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磨剑之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18
颗粒名称: 陈元光磨剑之石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249-250
摘要: 陈元光磨剑石在云霄县城西郊将军山北麓风吹岭山坡上。据《云霄厅志》载:“磨剑石在镇城西门外二里许,相传陈元光征蛮时磨剑于此,上有碑镌‘磨剑之石’四大字。”陈元光系唐玉钤卫、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陈政之子。陈元光在今云霄域内生活多年,为此主要开漳史迹多遗存于“开漳圣地”云霄境内,磨剑石就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1985年元月,被公布为云霄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测量,磨剑石呈椭圆形,高0.75、宽1.2、长1.8米。他在世时的行迹,而今多被人们视为瞻仰凭吊开漳先贤的胜地。近年当地热心者在此磨剑石左近立起一座陈元光戎装跃马大型塑像,并建一座六角形凉亭,以护塑像,使此一古迹更为引人瞩目。
关键词: 漳州 陈元光 磨剑之石

内容

陈元光磨剑石在云霄县城西郊将军山北麓风吹岭山坡上。据《云霄厅志》载:“磨剑石在镇城西门外二里许,相传陈元光征蛮时磨剑于此,上有碑镌‘磨剑之石’四大字。”
  陈元光系唐玉钤卫、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陈政之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元光子承父业,奉诏袭职,先后两次率部众入粤平乱,均功成而返,岭表悉平,功封鹰扬将军。继而屯田建堡,兴修水利,安辑流亡,兴农积粟,通商惠工,促成民族和睦,边荒安定,使“数千里无烽火之惊”。为闽南长治久安之计,陈元光于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上《请建州县表》,向唐王朝提出戍边之策。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获准,遂于云霄漳江之滨建置漳州郡,下设漳浦、怀恩二县,陈受命为首任漳州刺史。在他率领下,府兵以屯地为家,传播中原文化与技术,发展生产,兴办府学,厉行法治,使民风转淳,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为促进漳州开发和民族融合作出杰出的贡献。陈元光在今云霄域内生活多年,为此主要开漳史迹多遗存于“开漳圣地”云霄境内,磨剑石就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1985年元月,被公布为云霄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测量,磨剑石呈椭圆形,高0.75、宽1.2、长1.8米。石上有一磨砺痕迹,残长0.6米,表面平浑光滑,石色略褐。砺下有两处自然陷窟,可用以蓄清水磨宝剑。整个石体露出地面部分体积约0.8立方米。磨剑石的左前方,有残碑一件,坐南朝北,出土高1.5、宽0.68、厚0.3米,呈长方形,苔痕斑驳,上方斜残,据考此碑原镌“唐陈将军磨剑之石”八个阴刻楷书直行大字,但由于年代久远,上端已残缺,仅存下半截的“磨剑之石”四大字,字径各为0.35米,相传为南宋绍兴年间资政殿大学士陈景肃所书。陈景肃赋诗赞曰:“将军大宝剑,磨久苍崖斑。一日试利刃,断石倚两山。倒枕泉水碧,生光斗牛丹。至今胡虏过,目顾骨先寒。”
  “开漳圣王”陈元光在《龙湖集》中的《题龙湖·其三》有“石裂磨刀处,溪留饮马痕”等句。他在世时的行迹,而今多被人们视为瞻仰凭吊开漳先贤的胜地。所以这块磨剑石也为陈将军演武时磨砺青锋、践行壮志的真迹。至今此一平浑光滑的天然顽石与石侧那通拔萃孤零的古碑,依然临风傲立,激勉后人。近年当地热心者在此磨剑石左近立起一座陈元光戎装跃马大型塑像,并建一座六角形凉亭,以护塑像,使此一古迹更为引人瞩目。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方臻
责任者
汤毓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元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