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20
颗粒名称: 聚星楼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2
页码: 253-254
摘要: 聚星楼位于云霄陈岱镇岱东村。清乾隆四十四年,为防御沿海盗寇的侵袭而建,世居陈姓族人。楼平面为正圆形,直径66.3米,高16米,外墙周长199米,占地3330平方米。圆楼分三层,每层33单元共99间,每一单元的平面形状均为楔形,各设前厅后室,前后两进,隔墙一侧设木扶梯可登至二层主室,外设矮小木栏杆。三层设通廊,与一、二层分隔开,仅能从正门门厅和殿堂两处的楼梯方可上下。属单元式与通廊式结构相结合的封闭式建筑。圆形露天庭院以河卵石及山石铺就地面,院中辟一圆形古井,供楼内居民食用。环楼层层叠套,厅堂纵横对峙,设计巧妙奇特,颇具实用性,体现了大土楼的威仪与壮观。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聚星楼

内容

聚星楼位于云霄陈岱镇岱东村。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为防御沿海盗寇的侵袭而建,世居陈姓族人。楼平面为正圆形,直径66.3米,高16米,外墙周长199米,占地3330平方米。圆楼分三层,每层33单元共99间,每一单元的平面形状均为楔形,各设前厅后室,前后两进,隔墙一侧设木扶梯可登至二层主室,外设矮小木栏杆。三层设通廊,与一、二层分隔开,仅能从正门门厅和殿堂两处的楼梯方可上下。属单元式与通廊式结构相结合的封闭式建筑。楼外墙基至第一层外墙均以花岗岩块石砌筑,二、三层以含沙风化土加石灰、红糖水、糯米浆混合的三合土夯筑而成,但基础为石砌。圆形露天庭院以河卵石及山石铺就地面,院中辟一圆形古井,供楼内居民食用。井边设排水沟,庭院边缘铺设连接各间天井和土楼外的排水明沟与暗沟。环楼层层叠套,厅堂纵横对峙,设计巧妙奇特,颇具实用性,体现了大土楼的威仪与壮观。
  聚星楼整体为双坡顶,一层和二层内侧均设挡雨的单面坡出檐瓦面,三层瓦顶为两面坡。楼墙覆以椽瓦,屋脊紧密圈联,桁檩交错,整然有序,梁架粗犷大方,外檐略成射线状,内檐自上而下渐收成糟,略有出檐。进出圆楼仅辟一南向石构大门,外方内拱,门框外以花岗岩条石横砌,与外墙块石相连。楼门上留消防槽孔,用于灭火。门顶嵌青石匾额一方,上镌楷书“聚星楼”三大字,左右分镌“乾隆己丑年秋吉旦”、“松斋丹心书”字样。楼一层外墙广留枪眼,二层外墙除了门额上端两侧各留一方形石窗外,其它每单元各竖一狭长形石窗,三层各室均辟一方形窗户,用于采光与通风。一层中厅被辟为“玄坛爷公”庙,属于公共场所。庙门额悬匾“由仁义行”,两侧书联“功高尊位登神道,名正显宇护黎民”,庙中壁画绘制精美,古朴典雅。
  这座海滨圆楼精巧奇特、森严壁垒,与蓝天白云、山风海涛融为一体、完美和谐,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般的民居生活场景,体现清代闽南圆楼建筑高超的砌筑与装饰艺术水平。1918年广东南澳地震,仅把楼墙震裂一道缝隙;1939年农历七月六日午后一时许,正值陈岱乡的普渡日,聚星楼被三架日寇飞机轮番轰炸,投了十余颗炸弹,圆楼的东南角从上到下被炸塌,毁房45间,民众3人遇难。虽然内墙残缺颓废,但外墙仍屹然不塌。未残之屋,今仍住居民10多家。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毓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