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田军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19
颗粒名称: 火田军陂
分类号: S27
页数: 2
页码: 251-252
摘要: 火田军陂位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西北,即竹树潭与珍珠坂两村之间的漳江上游火田溪中段,系陈政、陈元光率驻屯将士所建造的拦江自流灌溉水利工程。火田军陂由滚水坝和引水渠组成,滚水坝长约120米,今残存两岸各一段及江心一节,平面呈“”字形,三段总长约30多米,底宽4米,顶宽2米,高约4米,以灰石斜向构筑,块石垒砌,石灰填缝。陂基数处巧借江中天然巨石做砥柱,起到加固堰坝作用。
关键词: 漳州 火田军陂 名胜古迹

内容

火田军陂位于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西北,即竹树潭与珍珠坂两村之间的漳江上游火田溪中段,系陈政、陈元光率驻屯将士所建造的拦江自流灌溉水利工程。火田军陂由滚水坝和引水渠组成,滚水坝长约120米,今残存两岸各一段及江心一节,平面呈“”字形,三段总长约30多米,底宽4米,顶宽2米,高约4米,以灰石斜向构筑,块石垒砌,石灰填缝。陂基数处巧借江中天然巨石做砥柱,起到加固堰坝作用。陂左引水渠配套工程自火田村后通向七里铺村,沿江岸依地形蜿蜒开凿,全长4公里,宽2-4米,深1-2米不等,其中有500米系劈岩凿石而过。陂堰所拦住的溪水,沿渠道流入七里铺洋,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有“漳州第一陂”之称,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又是中原先进水利灌溉技术传入闽南蛮荒之地的历史见证。1985年元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总章至仪凤年间(公元668-67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统领开漳将士平定闽粤啸乱后,针对当地少数民族以狩猎为主、农业生产为辅,耕作方法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认为采取刀耕火耘的粗放耕作方法不仅收成少,而且生活差。陈元光继任后,除了实施抚战兼施、恩威并济、倡兴庠序,奏置州县外,还遵循府兵制度,命中原将士以屯地为家,在漳江沿岸畲汉杂居之地种植垦拓,推广中原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并帮助当地百姓解决种子、农具、耕牛等困难,实行均田制。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他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在云霄火田、世坂、下河一带投入“且耕且守、寓兵于农”的府兵,开始屯垦种植,筑堰开渠,灌溉农田,发展生产,兴建了竹树潭、下河、孙坑等多处拦河水坝,其中就以火田军陂保存较好。这对于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闽南地区的开发,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该堰渠系开漳将士屯垦时兴建的水利工程,故称“军陂”。陈元光的苦心劳志,使得漳州一带的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出现“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丰收景象。
  对于军陂的整修,历史上有过多次养护重修的记载。在火田村陈圣王庙(陈政故宅)的墙壁中,镶嵌一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日,云霄抚民分府同知叶宗元为护而判决船户运输与水利灌溉纠纷的判文碑刻,碑载:“该陂墩自唐时兴建以来,均系沙土地所填,质性过松,难留陂口,且六七里之田园圳水赖此捍卫。欲便船则碍田,欲便田则妨船,势难两全,无可变通……示仰各船户人等知悉:运载货物,准到该处陂下就货起清,扶舟过岸,毋再恃强闯渡,毁陂致滋争竞角斗……”碑文载明军陂始建时代,谕示民众船只来往须涉水扶舟过陂等事宜。在陂堰左近山麓另有一碑,上端对削抹角,碑文为楷书3行,中部勒“圣王坡”,两侧分镌“春来雨人人不安,月上农夫心艰难,咸丰八年立”。该句藉“圣王陂”祈求风调雨顺,反映出千百年来人们对军陂的社会功用已赋予神圣化的民俗特征,同时也可窥见军陂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火田军陂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一个雄伟的工程。虽然以后由于大地震和特大洪水而被冲毁了近四分之三,但从它的残存部分,仍然可以令人抚今思昔,激起对开发闽南先贤的追念和缅怀。那条劈岩凿石而过的八华里渠道,经后人在军陂遗址上游砌筑的临时堰坝,至今依然发挥着灌溉千亩良田的作用。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毓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