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滋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21
颗粒名称: 树滋楼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2
页码: 255-256
摘要: 闽南圆形建筑树滋楼又名宜谷径楼,坐落于云霄西路山明水秀的和平乡宜谷径村东北隅。据《云霄厅志》载,该楼于清乾隆五十四年由乡绅高文杰创建,历18年始成。楼分3层,平面呈正圆形,外径50米,周长157米,占地面积1962.5平方米,高约17米,出檐约0.5米,双坡顶。以花岗岩青石为基,入地盈丈。楼基至二层墙体的一半,用精琢细磨的花岗岩条石横摆墙道,交叠砌成,使墙体表面的石缝呈网纹状。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树滋楼

内容

闽南圆形建筑树滋楼又名宜谷径楼,坐落于云霄西路山明水秀的和平乡宜谷径村东北隅。据《云霄厅志》载,该楼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乡绅高文杰创建,历18年始成。楼分3层,平面呈正圆形,外径50米,周长157米,占地面积1962.5平方米,高约17米,出檐约0.5米,双坡顶。以花岗岩青石为基,入地盈丈。楼基至二层墙体的一半,用精琢细磨的花岗岩条石横摆墙道,交叠砌成,使墙体表面的石缝(条石的断面一端尽路外墙表,精密异常,无须填抹灰泥)呈网纹状。上端墙体由三合土夯筑,墙厚2米;每层有前后厅2间及房26间,全楼总计6厅78间房;三层每间房各开一扇高0.91米、宽0.82米的方形窗户,二层各开0.65×0.4米狭长的竖曰形石窗,底层虽然不开窗,但在各间房后墙广布枪眼;各层均筑有回廊相通,形成典雅别致的圆圈建筑。圆形楼房均向中心,中心区辟为圆形大院,院内天井直径25米,全由河卵石及不规则的平面山石从圆心呈环状向外铺饰而成,天井偏西处凿一水井,可供全楼住民饮用。
  整座圆楼只于北面辟一道门,门额上嵌有一方长1.78米、宽0.58米的石匾额,镌楷书“树滋楼”3个大字,字径各0.5米,左右两侧镌有“乾隆己酉年吉日建”、“发宁”字样,下勒篆印2方。楼门两重,外门方形,高3.65米、宽2.61米,磨光的花岗石门框宽0.44米,镌一联曰:“敦诗说礼愿为邹鲁之良,凿井耕田长享盛平之福”,字径各0.14米,上方左右户枢分镌“书礼”、“传家”朱文篆印。内重门呈圆拱形,高3米、宽1.76米、厚0.94米。楼门上留有消防槽孔,一旦有火攻门,便可于楼上灌水扑灭。楼外环绕高低两道护楼沟,均以河卵石铺砌,宽
  3.56米。该楼结构十分牢固,配有完备的消防和军事防御功能,世居高姓民众。
  树滋楼建成后的200多年来,虽曾几经自然及人为破坏,但仍安然无恙。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发生7.25级地震,震中离此地才60公里,全村倒屋60多间,仅把楼北面顶部三合土墙震裂一道缝隙,至今陈迹犹存。1936年9月4日,国民党军队围攻卢胜率领的闽南工农红军独立营,历时7天7夜,这就是在闽南革命斗争史上,轰动一时的“围楼事件”。
  这座以坚固宏伟、巍峨壮观著称的闽南名楼,不仅是漳州土楼的骄傲,而且还盛载着宜谷径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敌斗争历史。1992年5月,树滋楼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被福建省建设委员会编入《八闽建筑大观》。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发现之旅”等栏目,都曾专题介绍其建筑特色。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毓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