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紫薇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01
颗粒名称:
紫薇胜迹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紫薇山在乌石北侧,海云岩之东,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北面紧连龟林山,浯江就从北边山脚下绕过,环山文物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以集中在紫薇峰下的谢东山庙、紫薇寺、文昌宫、紫薇洞和新建的天后宫最享盛名。并从奉祀的各种神佛的情况,体现出我国自明清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缩影。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紫薇胜迹
内容
紫薇山在乌石北侧,海云岩之东,有紫薇、鹊石、双剑诸峰。北面紧连龟林山,浯江就从北边山脚下绕过,环山文物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以集中在紫薇峰下的谢东山庙、紫薇寺、文昌宫、紫薇洞和新建的天后宫最享盛名。并从奉祀的各种神佛的情况,体现出我国自明清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缩影。山中遍地生长紫薇花,山花盛开时,满山红艳,更添“紫薇”特色,引人入胜。
谢东山庙:俗称王公庙、惠王庙,祀东晋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孝武皇帝的宰相。太元八年(373年),前秦苻坚带领九十万军队,进攻东晋。东晋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派侄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抗击秦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斗的胜利使东晋转危为安,并决定南北朝对峙局势的形成。后代的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庙奉祀,历代褒封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广惠圣王、显济圣王和广应圣王等封号。《漳浦县志》关于崇祀谢安的记载:“谢东山庙,浦乡里在处皆有之,相传陈将军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间。”足见谢安庙祀历史的悠久。
紫薇山谢东山庙(王公庙)在紫薇峰下,坐北向南,其始建时间应不迟于南宋,因为南宋的半壁江山绝似东晋,所以百姓倍加怀念和尊崇谢安。庙中祀神像五尊:正殿祀王公和王妈,即谢安及其夫人;左偏殿祀元帅谢玄,玄字幼度,因淝水战功,得以配享庙祀;右偏殿祀岩妈和尾妈,据说是谢安的二个女儿;正殿对联为“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横额为“广惠尊王”。又有柱联两副,其一为:“东山逸兴无双品,晋代衣冠第一人”。其二为:“屐韵筝声江水碧,白云明月夜峰青”。见于秦溪惠王庙,于本庙也适用。
每年正月初五日至十七日,紫薇山下二十多个村子轮流迎奉,举行新春赛会,热闹异常,有民谚列其顺序为:“初四翁落天,初五后埔边(包括东行顶下厝、西坂、溪尾),初六潭仔
,初七楼城边(楼脚圩)、南埔园,初八、初九上午新厝社,初九下午、初十大厅边,十一大学社,十二三凤厅,十三、十四、十五山郑社,十六、十七打山社。”其生日为十一月二十六日。香火长盛不衰,有谶诗五十首,百姓用以占卜休咎,祈求平安,庙宇今已重修。
文昌宫:在王公庙右前方三十米处,祀文昌帝君。“文昌”原系星名,也称“文曲星”。后来,道教把四川的梓潼神张亚子说成是文曲星的化身,主宰人间功名、禄位。这种传说得到官方的认可,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主宰天下文运之神,令天下学校建祠祀之。
紫薇山文昌宫约建于元末明初,其时,民间普遍开办社学,因而建宫奉祀文昌帝君。明弘治间,朝廷虽下令“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但民间尚继续奉祀,祈求魁星高照,科场得利。嘉靖间,探花林士章幼时在紫薇洞读书,每夜都到文昌宫灯前就读。民国初期,私塾被废止,乌石开办西河小学,文昌宫无人奉祀,年久失修而倒塌,遗址尚存。
紫薇寺:在王公庙右边,文昌宫后面,是一座小佛寺,殿上供三尊佛像,两壁画十八罗汉,左侧僧舍数间,颇为幽静。紫薇山原来没有佛寺,据林春斋在《乌石宗谱》中记载:“昔岩庙建在篱山庵,居水口,今移紫薇山”。篱山庵在乌石东南方,今岩埭村对面的小山上,约于明朝中期,移建紫薇山,这是由于明朝初、中期,经乌石林氏的开拓,乌石已成为浯江两岸的经济、文化中心,佛寺也应运而兴。天启、崇祯间,黄道周慕名游览紫薇山,为紫薇寺题石匾“白云深处”,置于寺前围墙石窗上,又题“惜阴”二字(未详刻置于何处),鼓励在山中求学的士子。原佛寺拆毁多年,1989年,乌石文物保护董事会集资重建,台湾林瑶棋先生赠匾额,寺貌为之一新。
紫薇洞:在王公庙左边近百米处,是一间以巨石为顶的石室,洞口向南,深6米,宽5米。从洞左侧两石夹缝中拾级而登,曲径通幽,进入洞内,豁然开朗,爽气沁人。远处罗列着天马山、伏虎山、塔山,浯江从左绕来,流过浯江桥直奔白沙港,水光潋滟,帆影点点,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洞后以石砌为壁,有小石门通向洞外。相传曾有一位仙人在此当私塾先生,每次授完课,都从此小石门走到洞外,就不见踪影,充满神奇色彩。嘉靖三十年(1551年)漳浦县县丞林文相题“紫薇洞”三个大字,刻于洞中石壁上。
“紫薇晓钟”被列为乌石十二景之一。紫薇山中遍布寺、庙、宫、洞,到处花木掩映,风光旖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紫薇主人林昭在《冬游紫薇洞记》中写着:“浯江若带,龙峰斯屏。温泉钟于斯,惠风荫于斯。松修而竹茂,势阻而宅幽。……紫薇之颠兮,形胜之区;紫薇之阳兮,仙人之庐。闻落叶之吹响兮,坐悟心机。见半月之穿波兮,静后春意。倚石床而寄卧兮,俯仰自如,潜藏修而息游兮,心旷神怡”。万历间,曾在紫薇山中读书而得科名的福建布政使黄琮的《题紫薇山》诗写道:
“……正似蓬莱境,四时紫薇入梦寐。云霓明灭,恍青莲之天姥;积翠浮空,□□□之海市。去来犹似在山中,梦时见与游时同。”每当晓钟一动,寺庙中钟磬声;文宫官、紫薇洞中学童、士子琅琅读书声;武生童的闻鸡起舞声;农夫、牧子的踏歌声;晓岚微缭,晨炊初烟;荔林滴翠,江舟扬帆。融汇成一幅农村耕读晨曲图卷,有如世外桃源,令人沉醉忘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