文化遗产,它们与台湾高雄万山等地发现的岩雕时代相近,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说明台湾岩画根在大陆,两地史前文化一脉相承。
  1992年5月19日,一声沉响,地动山摇,钓鳌台巨岩自行开裂成“一线天”奇观。
  石僧拜塔位于风动石左前侧丘岭之上,为一天然巨石,高约4米,其形酷似身披袈裟的僧人,跪地而揖,面向隔海的东门屿文峰塔,故名,亦称“礼僧石”。古人有诗赞曰:“怪石立山门,岿然道貌尊,折腰如合什,低首却忘言。发秃寒花补,衣缁积藓皴。九年面壁者,应是汝前身。”
  ——有人传言,此一“怪石”原为千百年前的一位高贤志士,因不满朝政腐败,天下黑暗,罢官而归。他誓不与世浮沉,遂遁入空门,四处浪迹云游,最后涉海而入东山绝岛,悟得此生路已走尽,叹西天到底无门,唯有眼前无尘的“大浸”(即大海)是其归宿,于是朝东面海入定,魂逐长波而去,留下法相幻化为石,即此石僧。
  石僧之畔建有凉亭,石下有岩洞。石僧拜塔系东山岛名胜之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崆滴玉 又称虎窟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外海边。从危崖夹壁中踩数十级陡峭石坎而下,有一嶙峋海蚀岩洞,相传昔日曾有老虎踞于此,故名。洞中海石摆成案几,可围坐二三十人。有泉从半壁石罅中流出,味极甘美,古今无竭。是避暑纳凉、煮茗观海的绝妙奇境。
  明代铜山进士文三俊有诗赞曰:“峭壁层层古,虚中一脉流。涛鸣闻虎啸,石裂走神虬。气象吞蛟国,风光幻蜃楼。此中开璞玉,滴沥数千秋。”清光绪年间,太史林壬(诏安人)题镌“灵液”二字于洞中,另镌一文于石:“品泉虎崆,列席沙碛,席殊湫湿。因与陈君芝麟,平凹凸,辇异石,高者卓之,低者几之,铜铫竹炉,位置妥贴。沈君镜銮、瑞舟皆曰善。光绪丁亥初夏二有林壬记。”碑文今已半风化。
  现“虎崆滴玉”之顶崖岸建有望海廊亭,海峡中万顷鲸波点点帆影尽渡眼中。
  岵嵝山摩崖石刻 昔称瞭高山,位于东山关帝庙后面。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建南溟书院(亦称文公祠,祀朱熹)于山上。在明一代,南溟书院与崇文书院、东璧书院为铜山三大书院,启兴铜城文教,自此铜山科甲蝉联,儒贤蔚起,名震闽海,被誉为“海滨邹鲁”、“漳郡第一文峰”。崇祯四年(1631年),黄道周因抗疏罢官辞京返里,曾于此聚徒讲学。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时在漳浦明诚堂讲学的黄道周再次回到故乡铜山祭扫祖坟,此间,值南溟书院重修上梁,黄道周为之撰写了《讲堂告文》。黄道周尽忠殉国以后,东山士庶百姓曾于此置其灵位,与孔子、朱熹同祀一堂。几度沧桑兴废,南溟书院于民国年间改为它用,1966年拆毁。
  岵嵝山为铜山古城内最高峰,是历代将官贤俊莅铜山视海观风之胜地,留有诸多吟咏题镌,其五姥石崖壁上现仍存有明代以来周德兴、蔡潮、罗万里等人所镌“天开文运”、“学海文澜”、“登山观海”、“山海巨观”、“结山水缘”、“丈夫襟度”、“小蓬莱”等大小不一,楷、隶、行、草不同,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祠院虽毁,风光犹存。
  岵嵝山摩崖石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碑廊 位于风动石前左边园林中坡地上、莲花池北面。廊道入口竖有石牌坊,上镌“民俗角”,两边峙有一对憨态可掬的小石狮。
  古碑廊建于1998年秋,仿悬山屋顶样式,墙头饰碧绿琉璃瓦檐。廊壁共嵌有从岛上各处收集而来的30多方石碑,有明代的《大明旌义坊》、《漳防海郡丞赵公德政碑》、《明少师张进墓碑》、《皇明都司金记》等,清代的《都督苏公德政碑》、《明理学黄石斋先生祖茔神道》、《息争轮流按份用水碑》、《禁嫁娶埠头礼告示》等,有纪德、民约、标志、告示、墓志、墓碑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富有历史考古价值与书刻艺术价值及重要的证史、补史和借鉴作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故居 位于东山关帝庙右前处深井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1585-1646),号石斋,著名理学家、书法家、诗人、爱国抗清英雄。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为官清廉刚正,直谏不阿,名满朝野。隆武年间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率师北上抗清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临刑咬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死后,京城及闽南多处建祠立祀,至今大部已废,而台湾艋舯、淡水等处犹存清初郑经入台后所建多座黄道周庙(即助顺将军庙)。徐霞客曾赞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清乾隆帝称其“不愧一代完人”,道光年间,朝廷赐入孔庙奉祀。
  东山黄道周故居建于明初,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平屋建筑;朝西南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砖瓦土木结构;一大院、两侧厢房。院内有一圆井,曰“深井”,井泉甘冽,四时不旱,故此地称“深井村”。大门额上嵌有当年黄道周题书的“苏峰拱秀”匾。故居中堂悬挂黄道周肖像,角巾素服,庄重肃穆;配有颂联:“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千秋孰比肩”;横批:“为善最乐”——为黄学研究专家黄典诚教授拜谒故居时所撰题。厅堂左墙挂有黄道周的数幅手书诗作(影印复制品),可见先生凌利劲健、严冷方刚之风骨。其所书有:录忠武登翠微亭诗(行书):“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不尽,马蹄催趁月明归。”同王初林、李明东登燕子楼作(草书):“燕子楼前燕子飞,旧巢犹在主人非。楼中盼盼楼前燕,肯向他人楼上居”。住于故居的黄氏裔孙至今已传至第25代,每逢年节忌辰,黄氏后裔于此香火祭祀。
  黄道周25岁移居漳浦后,曾分别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返乡探视故居。
  故居后不远处有一巨石,清道光十七年(1837)漳州郡守西蜀童宗颜题镌“明黄石斋先生故里”。
  黄道周纪念馆座落于风动石之左前侧,为明代大成殿(崇文书院)旧址,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一层花园式古典建筑。
  大成殿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祀孔子,亦称文庙;正德十一年(1516年)改为“祟文书院”嘉靖二年(1523年)设立学社,成为铜山最早的官学。万历十七年(15,89年),黄道周五岁时入崇文书院就读《论语》。天启二年(1622年),大成殿重修,适黄道周中进士,回乡东皋,迎母亲入京奉养,乃为铜山大成殿的华表题书了三面匾额:“斯文在兹”、“江汉秋阳”、“金声玉振”。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十五日,时告假于漳浦北山庐墓守制的黄道周携陈士奇、陈瑸、刘善懋、游昌业等铜山弟子回乡修复大成殿孔子塑像,并撰写了《修像告先圣文》。康熙三年(1664)东山迁界,崇文书院沦废;至嘉庆年间重建为文昌宫,既祀孔子,又祀文昌帝君。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1958年,校舍迁往演武亭(今县二中)。庙遂废圮。
  1985年,值黄道周诞辰400周年,东山人民择此兴建黄道周纪念馆,二年后建成竣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书“黄道周纪念馆”石刻额匾。大厅嵌有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节义千秋”石匾。大殿前塑黄道周立身雕像。馆内置黄道周生平事迹展览。有石柱对联,一为黄寿棋撰书:“浩然正气直为文山同壮烈,卓尔奇才长教左海焕光芒。”一为黄典诚撰书:“收局文山气节冰霜千古烈,行吟屈子辞章风骨一家雄。”
  东山博物馆 座落于风动石右前侧山坡上,1988年建成开馆,原设在黄道周纪念馆内,1995年择此地建三层楼新馆,建筑面积986平方米,占地1400平方米。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与书法艺术大师尹瘦石分别题镌馆名。
  东山博物馆现收藏和展示的文物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强烈的海峡两岸地方文化特色,主要有——
  “史前海峡东山陆桥”:1987年以来在台湾海峡东山海域和岛上发现的远古人类肱骨化石与远古哺乳动物骨头化石(古菱齿象、中国犀、熊、鹿、牛、猪、羊等),揭示了大陆远古人类及哺乳动物经由东山陆桥迁徙台湾,并将大陆远古文化传入台湾的过程。
  “南岛语族起源”:2002年在大帽山、苏峰山等地发现和挖掘的玄武岩、石器、陶器、骨器、贝壳等。为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和探溯南岛语族人群最先从大陆东南沿海经由台湾地区进入南太平洋群岛提供了最新的有力实证。“郑成功沉船”:2001年以来在冬古湾发现和挖掘的沉船铁木构件、铁炮、火铳、手雷、弹药及瓷器、铜钱等。为进一步研究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铜山和收复台湾的斗争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历代东山海域沉船”:2001年以来在本岛附近海域打捞的以漳窑为主的瓷器及近现代兵舰构件和飞机残骸。可供研究唐宋时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瓷之路”东山港中继站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东山军民近现代反侵略斗争的活动史绩。
  另馆内置有“东山建县80年建设成就回顾展”,以生动翔实的图片文字资料,再现东山历史以来的沧桑岁月,建县以来的风雨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
  此外,还收藏和展示东山与台湾两地历史民俗文物。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